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5.6% (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8% (8/68)与0,x2=8.250,P=0.004;20.6%(14/68)与7.6% (5/66),x2=4.660,P =0.031];两组的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7/8) PICA梗死患者梗死侧在椎动脉优势对侧.6例(6/14)基底动脉区梗死患者梗死侧与优势侧同侧.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34/68)与9.1% (6/66),x2=26.768,P=0.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9% (18/34)与38.2% (13/34),x2=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 (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先天的椎动脉发育不全是一种后循环罕见的胚胎变异。从尸体解剖和血管造影中发现这种先天变异的频率为2%~6%。此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椎动脉发育不全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收集了195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57±13岁),并对每位受试者进行脑梗死类型(TOAST分型)的分类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并于卒中后72h内完成颈动脉超声及椎动脉血流量测量。结果 单侧的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总的发生率是11.79%;脑干、小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率特别高。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与TOAST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子类型相关。结论 基于我们的结果,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特别在后循环上的先天椎动脉发育不全似乎是一种脑梗死的加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伴有椎动脉优势(VAD)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临床 表现为后循环梗死、头晕和眩晕、头痛等症状共156 例患者,根据头颅MRA 椎动脉优势评判标准分为伴 VAD 组(86 例)和不伴VAD 组(70 例),通过TCD 观察每组后循环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伴 VAD 组优势侧椎动脉Vs、Vd、Vm值高于非优势侧,也高于不伴VAD 组(P < 0.05)。伴VAD 组基底动 脉Vd 和Vm 值低于不伴VAD 组(P < 0.05),PI 和RI 高于不伴VAD 组(P< 0.05)。两组大脑后动脉的Vs、 Vd、Vm、PI、RI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伴VAD 组出现频谱形态异常。结论 伴VAD 患 者出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优势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可能是造成后循环梗 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分析后循环不同部位梗死患 者的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方法 选取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头晕和眩晕、头痛等症状 患者156例,根据MRA检查结果分成椎动脉优势组(86例)及非优势组(70例)。比较两组间后循环各部位 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分析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关 系,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85.1%(40/47) 基底动脉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方向呈负相关(r=-0.704,P < 0.01),优 势组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1.2%( 44/86) 比22.9%( 16/70),χ2=13.063,P<0.01]。两组 间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和基底动脉(BA)区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部位两组间的发 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在PICA区和BA区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患者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部位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优势易于导致基底动脉弯曲 的发生,基底动脉易向优势对侧发生弯曲。椎动脉优势容易发生PICA供血区及BA脑桥支供血区的梗死, 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多发生在椎动脉优势对侧,基底动脉弯曲侧;而BA脑桥支供血区的梗死多发生在 椎动脉优势侧,即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artery dysplasia,VAH)在眩晕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后循环梗死的规律和危险性。方法连续入组245例眩晕患者(可疑为血管性),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合并VAH情况,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否出现后循环新鲜梗死灶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对相关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VAH发生率26.1%(64/245);多因素分析显示VAH(OR=2.59,95%CI:1.07~6.27,P=0.035)、后循环血管狭窄(OR=6.04,95%CI=1.94~17.07,P=0.002)和糖尿病(OR=3.21,95%CI:1.36~7.57,P=0.008)是后循环梗死独立危险因素。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TOAST分型多为小动脉病变型(10/18);8例桥脑、丘脑和颞枕叶梗死发生在VAH对侧(8/11),4例小脑和延髓梗死发生在VAH同侧(4/6)。结论 VAH在可疑的血管性眩晕病人中较常见;VAH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的梗死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梗死.本文从解剖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对P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对后循环梗死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其构成比。方法后循环梗死患者144例,经CT或MRI、CTA或CE-MRA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根据CISS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本组患者CISS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49.31%,心源性卒中8.33%,穿支动脉疾病18.75%,其他病因6.94%,病因不确定16.67%。结论本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0.05~0.01),而吸烟率(18.5%)低于前循环梗死组(38.5%)(P<0.01).结论 后循环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既往卒中史.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 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急性后PCI症状就诊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和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110例患者中,共检出椎动脉狭窄218处,椎动脉闭塞45处,两侧椎动脉在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P<0.05),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P<0.05)。