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低且异常纤维蛋白原(F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调查两个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7人和3代10人)。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和Fg活性(Fg:C), 免疫比浊法检测Fg抗原(Fg:Ag)。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通过凝血酶诱导进行Fg聚集试验;用ClustalX-2, 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 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A和先证者B, Fg:C明显下降(分别为0.74和0.78 g/L), Fg:Ag同步降低(分别为0.96和0.94 g/L), 两个先证者TT均延长。基因测序分析显示, 先证者A和先证者B的FGA第6外显子均存在c.2185G>A(p.AαGlu710Lys)杂合错义突变;另外, 先证者A的FGG第7外显子存在c.701G>T(p.γTrp208Leu)杂合错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家系3代6人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先证者APTT、PT正常,而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抗原正常,而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先证者母亲和胞姐表型与之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GGT→CAT),导致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来源于母系.结论 纤维蛋白原α链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是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对1 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进行分析,探讨CD与DVT的关系。方法临床资料收集及家系调查(共2代3人)。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纤维蛋白原(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PyMol软件构建基因变异前后蛋白模型。结果患者为行子 宫肌瘤切除术入院,术后3天出现DVT。术前凝血指标检查显示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g 活性(Fg:C)和Fg抗原(Fg:Ag)分别为14.9s、33.3s、0.94 g/L和2.10g/L;其母亲上述4项指标分别为14.7 s.32.8s 0.97 g/L和2.35 g/L。DNA测序发现患者及其母亲的FGA基因第6号外显子均存在c.2185G>A杂合错义变异( p.Clu729Lys)。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Glu729Lys变异使Fg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该先证者 FGA基因第6号外显子c.2185G>A( NM_ 000508) 杂合错义变异与其Fg:C减低有关,可能也是该患者出现DVT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纤维蛋白原(Fg)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寻找基因突变,对有突变的序列进行反向测序和TA克隆测序证实。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7.2s,F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先证者母亲、姐姐、女儿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姐姐、女儿呈Fg FGG基因9511/9512delG杂合突变,该突变来源于母系。结论 Fg FGG基因9511/9512delG突变为引起家系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两个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 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各自家系成员(3代9人和2代3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活性(Fg∶C), 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通过凝血酶诱导进行纤维蛋白原聚集试验;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PolyPhen-2、PROVEAN、SIFT和LRT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用Swiss-pdb Viewer4.0.1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家系1先证者和家系2先证者Fg∶C明显下降(分别为1.28 g/L、0.98 g/L);家系1先证者Fg∶Ag正常(2.20 g/L), 家系2先证者Fg∶Ag降低(1.01 g/L)。基因分析发现, 家系1先证者的FGB基因第2号外显子存在c.293C>...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突变纤维蛋白原(Fg)进行功能研究.方法 常规筛查凝血功能;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抽提DNA,对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以及抗凝血酶基因(AT3)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分析;采用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和功能性FgTEG检查对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进行凝血功能的综合评价及血浆功能性Fg评估;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血浆Fg肽链分子量;采用Fg动态聚集曲线和纤维蛋白溶解曲线实验检测血浆Fg的功能.结果 2例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TT)和爬虫酶凝固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仅为0.5 g/L和0.6 g/L,但其抗原均正常,分别为2.32 g/L和2.66 g/L.两个家系先证者均存在γ链Arg275His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的祖父和姑母同时检出AT3 g.5876T>C(Ser116Pro)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及其父亲TEG检测结果中α值分别接近和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但最大波幅(MA值)均为正常;在功能性Fg TEG检测中,MA值明显偏低.Fg动态聚集曲线中先证者和家系患者的起跳时间明显延长、峰值明显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曲线中多数患者的纤维蛋白在特定时间内不能被纤溶酶原完全溶解.结论 首次发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AT缺陷的患者.γ链Arg275 His突变使Fg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以及纤维蛋白溶解方面出现异常.联合应用常规TEG和功能性TEG检测,可以更好地评估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Fg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I);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 B 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 B β-链Arg17 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β链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家系纤维蛋白原(Fg)基因突变。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g^2 C及Fg的水平,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序列,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发现先证者Fg基因共2处突变,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以及FGG基因2543碱基处的纯合T→A。结论FGG基因2543碱基处为多态位点,形成1144位氨基酸的I/K多态性。