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1/3~1/2的患者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有多种原因,多认为病人的不依从性是实验室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最常见原因,但需要正确识别卒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良好指征用于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检测,或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的方法。选择预防卒中复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取决于卒中发作的时间,轻度缺血性卒中在发病3个月内选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一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长期二级预防来说,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无益处,且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患者年致死/残疾率高达33.4%~33.8%[1],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痛苦,对其进行有效诊治意义重大。既往针对缺血性卒中的特异性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改善脑循环的抗栓治疗[2]。其中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首要治疗措施。但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存在一些不足,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效的个体差异、呼吸道反应、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过敏反应等[3-4]。此外,卒中发病机制复杂,除了缺血导致的组织坏死,还涉及卒中后的免疫异常、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重叠损伤机制,需要给予抗炎、神经保护等综合治疗措施。然而,目前对卒中的发病机制进展认识有限,对卒中后免疫调节、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等治疗尚缺乏有效措施[5-6]。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被激活,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早期脑梗死的复发,减轻脑损伤的体积,降低早期死亡和改善存活者的长期预后。但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或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阿司匹林是证据最充分且得到各国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未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单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合并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或多重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风险很高。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综合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不过,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很有前景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大约10年了,但是在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并未发现它们优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联合用药比单药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轻型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卒中复发风险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7月收治的轻型卒中患者95例,其中联合治疗组(丁苯酞+抗血小板治疗组) 45例,对照组(抗血小板治疗组) 5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1 m、3 m、6m的mRS评分,NIHSS评分和BI。并统计治疗后1 m、3 m、6 m卒中复发情况。将可能影响轻型卒中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治疗后14 d、1m、3 m、6 m mRS评分,NIHSS评分和BI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1)。③联合治疗组1 m、3 m、6 m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31、0.013)。④联合治疗组3 m、6 m卒中复发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9)。⑤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治疗是轻型卒中3 m(OR=0.060,95%CI 0.005~0.778,P=0.031)和6 m卒中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163,95%CI 0.028~0.968,P=0.046)。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随着神经介入技术 和材料以及患者筛选策略的进步,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治疗也日益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作为 缺血性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血管内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基石性 抗血小板药物,但具体的用药方案尚不统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指南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行 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建议,以及重要血管内治疗研究中采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期 为神经介入医师行血管内治疗时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他汀的应用情况、中断治疗的原因及脑梗死复发情况。方法 观察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及长征医院闸北分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8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从脑梗死后1月到脑梗死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的应用情况,并根据患者在长期的二级预防过程中是否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分为规律用药组(n=73)、单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n=80)、单用他汀组(n=9)、均未服用组(n=18),调查患者中断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的原因并比较4组患者脑梗死后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 180例脑梗死患者中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共有27例(15%),原因分别为不良反应19例(70.4%)、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6例(22.2%)、医师未建议及门诊医师未开医嘱2例(7.4%); 中断他汀治疗共有 98 例(54.4%),原因分别为不良反应13例(13.3%)、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27例(27.6%)、医师未建议及门诊医师未开医嘱25例(25.5%)、检测指标正常而自行停用30例(30.6%)、经济原因3例(3.1%); 脑梗死后1年脑梗死复发情况分别为规律用药组复发8例(11.0%)、单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复发17例(21.3%)、单用他汀组复发2例(22.2%)、均未服用组复发6例(33.3%)。结论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较为普遍,他汀应用严重不足,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他汀治疗脑梗死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首要任务,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显著升高。本文介绍1例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患者的发病和治疗情况。该例患者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住院期间发现多发脑血管狭窄合并主动脉弓溃疡斑块,在序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后持续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并全程联合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抗氧化治疗,随访25个月,无卒中复发,且各项影像学和血液学检查指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TOAST分型复发情况,为预防 缺血性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4 年10 月1 日—2015 年2 月1 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 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 资料、既往疾病史、化验结果、影像学资料等信息,将患者发病入院作为起始事件,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对 患者跟踪随访1 年,以卒中复发、失访、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情况、口服药物服用情况等。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501 例,其中资料不全者28 例,失访23 例,最终450 例纳入研究。男性306 例,女 性144 例;年龄16~81 岁,中位年龄59.5 岁;复发组76 例,未复发组374 例;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327 例(72.7%),小动脉闭塞型92 例(20.4%),心源性栓塞型18 例(4.0%),其他明确病因型5 例(1.1%), 不明病因型7 例(1.5%)。随访3 个月卒中复发率4.9%,6 个月累积复发率8.4%,1 年累积复发率16.9%。 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376,95%CI=1.349~4.183)、TIA 史(OR=2.791,95%CI=1.538~5.066)、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OR=1.941,95%CI=1.116~3.374)、心源 性栓塞型(OR=6.639,95%CI=2.322~18.982)。