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0.05~0.01),而吸烟率(18.5%)低于前循环梗死组(38.5%)(P<0.01).结论 后循环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既往卒中史.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首发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3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机制,并对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37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95例(57.9%),共394处,其中以椎动脉起始部病变最为常见,其次为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后循环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4.9%),其次为吸烟、糖尿病、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有血管病变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心脏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对后循环梗死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各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后循环梗死患者108例,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根据CISS分型标准确定每位患者所属亚型,统计学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CISS亚型的构成比:大动脉粥样硬化47.2%,心源性卒中8.3%,穿支动脉疾病21.3%,其他病因6.5%,病因不确定16.7%。危险因素暴露率最高为高血压(72.2%),其次为血脂异常(55.6%)、吸烟(30.6%)、饮酒(24.1%)、家族史(22.2%)、糖尿病(18.5%)。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在穿支动脉疾病中显著升高,血脂异常在心源性脑卒中中显著升高。结论本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危险因素以高血压、血脂异常暴露率高,高血压在穿支动脉疾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颅脑MRI表现和预后。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45例(80.2%),合并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51例(91.1%);主要体征为眼震、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面瘫、言语障碍及感觉障碍等;MRI示急性期病灶位于脑干和小脑;预后大多预后良好,而大面积小脑梗死病死率较高。结论对于60岁以上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是后循环缺血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患者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烟雾病患者846例,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258例,其中在后循环病变基础上伴发枕叶梗死10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时发生枕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吸烟史以及左、右侧前循环铃木分期和左、右侧后循环Magikura分级是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致枕叶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循环magikura分级和年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继发枕叶梗死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有助于降低枕叶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18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析危险因素在性别、不同年龄组别及族别间的差异。结果与NEMC-PCR研究比较,高血压在本研究中常见(P<0.001),而心脏疾病则少见(P<0.05);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常伴有高血脂(P<0.001),冠心病(P<0.05);>45岁较≤45岁更常伴有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维族较汉族更常伴有高血脂(P<0.001)。结论新疆自治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与西方人存在一定差异,且危险因素的分布具有性别、族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与生存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3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158例和后循环脑梗死组146例,分析临床资料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后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房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血糖(FBG)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房颤,TC、TG和FBG水平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4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30d时,预后良好者88例(60.27%),严重致残者51例(34.93%),死亡7例(4.79%)。结论合并糖尿病、房颤,TC、TG和FBG水平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头部MRI证实的首次新发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的患者192例,其中171例行CT血管成像,21例行DSA,排除有可疑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根据头部MRI将梗死部位分为A(中脑组)、B(丘脑组)、C(颞叶内侧组)、D(胼胝体压部组)、E(枕叶组)、F(多部位梗死组)6组。比较PCA区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PCA区梗死病变分布:192例患者中A、B、C、D、E、F组分别为12例(6.3%)、74例(38.5%)、15例(7.8%)、11例(5.7%)、28例(14.6%)、52例(27.1%)。(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状态:椎动脉病变66例(34.4%)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13例,基底动脉病变27例(14.1%)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病变45例(23.4%),未发现血管病变69例(35.9%)。(3)对PCA区梗死病变分布与后循环血管病变行单因素卡方检验:B组与基底动脉病变相关(χ~2=5.318,P=0.021);E组与PCA P4段病变相关(χ~2=18.556,P0.001);F组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病变相关(χ~2=4.386,7.059;P=0.036,0.008)。(4)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合并高血压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26,P=0.001)。结论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尤其合并导致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时,更应重视血管检查,减少卒中再发。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 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 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 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9,95%CI 1.034~1.125,P <0.01)、多病灶(OR 3.463,95%CI 1.294~9.267,P=0.013)、卒中史(OR 2.505,95%CI 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2009年诊断为PCI并行DSA检查的75例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67%患者有后循环动脉病变,其中单纯后循环闭塞、狭窄占38.98%;后循环闭塞、狭窄伴其他病变(包括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变异)占32.20%;单纯其他病变占28.82%。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常见部位依次为椎动脉V1段(52.73%),椎动脉V4段(27.27%),基底动脉(7.27%)。具有后循环闭塞、狭窄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动脉病变组(X2=5.665,P=0.017;X2=5.525,P=0.019)。结论 PCI患者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及变异。后循环闭塞、中重度狭窄最常见部位为椎动脉V1段。应重视PCI患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artery dysplasia,VAH)在眩晕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后循环梗死的规律和危险性。方法连续入组245例眩晕患者(可疑为血管性),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合并VAH情况,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否出现后循环新鲜梗死灶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对相关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VAH发生率26.1%(64/245);多因素分析显示VAH(OR=2.59,95%CI:1.07~6.27,P=0.035)、后循环血管狭窄(OR=6.04,95%CI=1.94~17.07,P=0.002)和糖尿病(OR=3.21,95%CI:1.36~7.57,P=0.008)是后循环梗死独立危险因素。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TOAST分型多为小动脉病变型(10/18);8例桥脑、丘脑和颞枕叶梗死发生在VAH对侧(8/11),4例小脑和延髓梗死发生在VAH同侧(4/6)。结论 VAH在可疑的血管性眩晕病人中较常见;VAH为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的梗死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并描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和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参数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CI患者和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后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后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64例行E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EN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灶部位和后循环血管情况;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EVT后END的因素; 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桥梗死、椎动脉V4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均有明显差异(P<0.05); 高龄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22分、脑桥梗死、椎动脉V4段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均是导致患者EVT后END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分析影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EVT后END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上风险因素的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价值,对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功和失败病例,提出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的因素.方法 将后循环脑梗死11例患者按其溶栓疗效分为两组,成功组和失败组,并从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情况,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基础血压偏高,发病后血压较平时略有增高;(2)成功组较失败组临床症状轻,侧支循环建立好;(3)两组病例均有重度血管狭窄.结论 (1)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关键是重视临床,及早发现后循环脑梗死,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2)后循环脑梗死多有重度脑血管狭窄,须注意控制血压;(3)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是判断溶栓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