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肠内外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各临床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本院早期足量营养支持开展前(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与开展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对照组为(10.26±1.6)d,研究组为(8.19±1.0)d;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幅度对照组为(9.8±2.1)%,研究组为(7.0±1.2)%;EUGR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对照组为85.7%,研究组为64.3%:以上3个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头围评价对照组为54.3%,研究组为4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营养支持能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及减小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唐淑云 《华夏医学》2012,25(2):243-245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我科住院的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发育支持护理。分别记录其在住院期间管饲时间、体重增长量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管饲时间、体重增长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发育支持护理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神经心理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榕娜 《医学综述》1999,5(4):162-162,161
<正>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ght Infant,VLBWI)是指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高危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本症的病死率逐年降低,但存活者增多又使其不良的预后,如神经系发育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适应困难和学习困难等现象,成为临床广泛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就国内外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伤残发生率,探寻简便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将住院的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于生后第1天即给予早期干预及出院后的继续干预,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于6个月和12个月时其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交5个能区的DQ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干预及出院后继续干预,可促进其未成熟脑的发育,是经济方便、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功能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入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生后24h内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8例,随机分为两组:胃肠功能护理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胃肠功能护理组采用腹部按摩、非营养性吸吮及常规护理;对照组仅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例在开奶、体重开始增加、达出生体重、静脉营养、黄疸消退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胃肠功能护理组24例在开奶、达出生体重、体重开始增加、静脉营养、黄疸消退与对照组24例相比,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功能护理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功能发育,帮助其早开奶,有利于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6.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情况及疗效。方法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组(EMF)和传统喂养(CF)组。EMF组生后12h内给予微量喂养,每天小于(10~20)mL/Kg新生儿奶粉,平均分成6~8次,经口管饲喂养,有吸吮、吞咽反射后改经口喂养,能耐受逐渐加量,至完全肠道营养。CF组生后禁食,72h后给予微量喂养,喂养方法同EMF组。结果观察EMF组同CF组在胃泌素水平、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头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泌素水平,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促进胎便排净,缩短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加快生长发育,是对VLBW儿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血糖的影响。方法:对76例VLBWI随机分为早期喂养和常规喂养各38例,早期喂养组在出生24h内给予插胃管并留置,待2~4h患儿无不良反应时给予开奶,采用间歇性胃管鼻饲喂养或经微泵将通过胃管持续注入。常规喂养组生后暂禁食或试喂5%糖水,24h后视胎龄、吸吮能力等情况,给予开奶,采用鼻饲或经口喂养,开奶量、加奶方法与早期喂养组相同。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4天开始进行全静脉营养。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血糖的稳定时间。结果:两组血糖紊乱率入院时无明显差异,早期喂养组经过治疗48h后血糖紊乱率明显少于常规喂养组(P<0.05或0.01),血糖稳定时间(3.05±1.6)d与常规喂养组(5.20±2.23)d相比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喂养可减少VLBWI血糖紊乱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发展性照顾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成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发展性照顾,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情况、生长发育、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头围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平均住院的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日睡眠时间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体重增长率、每周头围增长的速度、每周身长增长的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1);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能加快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雷立容  丘惠娴  周曙明  曾淑娟  杨皓 《河北医学》2012,18(12):1770-1772
目的:探讨在出生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氨基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出生时1000 g≤体重<1500 g的早产儿69例,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在出生24h内给以每天2.0g/kg量的氨基酸,以后的每天增加1.0 g/kg直至到3.5 g/kg;中剂量组则在出生24h内给以每天1.0g/kg量的氨基酸,以后的每天增加0.5 g/kg,直至3.5 g/kg;低剂量组为在出生24h内不给氨基酸,出生第2天予每天1.0g/kg量的氨基酸,以后的每天增加0.5 g/kg直至3.5 g/kg.三组都同时辅以微量喂养,并且除氨基酸使用剂量外,其他治疗措施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三组早产儿的体重、头围、身长以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的体重、头围和身长分别为(1384±147)vs.(1297±167)vs.(1202±141)、(28.5±3.4)vs.(27.6±2.9)vs.(26.9±1.9)、(40.0±3.9)vs.(38.9±3.1)vs.(37.8±2.8),三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有明显差异(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为(6.2±1.6)vs.(7.9±2.1)vs.(9.1±1.2),P<0.05.结论:早期应用足够量的氨基酸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足够量的氨基酸能够较好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行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方案的45 例VLBWI 归为早期组,然后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行传统滞后静脉营养支持方案的40 例VLBWI为滞后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体重的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体重达到2 000 g的日龄、静脉营养支持的持续天数、总住院时间等均早期组< 滞后组,恢复出生体重后的体重平均增长速度、出生后第7 天的热卡总量等早期组> 滞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氮质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早期组的喂养不耐受(FI)、宫外生长迟缓(EUGR)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滞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血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VLBWI 而言,早期给予积极营养支持能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降低FI和EUGR 的发生风险,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生长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94例VLBWI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早期营养支持.通过比较两组出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营养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生长发育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测试评分来评估两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生后体质量下降幅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营养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后增长量较对照组显著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均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 早期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VLBWI生长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策略,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观察两组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观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及例数、每日摄入热卡、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例数;记录每日体重,计算其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第10天胆红素值及肠外营养达足量水平的比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策略的重要内容,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静脉营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近期的体格及智力发育情况.方法 对53例存活出院的VLBWI进行随访,测量体重、头围、身长及智力检测.结果 VLBWI有身高、体重、头围之一异常者占30.2%,异常率高低与随访年龄段有关,智力低下的发生率为18%,智力低下与新生儿时期疾病、早期教育等因素有关,与机械通气、固尔苏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评价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963例不能耐受胃肠内营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依据应用静脉营养不同开始剂量的氨基酸分为两组:静脉营养组(482例)首次剂量为2.0 g/(kg·d),对照组(481例)首次剂量为0.5 g/(kg·d)。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营养组的日平均体质量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存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更好地增加体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感染与高血糖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3月存活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血糖及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非感染组患儿 2 5例 ,仅 1例发生高血糖 ,发生率 4 %;感染组患儿 15例 ,发生高血糖 13例 ,发生率 86 6 7%。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如发生不明原因的高血糖 ,则提示可能有感染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母亲,胎儿、分娩因素及治疗过程来筛选极低出生体重几脑室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与母亲因素如前置胎盘,妊高征,胎膜早破、分娩方式、患儿性别及生后是否呼吸暂停无关,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时窒息及生后机械通气明显相关。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窒息及机械通气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曾云清 《医学综述》2012,(20):3499-350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法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2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照组(62例)行常规胃管喂养,对比两组血生化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可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