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锦宁  王拓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10):630-630
患男 ,2 6岁。以间断性头痛伴视力减退 3个月入院。查体 :T3 6.8℃ ,视力 :OD0 .8,OS1 .0 ,双颞侧偏盲 ,眼底正常。胡须、腋毛、阴毛稀少。血常规正常。内分泌检查 :血清泌乳素 ( PRL) 3 8μg/ L。X线片蝶鞍轻度扩大 ,蝶窦气化良好。CT:鞍区有一略低密度、界限清晰的病灶 ,无钙化。MRI:鞍区有一 3 cm× 2 cm× 1 .5cm大小 ,界限清晰、呈短 T1长 T2 的均匀信号肿物 ,向鞍底及鞍上生长。入院诊断 :垂体脓瘤伴有囊性变。全麻下按垂体腺瘤行右侧额下入路开颅手术。术中见视交叉前有肿物向上突出 ,穿刺抽出黄色较稠脓液约 4.5ml,用棉片保…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性,44岁,因"间断性左眼视物模糊4个月"入院.查体:右眼0.9,左眼0.6.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视野检查:双眼视野颞侧偏盲.头颅CT示:鞍区可见一略高密度结节影,肿瘤包膜见浅弧形钙化(图1A).头颅MRI增强提示:鞍区可见一等T1等T2圆形异常信号影,可见环状增强(图1B).激素检查:生长激素(GH)1.98 ng/ml,血促黄体生成素(LH)5.36 mIU/ml,血促卵泡素(FSH)6.22 mIU/ml,血泌乳素(PRL)9.98 mIU/ml,血雌二醇(E2)15.92 pg/ml,血孕酮(P)0.17 ng/ml,血睾酮(T)1.56 ng/ml,游离甲状腺素(FT4)11.51 pmol/L,甲状腺素(T4)55.75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3.75 p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26 nmol/L.术前诊断考虑"鞍区脑膜瘤".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经颅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呈暗红色,与周围黏连重.  相似文献   

3.
鞍区磁共振成像对中枢性尿崩症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枢性尿崩症患者鞍区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变化。方法 :对 12例非尿崩症对照者及 48例临床诊断的中枢性尿崩症 (CDI)患者同时进行鞍区MRI扫描。结果 :12例对照组垂体后叶均见高信号存在 ,垂体柄正常 ;48例CDI中 44例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18例伴垂体柄增粗 ;48例中仅 10例证实鞍区存在器质性病变。结论 :MR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是CDI患者特征性表现 ,部分伴垂体柄增粗 ,对CDI的病因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MRS、PWI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内最大局部血容量(region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值与正常白质区局部血容量值并求两者的比值(nCBV),对两组间nCBV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和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上困难,但鞍旁脑膜瘤组nCBV(6.119±2.564)值明显高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组nCBV(1.367±1.132),差异有显著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波谱特点为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和肌酸等峰,只见明显脂质峰;鞍旁脑膜瘤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等峰,均见明显胆碱峰,3例可见丙氨酸峰,两者MRS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PWI联合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4 6岁。主诉 :性欲减退 2年 ,头痛 15d,于 2 0 0 3年 2月 7日门诊入院。查体 :双眼视力、视野正常 ,双侧眼底未见视乳头水肿和出血。内分泌学检查示 :黄体生成素 (L H) 36 .5 IU/ L,促卵泡成熟素 (FSH) 13.0 IU/ L。头颅X线平片未见蝶鞍扩大。CT示蝶鞍内 1.2 cm× 1.6 cm大小均匀低密度占位灶。MRI检查显示 :鞍内一边界清楚的葫芦状肿块 ,大小 2 .0 cm× 2 .0 cm× 1.6 cm,T1 WI呈均质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肿块增强后未见强化信号 ,其前方有片状高信号 (图 1)。入院及术前诊断 :“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6.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2岁,因"头痛1月+,加重伴头晕、眼花1周+"由门诊以"鞍区占位"收入住院,患者入院前外院磁共振示:蝶鞍区域、枕骨斜坡区域占位病变累及双侧桥前池、桥小脑角区.入院症见:头痛、头晕、眼花,无意识障碍;体格检查:共济运动相关实验、病理反射征及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行颅内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体Rathke's囊肿MRI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18例,行鞍区薄层T1WI和T2WI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1WI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在半年内追踪复查1次,结合临床资料由2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15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中后1/3的圆形、椭圆形肿块,冠状位居垂体中央或偏居一侧.2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矢状位垂体腺体部底部的扁丘状小肿块.1例鞍区囊肿性病变表现为冠状位两分叶状改变,上部相对小居垂体上缘,下部相对较大居垂体右侧缘.多数囊肿性病变主要位于鞍内,少数可向鞍上发展,大小0.3~1.2 cm,信号多变,增强后有2例病灶边缘环形轻度强化信号,18例半年内追踪复查一次,垂体囊肿性病变的位置、大小、信号和增强均无明显变化.18例鞍区垂体囊肿性病变均诊断为垂体Rathke's囊肿.结论 垂体Rathke's囊肿在MRI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复查MRI对少数特殊Rathkes囊肿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鞍区血管母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周义成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85-985
