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可能影响川崎病合并肝脏功能损害的因素。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3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肝脏功能损害,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181例(60.3%)]和肝功能异常组[119例(39.7%)]。比较2组患儿年龄、性别、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并纳入PLT、PCT、CRP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00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89例(63.0%),女111例(37.0%),男女比例为1.7∶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9岁,年龄中位数为2岁。肝功能异常组<1岁45例(37.8%),2~3岁54例(45.4%),4~5岁12例(10.1%),>6岁8例(6.7%);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为轻度消化道症状,其中呕吐8例(2.7%)、腹泻6例(2.0%)、腹痛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收集94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指标分为肝功能正常组(n=583)和肝功能损害组(n=357),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治疗前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冠状动脉病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等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组比较,性别、年龄、WBC计数、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功能损害组CRP、ALT、AST、GGT、总胆红素、住院天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PLT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治疗前发热天数短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升高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常见,肝功能损害患儿CRP水平更高,住院时间更长,更易出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总...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儿的肝功能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42例KD患儿的肝功能进行检测 ,并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 (2 7例 ) ,肝功能异常组 (15例 ) ,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KD患儿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 3 6% (15 /42 ) ,主要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或伴谷草转氨酶 (AST)增高 ,血清白蛋白 (ALB)降低及蛋白电泳异常。肝功能异常者多伴有消化道症状 ,肝肿大者 1例 ,胆红素轻度增高者 3例 ,但临床无黄疸。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以及致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KD患儿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 ,而肝功能的异常以ALT增高 ,ALB降低及α2 球蛋白增高为显著 ,肝大、黄疸不常见。肝损害与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关系 ,不能作为评价KD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雪琳 《华夏医学》2011,24(1):57-58
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并肝损害的报道不多,笔者回顾性分析了确诊为川崎病的33例患者的肝功能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本院病案室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本院小儿科住院的已确诊为KD的33例患者的肝功能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1.54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7例肝功能异常的恙虫病患者的分析,了解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方法:总结2011年10—12月收治的恙虫病患者40例,对住院前、后检查肝功能异常的27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例患者住院前检查血清ALT升高,23例患者住院次日检查ALT升高,1例患者住院次日检查肝功能正常,用药6d后ALT108U/L,AST86U/L。27例患者血清ALT异常范围50-579U/L,以100U/L以下多见,血清总胆红素升高6例,其值为25.2~143μmol/L。27例患者中检测血清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10例,丙肝抗体阴性11例,丙肝抗体弱阳性1例,HCVRNA阴性1例,乙肝两对半均阴性3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3例,HBVDNA阴性2例,HBVDNA阳性1例(HBVDNA4.52×10^5IU/ml),HBsAb、HBcAb均阳性4例,单纯HBsAb阳性7例,HBeAb、HBeAb均阳性3例,单纯HBcAb5日性2例。结论:肝功能异常多由恙虫病本身引起,极少数由药物引起,另外应警惕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对其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对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记录患儿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腹部B超等指标,根据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分为肝损害组及对照组,其中肝损害组26例,对照组52例,对两组患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8例川崎病患儿肝损害者26例,占33.3%,21例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在200 IU/L以内,约占80.8%,其中肝肿大者3例,黄疸1例,脾大1例,分别占肝损害患者的11.5%、3.8%、3.8%。肝损害组与对照组ALT、AST、GG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异常进入回归模型;而CRP、ESR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异常是川崎病患儿肝损害的主要因素,同时白细胞计数亦与肝损害存在联系,应对其提高重视,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小便异常与血小板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惧 《重庆医学》1996,25(1):18-19
本文收集了我院1981年7月~1991年7月10年间共收治的96例川崎病患者,就其患儿小便异常,以及小便异常与血小板升高的关系总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见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40例CTD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D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依次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42.5%)、CTD相关(27.5%)、自身免疫性肝炎(17.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5%)、药物性肝损伤(5%)。60%(24例)的CTD患者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18例(45%)合并肝硬化。结论 CTD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多见,病因多样,需结合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以及组织学综合判断。CTD相关肝脏受累的诊断,应在充分排除其他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9.
吴寅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6):396-396,401
目的探讨Graves病并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检测Graves病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98例Graves病患者中有44例至少有一项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44.89%.这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肝功能异常患者;同时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肝功能的恢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回落相一致.结论Graves病并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欣辉  姚臻 《华夏医学》2009,22(4):668-67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完全KD组平均年龄小于典型KD组;不完全KD组的球结膜充血、口唇病变、手足硬肿和指(趾)端脱皮发生率均低于典型KD组,口唇改变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时间晚于典型KD组,发热、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不完全KD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开始使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时同迟于典型KD组,使用IVIG后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发生冠脉扩张各为5例.结论:年龄越小不完全KD发病率越高;不完全KD患儿的部分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生率低,开始使用IVIG治疗的时间较晚,可导致部分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延长,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过晚使用IVIG治疗将增加心脏后遗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非典型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笑寒  刘彩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09-2510
目的:探讨总结非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分析26例非典型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均发热持续5d以上,多具备现行KD诊断标准6条的2条~3条症状,伴其他脏器受累表现,由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扩张或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而确诊。结论:非典型KD早期症状少,多以累及其他脏器表现为主,可结合实验室指标以早期诊断或拟诊,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肝损害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预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KD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KD肝脏损害率为19.8%(35/177).3岁以上儿童占82.9%,临床多伴有消化道症状,37.1%(13/35)患儿有肝脏肿大,同时伴脾肿大占5.7%.肝脏损害以发热10天内居多,以GPT升高为主,多随KD的好转而恢复.结论KD伴发肝损害具有发生早、恢复快、预后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63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月收治63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中男女比例为1.3:1(36/27),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82.5%(52/63),非典型KD占31.2%(19/63)。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手足硬性肿胀及脱皮、淋巴结肿大、CAL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发病中非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KD患儿发病早期(<10 d)临床治疗(单一糖皮质激素应用)和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CAL的相关性。结果:发病10 d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WBC、CRP、心电图及糖皮质激素应用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糖皮质激素应用、WBC和心电图异常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发病10 d内可疑KD病例如有WBC显著升高、心电图异常及早期单一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作为KD合并CAL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张江华  俞莉  熊珍珍 《九江医学》2009,24(2):39-39,41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1].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58例KD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KD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防范误诊及冠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112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112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者中,其中90例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占80.36%;肝功能异常主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呼吸道感染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容易并发肝功能异常,临床应重视呼吸道病毒感染出现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报告近10年间收治的34例川崎病患者中6例并发心功能损害,2例并发脑功能损害,对心、脑功能损害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指出对各并发症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均可以得到痊愈,并提出以往对并发症很少报导与临床漏诊有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免疫系统异常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弥漫性血管炎综合征,本病呈自限性,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约20%的病人可伴发冠状动脉损害,如冠状动脉瘤、动脉扩张或狭窄,部分病人可发生冠状动脉局部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目前认为本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成人冠状动脉疾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