结论 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高同型半胱氨酸、 TIA、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不好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TOAST分型可以作 为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其中心源性栓塞型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首要的致残原因和第3位死亡原因,给我国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降低卒中事件复发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几十年来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的发展过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介绍,以期为抗血小板药物在脑血管病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对腔隙性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troke,lacunar infarction,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antiplatele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11月20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在线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腔隙性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R软件Gemtc程序包和JAGS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4068篇英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2项质量较高(Jadad评分≥4分)的临床试验共24 969例腔隙性梗死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血小板药物单抗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RR=0.480,95%CI:0.300~0.780;P=0.003)和所有脑卒中复发率(RR=0.780,95%CI:0.630~0.970;P=0.030);而抗血小板药物单抗与双抗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性卒中复发率:RR=0.900,95%CI:0.760~1.050,P=0.170;所有脑卒中复发率:RR=0.910,95%CI:0.820~1.010,P=0.070)。网状Meta分析(包括阿司匹林、安慰剂、西洛他唑和噻氯匹定4种干预措施)显示:仅西洛他唑治疗后所有脑卒中复发率低于阿司匹林(OR=0.341,95%Cr I:0.011~0.673)和安慰剂(OR=0.615,95%Cr I:0.191~1.042)。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单抗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腔隙性梗死患者缺血性卒中和所有脑卒中复发风险,且与双抗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西洛他唑较阿司匹林能够更显著降低腔隙性梗死患者所有脑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非心源性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再次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经循证医学证实可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二级防治指南及2011年AHA/ASA关于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指出: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50mg~325mg均可作为首选药物[2,3].  相似文献   

13.
住院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运用埃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对我院住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2001-2008年间卒中复发风险变化趋势,同时调查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在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中的运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1-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00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2001-2002年377例,2005年315例,2008年316例).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定义为ESRS≥3,分别计算3组患者ESRS的平均分值和卒中复发高危患者(ESRS≥3)的比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ESRS评分的变化来观察卒中复发风险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中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结果 3组患者ESRS评分分别为2.67±1.47(2001-2002年),3.55±1.40(2005年)和3.93±1.48(2008年),ESRS评分呈上升趋势(F=150.85,P=0.000).ESRS≥3的患者比例也呈显著升高趋势,分别为51.64%(2001-2002年),77.19%(2005年)和85.45%(2008年,x2=98.30,P=0.000).在构成ESRS的参数中,除年龄因素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史、既往心脏病史、吸烟、外周血管病和既往卒中史等几项危险因素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率显著增加,2008年达到25.63%,但低于同年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85.45%的比例.结论 本项研究显示,在2001-2008年期间,我院住院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呈升高趋势.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运用复发风险分层,对卒中复发高危风险患者采用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城市29家医院非心源性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调查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连续收集诊断明确的非心源性卒中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出院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医院资源信息,明确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2011-03-01—03-31 29家二级或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994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出院时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94.37%。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最多的是阿司匹林(59.27%)。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0.530,95%CI0.302~0.930,P=0.0269)、脑出血史(OR=0.131,95%CI 0.040~0.430,P=0.0008)、消化道出血史(OR=0.085,95%CI0.034~0.210,P<0.0001)与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关。结论中国城市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相对不足,应加以改进,并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噻氯匹定(抵克立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噻氯匹定0.25g与对照组(阿司匹林0.1)随机分为2组,比较两组在近两年内的复发率.结果 噻氯匹定组复发率为19.51%,对照组为38.09%,治疗组在应用1年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噻氯匹定预防急性脑梗死复发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优于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16.
<正>阿替普酶是唯一获得循证医学支持并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药物[1]。目前公认在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实现早期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降低卒中患者致残率[2]。溶栓结束后,需要继续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以巩固溶栓疗效,否则可能再次形成血栓,造成开通的靶血管再闭塞[3,4]。为了权衡出血风险,美国、欧洲和中国卒中指南一致推荐抗栓治疗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5~7]。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为规范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8月~12月期间连续收入北京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对其中复发性卒中54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1例复发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年龄≥60岁(P=0.011)、退休(P=0.021)、脑卒中史(P0.001)、心绞痛史(P=0.001)、心梗史(P=0.037)及高血压史(P=0.016),是抗血小板依从性的促进因素。结论复发性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药物干预危险因素治疗依从性低。  相似文献   

18.
全球卒中的疾病负担沉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必要手段,然而东西 方人群的疾病特点存在差异,可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产生影响。本综述从卒中发病特点、患者复 发和出血风险差异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等多角度出发,探讨适合亚洲人群的缺血性卒中抗 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的成长,支持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研究工作,规范"缺血性卒中/TIA"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探索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的新方向,由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中国卒中杂志》社设立"缺血性卒中/TIA抗血小板治疗临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影响脑卒中再发率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药的研究已成为时下热点。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早期再发率较高,因此早期以及长期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