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导致β链419位氨基酸之后的移码突变,形成了缺少最后27个氨基酸的截短的B链,后者可能是导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理机制之一。FGB基因7972碱基处缺失G为国际首次发现的Fg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 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分析,探讨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凝血酶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其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序列分析Fg的基因异常。将先证者突变序列、家系成员和 5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RsaⅠ消化,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 用Clauss法检测不到先证者及其父亲的血浆Fg,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时,Fg含量均<0. 02g/L。两人FGA基因外显子 4第 3108位核苷酸发生C→T纯合性改变,使Fg的Aα链第 150位密码子 (CAG,编码Gln)突变为终止密码TAG。先证者及其父亲的FGA基因外显子 4和侧翼序列的PCR产物,不能被RsaⅠ酶切,其母亲及部分家系成员的PCR产物被部分酶切,而正常人和该家系中的 5个成员的PCR产物可被完全酶切。结论 FGA基因(外显子 4)Q150X无义突变导致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遗传性无Fg血症,家系中部分成员为携带者,此突变是一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方法:用血凝仪检测凝血指标,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活性,血浆蛋白电泳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Native-PAGE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片段分布,应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C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而活性降低,先证者姊妹及其女儿的检测结果与之相似,患者配偶所有指标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GA基因2号外显子g1233一a杂合碱基改变(密码子CGT→CAT),导致了Arg16His错义突变,该突变来源于父系。结论:该错义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基因型分析,并研究其致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进行常规出凝血、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性和抗原检测。对Fib的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采用Fib凝固率测定、纤维蛋白聚集曲线和电镜扫描纤维蛋白凝块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机制。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延长,Fib抗原正常、活性降低;其父亲表型与之相似。先证者及其父亲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Fibα链Arg19Gly错义突变。western-blot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血浆Fib无异常条带出现。先证者血浆Fib凝固率为20.8%,凝血酶或爬虫酶诱导的聚集曲线严重受损,纤维蛋白凝块的纤丝直径大于健康人对照(P0.001),密度小于健康人对照。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ibα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ib功能受损,为该病例及相应临床症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表型、基因型及功能.方法 对4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行常规凝血及抗凝检测.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g三条肽链的分子量;分别进行血浆Fg凝固率、Fg动态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动态溶解功能检测;抽提患者及家系成员DNA,PCR扩增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4例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抗凝指标(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凝血酶时间(TT)和蕲蛇酶时间(RT)明显延长;Fg活性降低(分别为0.54、0.52、0.43和0.50 g/L),Fg抗原基本正常(分别为2.0、2.9、1.7和2.3 g/L);Western blot未检测到异常条带;患者血浆Fg凝固率降低至50%左右;Fg动态聚集开始时间延迟、最大聚集率下降;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速率降低;基因分析发现4例患者均发生了Aα链16位精氨酸的改变,3例为FGA g.1203G→A,导致Arg16His杂合错义突变,1例为FGA g.1202 C→T,导致Arg16Cys杂合错义突变.结论 4例患者Fg分子的凝固率降低、聚集和纤溶功能异常均由Aα链16位精氨酸杂合错义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三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3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检测3个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靳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C)、蛋白C活性(PC:C)和蛋白S活性(PS:C),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分别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例先证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三条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抽提DNA,PCR扩增Fg 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3例先证者APTT、PT以及抗凝指标(AT:C、PC:C和PS:C)都正常,而TT和RT明显延长,Fg的活性降低,分别为0.90、0.84及0.44 g/L,而抗原正常,分别为2.0、3.2及3.1 g/L;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均未检测到异常条带.基因分析发现3例先证者各携带1个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FGG g.7476 G→A(γ Arg275His)、FGA g.1209 C→T(Aα Pro18Leu)和FGA g.1202 C→T(Aα Arg16Cys).结论 3例先证者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分别由γ Arg275 His、Aα Pro18Leu和Aα Arg16Cys突变所致,其中Aα Pro18Leu和Aα Arg16Cys突变为国内首次报道.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henotype and genotype in three Chinese pedigrees with inherited dysfibrinogenemia. Methods Laboratory tests including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plasma fibrinogen(Fg) were analyzed by Clauss and immunoturbidimetry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Fg of three probands was assessed by Western blot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The sequences of all the exons and exon-intron boundaries of the three Fg genes FGA, GFB and FGG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Three probands had normal ma Fg were reduced, but antigen levels were normal. Western blot and SDS-PAGE showed no abnormal molecular weight of Fg. The 3 