患儿女 ,8岁 ,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 ,呈持续性 ,阵发性加重 ,部位不明确 ,头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 ,无发热及抽搐。逐渐出现视力下降。CT示鞍区囊状脑脊液样均匀密度影 ,囊壁可见不完整弧线形钙化 ,鞍区左侧可见一小圆形低密度灶 ,约1cm× 1cm× 1cm ,边缘较清晰 ,双侧脑室明显扩大 (图 1)。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视力右眼 0 .6 ,左眼 0 .4。MR :鞍区见一约 3.0cm× 4 .0cm× 4 .0cm大小囊实性肿块 ,主要位于鞍区及鞍上池 ,并突向三脑室 ,呈长等T1 及长等T2 信号 ,以囊性部分为主…  相似文献   

9.
颅内生殖细胞瘤 (germinom as)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 2 % ,多数发生在松果体区。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少见 ,过去称之为颅内异位松果体瘤 ,以鞍区和基底节区多见。本文报告 8例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4~ 18岁。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占同期颅内生殖细胞瘤的 44 .4%。病程 3个月~ 4年。其中鞍区 6例 ,男 4例、女 2例 ;基底节区 2例 ,均为男性。1.2 临床表现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临床表现不同。肿瘤位于鞍区者主要临床表现为 :(1) 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崩症且均为首发症状。 2 4h 尿量 30 0 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鞍区肿瘤CT、MRI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5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鞍区肿瘤后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CT、MRI检查图像,对CT、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颅内鞍区肿瘤影像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结果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鞍内或鞍上属于鞍区肿瘤多发区域,CT平扫多为边缘清晰类圆形影,MRI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MRI垂体瘤可见“束腰”征。结论 颅内鞍区肿瘤影像学多样,CT及MRI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均有较高使用价值,在临床中两者可结合使用,可有效提高颅内鞍区肿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49例临床资料,比较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对比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差异,总结鞍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策略。结果:鞍上型21例,鞍旁型28例,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较鞍旁型更常见(P<0.05)。49例鞍区脑膜瘤,全切33例(SimpsonⅠ级、Ⅱ级),次全切14例(SimpsonⅢ级),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2例,全切率为67.3%。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前者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更常见。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是主要目的,单侧额下入路及翼点入路均能使鞍区肿瘤获得良好暴露,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37岁,因B超发现左卵巢包块4个月于2009年3月8日入院.无其他不适.查体:心、肺、甲状腺无异常;子宫及右侧附件区无异常,左侧附件区扪及增厚,无压痛.辅助检查:血甲胎蛋白(AFP)、卵巢浆液肿瘤相关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均正常,B超检查示:左卵巢边缘见5.3 cm×4.2 cm强回声光团影,与卵巢分界不清,内见2.1 cm×1.8 cm增强不均质回声.3月11日行左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侧卵巢增大约6 cm×5 cm,囊实性,表面光滑.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及其他不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关系,并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孕妇患者行MRI检查误诊为垂体大腺瘤,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总结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特点,并与鞍区其它肿瘤(垂体大腺瘤、脑膜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妊娠合并生殖细胞瘤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本例鞍区生殖细胞瘤发生于孕37周的孕妇,MRI影像于垂体窝内见一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肿块,增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突向鞍上池,双侧海绵窦受压,蝶鞍扩大。