结论 PCI患者椎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反映PCI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MR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比较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及梗死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根据MRA检查结果,116例患者分为VAD组(72例),非VAD组(44例)。VAD组优势侧VA的Vs高于,PI低于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Vs低于VAD组优势侧VA,但高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PI低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VAD组BA的PI高于非VAD组(P0.05)。VAD组复发率(25.0%)明显高于非VAD组(9.1%)(χ2=4.498,P=0.034)。VAD组复发的脑梗死病灶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者7例,非VAD组则为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VAD现象时,非优势侧VA的Vs下降,非优势侧VA及BA的PI值升高,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升高,且复发的脑梗死更易出现小脑下后动脉供血区。VAD现象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报告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瘤的情况。方法 局麻下股动脉插管 ,在球囊闭塞 (Ma-ta,s)试验成功后 ,闭塞小脑后下 (PICA)开口近端的椎动脉。结果 成功闭塞 5例椎动脉 ,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闭塞椎动脉治疗椎 -基底动脉 ,尤其是梭形、囊状巨大动脉瘤简捷、安全、效果好 ,实施控制性抗凝有助于防止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经头部MRI确诊为延髓梗死的患者,依据延髓供血动脉分部将其分为5组:(1)内侧组;(2)前外侧组;(3)背外侧组;(4)后侧组;(5)综合组。经CTA和DSA检查观察血管情况。结果各组例数分别为11(7.7%)、16(11.3%)、68(47.9%)、6(4.2%)、41(28.9%)例。左椎动脉闭塞18例(12.7%),狭窄23例(16.2%);右椎动脉闭塞20例(14.1%),狭窄27例(19.0%);双椎动脉闭塞4例(2.8%),狭窄5例(3.5%)。左小脑后下动脉闭塞6例(4.2%),狭窄10例(7.0%);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5例(3.5%),狭窄13例(9.2%)。脊髓前动脉狭窄6例(4.2%)。1组与脊髓前动脉狭窄之间有相关性(P=0.012);2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1,0.027);3组与右椎动脉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均有相关性(P=0.005,0.011,0.032);4组与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2);5组与右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38)。结论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的发生与后循环相应供血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关系密切。梗死机制可能以低灌注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比检测120例PCI及96例前循环卒中患者(对照组)中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与PCI的相互关联,及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 PCI组椎动脉优势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分别为63例(52.5%)和11例(9.17%),对照组分别为30例(31.25%)和2例(2.08%),PCI组病例椎动脉优势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掊2=9.823,P=0.002及掊2=4.731,P=0.030),且PCI组有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危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 2.432,95%CI 1.388~4.261;OR=4.743,95%CI 1.025~21.942),而有一侧椎动脉优势或发育不良的患者出现PCI的危险明显高于没有该血管变异的病例(RR 1.462,95%CI 1.154~1.185,RR 1.576,95%CI 1.209~2.053)。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椎动脉优势现象与PCI间存在明显关联,单侧椎动脉优势这种常见的血管变异现象在PCI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性,37岁。主因头痛、视物模糊7 d,于2012年6月2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额部疼痛、视物模糊,无言语和肢体症状,无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当地医院排除眼科疾病,遂至我院就诊,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颞枕叶梗死,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收入院。既往糖尿病10年,口服格列齐特,平时未规律监测血糖。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吸烟10余年(3~4支/d),偶饮酒。  相似文献   

18.
目的依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对后循环梗死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各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后循环梗死患者108例,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根据CISS分型标准确定每位患者所属亚型,统计学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CISS亚型的构成比:大动脉粥样硬化47.2%,心源性卒中8.3%,穿支动脉疾病21.3%,其他病因6.5%,病因不确定16.7%。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为高血压(72.2%),其次为血脂异常(55.6%)、吸烟(30.6%)、饮酒(24.1%)、家族史(22.2%)、糖尿病(18.5%)。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在穿支动脉疾病中显著升高,血脂异常在心源性脑卒中中显著升高。结论本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危险因素以高血压、血脂异常暴露率高,高血压在穿支动脉疾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37岁。主因头痛、视物模糊7d,于2012年6月2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额部疼痛、视物模糊,无言语和肢体症状,无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当地医院排除眼科疾病,遂至我院就诊,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颞枕叶梗死,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收入院。既往糖尿病10年,口服格列齐特,平时未规律监测血糖。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吸烟10余年(3~4支,d),偶饮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MRI所示的梗死部位,将1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为近段组(20例)、中段组(70例)、远段组(58例)和混合组(22例);分析各组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近段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70.0%)、眩晕(60.0%)、共济失调( 70.0%)和眼震(70.0%);中段组为言语不清(71.4%)、偏身肢体无力(77.1%)、偏身运动障碍(74.3%)和中枢性面舌瘫(77.1%);远段组为头晕头昏(48.3%)和偏身感觉障碍(48.3%);混合组为言语不清(63.6%)、恶心呕吐(63.6%)、偏身感觉障碍(54.5%)和共济失调(63.6%).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19例(11.2%).结论 后循环梗死最常累及中段和远段;不同部位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同;具有定位价值的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