heterozygous mutations of γ Arg275His, Aα Pro18Leu and Aα Arg16Cy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3 proband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three probands with dysfibrinogenemia were caused by the mutations of γ Arg275His, Aα Pro18Leu and Aα Arg16Cys, respectively. Both Aα Pro18Leu and Aα Arg16Cys were first reported in Chines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分析,并探讨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集该家系3代共7人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蕲蛇酶时间(RT)、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和蛋白S活性(PS∶A),纤维蛋白原(Fg)抗原和活性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Clauss法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半定量检测及肽链相对分子质量分析;使用自动校正凝血酶生成仪测定先证者的凝血酶生成;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液凝固的动态过程和纤维蛋白形成过程的动力学变化.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Fg的3个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先证者凝血功能检查显示Fg抗原为0.68 g/L,活性为0.48 g/L; TT延长为29.2 s,RT延长为75.8 s.SDS-PAGE结果显示,3条肽链相对分子质量正常,但含量明显减低;先证者凝血酶生成峰值为249.93 nmol/L,凝血酶生成潜力为1007.0 nmol·L-1·min;全血凝固的动态过程异常,凝血综合指数(CI)为-8.6,显示全血低凝状态.表型诊断为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纤维蛋白原Aa链存在g.3175A>C突变导致的Gln143Pro突变,以及g·4642delC 突变导致的438位苏氨酸后编码26个异常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前者来源于母亲,后者来源于父亲.结论纤维蛋白原Aa链Gln143Pro和g.4642delC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先证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家系12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抗原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缺失突变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结果12例先证者的PC活性均明显下降(18%~55%),其中10例先证者的PC抗原水平显著降低(13%~58%)。共发现1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c.383G>A(p.Gly128Asp)、c.997G>A(p.Ala291Thr)、c.1318C>T(p.Arg398Cys)和c.532G>C(p.Leu278Pro)4种杂合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4种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区域(EGF)、1种突变在EGF和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之间的激活肽区域;缺失突变(p.Met364Trp fsX15和p.Lys192del)2种,其余为错义突变。有3例无亲缘关系的先证者检出p.Phe181Val和p.Arg189Trp纯合或杂合突变。所有基因突变可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其中2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先证者有9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有不良妊娠表现、1例出现紫癜。结论PROC基因缺陷导致的PC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缺陷症家系中FⅩⅢ基因缺陷.方法 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的FⅩⅢA链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对该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健康体检者的FⅩⅢ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先证者FⅩⅢA基因第3外显子和第4外显子分别存在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后者是人FⅩⅢA基因一种新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2个突变是双重杂合子型,Arg77Cys突变遗传自父亲,Arg174stop突变遗传自母亲.先证者女儿携带Arg77Cys错义突变.先证者丈夫及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结论 发现人FⅩⅢA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即Arg174stop无义突变,并对此突变成功地运用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检测.先证者FⅩⅢA基因同时存在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可能是其FⅩⅢ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个FGG基因Ala315Gly错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该错义突变与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某先证者临床资料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相关信息,并进行凝血表型检测。分析先证者纤维蛋白原(Fib)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采用反向测序验证先证者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其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将家系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变异与表型的共分离情况。分析突变位点基因的保守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潜在影响。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结果 先证者Fib活性为0.97 g·L-1(降低)。其母亲、小姨、外祖父Fib活性均降低;除母亲凝血酶时间(TT)延长外,先征者及其家系其他人员的凝血表型均在参考区间内。与健康对照相比,先证者及其母亲、小姨、外祖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最大聚集率和聚集曲线斜率显著降低。先证者FGG(4q31|NM_000509.4)基因exon8:c.944C>G:...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 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例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临床表型,探讨该家系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先证者父亲病逝),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进行测序,确定基因变异位点,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致病性突变情况。应用软件分析剪接突变、错义突变位点保守性及致病性。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手背、腹部及双足多发红色斑块、结痂,瘙痒明显,指/趾甲营养不良及脱落,口腔舌体黏膜白斑;血清总蛋白、球蛋白、IgG水平升高,自然杀伤细胞绝对数、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心电图示多导联ST-T改变;家系3代仅先证者1人患病。先证者存在COL7A1基因c.841_846+1dup和c.5560G>A(p.Gly1854Arg)复合杂合突变;母亲存在c.5560G>A(p.Gly1854Arg)突变;c.841_846+1dup为剪接突变,突变导致6号外显子3′端正常供体剪接位点丢失,并在下游7 bp处激活形成新的供体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