患者急诊行剖宫产术,3天后急诊全麻下行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结论妊娠合并鞍区生殖细胞瘤非常罕见,其影像表现容易误诊为垂体大腺瘤及脑膜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和放射治疗协诊4例回顾性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16例鞍区生殖细胞瘤,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侵犯垂体和垂体柄,6例肿瘤累及垂体柄增粗;2例肿瘤仅累及下丘脑。CT平扫显示所有肿瘤均无钙化,呈等或略高密度。增强CT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3例瘤体呈环状强化。1例沿脑脊液发生种植性播散,右脑外侧裂池内有一结节病灶。结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鞍区蛛网膜囊肿(AC)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例鞍上及鞍内AC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69岁,因恶心呕吐、低钠血症入院,垂体激素结果提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核磁提示鞍内及鞍上AC、空蝶鞍,给予泼尼松及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腺垂体功能后,病情稳定.结论 鞍区AC临床罕见,生长缓慢,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青少年鞍区肿瘤的CT及MRI表现,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2例经药物治疗随访病灶消失而证实.结果(1)颅咽管瘤8例,CT表现为鞍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囊壁蛋白壳样钙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分别表现为高中低信号;(2)生殖细胞瘤5例,CT表现为鞍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大部分均匀强化;MRI T2W像表现为高信号,T1W像表现为等或低信号;(3)垂体微腺瘤2例,CT无异常发现,MRI T1W像表现为垂体内略低信号小结节.结论MRI在青少年鞍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辅助γ刀治疗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阐明该方法对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4例鞍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有残留的部位术后1个月行γ刀治疗,分析其肿瘤切除情况、并发症、症状缓解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7例,Ⅱ级12例)19例(55.9%)、次全切(Simpson Ⅲ级)14例(41.2%)和大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1例(2.9%);术后主要并发症有颅神经损伤(动眼、滑车和外展)6例、对侧肢体轻瘫2例、术后出血1例、脑脊液漏伴感染3例和继发性癫痫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48个月,24例头痛消失(80%),6例减轻(20%);12例视力好转(80%),2例无明显变化(13.3%),1例加重(6.7%);5例嗅觉好转(62.5%),3例无变化(37.5%);5例眼球运动障碍恢复(71.4%),2例无变化(28.6%);7例一侧肢体无力患者术后肌力均恢复正常(100%)。全切患者中1例复发(5.2%),未全切患者均行γ刀治疗,2例复发(13.3%)。结论:显微手术辅助γ刀治疗对鞍区大型脑膜瘤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鞍区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鞍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眼球活动障碍9例,复视7例,多饮、多尿7例,癫痫4例,三叉神经痛3例。结果:10例颅骨X线平片检查见鞍区颅骨圆形透光区9例,蝶鞍不同程度扩大10例,鞍背骨质吸收破坏并有硬化环6例;10例行CT扫描,大多数表现为鞍区低密度病灶,低密度7例,高密度2例,等密度1例;1例出血,1例钙化;7例未见增强,3例部分轻度增强;6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性病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未见对比增强。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MRI检查能为鞍区表皮样囊肿的定性、定位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解剖技术对 35个甲醛固定 ,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尸头标本蝶鞍区的有关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两侧视神经管颅口内缘间距为 11.0 9± 2 .2 2mm ,视交叉前缘至交叉前沟前缘间距为 7.0 2± 1.86mm。垂体上面与鞍隔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垂体上面通过鞍隔孔露出鞍隔平面以上者 3例 ( 8.75% ) ,在鞍隔平面以下者 13例 ( 37.14% ) ,与鞍隔平面平齐者 19例 ( 54.2 9% )。两侧颈内动脉在穿经海绵窦上壁处间距为 13.2 5± 2 .4 8mm ,大脑前动脉发起处 ,两侧颈内动脉之间距为 17.86± 1.55mm。结论 经额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主要是通过交叉前间隙 ,在颈内动脉之间的区域操作 ,手术中要保护颈内动脉、视神经等结构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病例摘要 患者 5 5岁 (住院号 81141) ,因绝经 3年 ,大便次数增多伴左下腹痛 2月入院。自诉 2月来大便频 ,成形 ,无血便 ;左下腹持续痛无放射 ;无阴道流血及小便异常。入院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无异常 ,宫颈光滑 ,子宫常大 ,左附件扪及 6 cm× 5 cm× 5 cm固定硬块。直肠前壁扪及一直径 5 cm硬块。辅助检查 :血 CA1 2 55 3U/ m l。 B超示 :左附件区 6 .2 cm× 6 .3cm× 5 .9cm不均质弱回声团 ,无明显包膜 ,右附件区 (- )。入院诊断为左卵巢癌。经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增厚 ,有散在粟粒样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