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引导式健康教育(CE)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在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SC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接受CE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SET干预。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收缩期血流度(PSV)。结果 干预前,两组GMFM、CSS、PI、PSV、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CSS、PI、PSV、VM降低,GMFM评分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P患儿经CE联合SET干预可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临床干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接诊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训练。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康复效果。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测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FMA)进行测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vs. 85.71%,P 0.05)。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 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 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 0.05)。结论悬吊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引导式教育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而设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系统。活动机能失调和其它的感知障碍只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的表征。整体的功能紊乱,可能引致消极、被动的性格,才是其最坏的后果。只有透过教育的过程,针对各功能互相影响的关键,让他们学习建立协调的整体功能,发展积极、主动的性格,才是帮助他们的根本方法,中枢神经受损儿童智能与身体的发展是不能切割的,从日常生活程序,从认知沟通的学习都同等重要及互为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引导式教育对我国脑瘫(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搜索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截至2022年4月27日有关引导式教育对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疗效研究的资料,检索词为“脑瘫”“引导式教育”“康复”。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亚组和meta回归分析探寻研究的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法)探索结果的稳健性。结果:纳入的3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3 651例CP患儿,干预时间1个月至1 a。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康复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引入引导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SMD为1.46,95%CI为1.14~1.77)。结论:对CP患儿实施引导式教育结合传统康复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前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联合使用悬吊运动训练与引导式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入的80例学龄前脑瘫患儿,按照患儿入选先后顺序进行数字排序,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与研究组(悬吊运动训练与引导式教育),两组患儿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平衡功能、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干预前比较两组患儿的BBS评分、GMFM-D评分、GMFM-E评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BS评分为(43.16±3.31)分、GMFM-D评分为(34.15±3.28)分、GMFM-E评分为(40.17±4.83)分;对照组BBS评分为(35.77±3.28)分、GMFM-D评分为(29.08±2.88)分、GMFM-E评分为(33.17±4.93)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情感功能为(69.25±2.59)分、生理功能为(66.12±2.24)分、社会功能为(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流程对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中心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脑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引导式教育流程,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较对照组72.22%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粗大神经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适应性发育商(DQ)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及DQ指数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流程可提高脑性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适应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脑瘫儿童在我中心接受1学年(10个月,除外寒暑假期)的引导式教育,康复效果评价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和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进行评价。结果:引导式教育10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五个能区的得分均有明显提高,引导式教育前后的得分对比P<0.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记录表中的大肌能活动的得分有明显提高,引导式教育前后的得分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结论:引导式教育能明显提高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化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 2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12 0例 ) ,对照组 (12 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针对性药物注射治疗及强化训练。评定方法采用 :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WeeFIM量表 )。结果 :经过三个疗程 (2 0天 /疗程 )的康复治疗后 ,两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化训练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导式的教育理念下的护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何效果。方法以引导式的教育为主,使现代化的康复训练和个别的训练相互结合,用这种康复的模式来治疗80例脑瘫儿童,全面细致地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康复的目标和集体的训练计划以及个别的要求,使得制定的目标和主题化的教学相互结合,实施好程序,然后对其进行统计。结果脑瘫儿童在训练以后,其大腿机能坐和立的方面有显著提高,而在行走、如厕、进食以及主动地参加活动等等的方面也有所提高。结论引导式的教育有效地调动了儿童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接受治疗的儿童得到了比较好的功能康复,而在认知、语言、学习和表达以及参加集体社会等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瘫儿童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儿52例,研究组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患儿68例,对比2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2组患儿CPMFS与MMSE指标评分均较护理前增高,但是研究组增高幅度更显著,CPMFS(83.62±5.14)分与MMSE(81.23±5.64)分高于对照组(67.84±4.12)分与(66.52±6.14)分(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另外,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度91.18%高于对照组71.15%(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具积极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法对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脑瘫儿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观察组加以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通过定期访问(每月1次随访,每3个月1次综合评估,每年综合数据分析)评估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社交能力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在脑瘫护理中加入引导式教育的理念是否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有所帮助。方法:统计2008年2月前后各2年中,在我院康复科连续治疗6个月随访1年以上的首次就诊的脑瘫儿童病例,分别设为原始组与研究组。原始组(n=21)采用专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n=28)采用专科护理融入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患儿进行护理。根据病例记载中对患儿入院、出院进行的治疗评价以及向患儿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与原始组相比康复效果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瘫儿童护理中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有利于脑瘫患儿更好地康复和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运用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提高其综合康复效果.方法:将76例3~6岁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运用运动疗法和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康复方法进行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运动疗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2.63%,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有效率86.84%.结论:运用运动疗法和引导式教育综合疗法比单纯运用运动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和肌张力分级。结果:训练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va踝关节运动仪训练联合悬吊带康复训练可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BBS评分,改善肌张力分级,减小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效果优于单纯悬吊带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分析和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的价值以及影响康复效果因素。方法遵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85例来该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双盲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选取运动疗法,试验组患者选取综合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及康复影响因素。结果经过研究发现,两组均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各区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选取综合疗法,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而且适当延长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中医疗法治疗脑瘫,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质量.方法根据190例脑瘫患儿的病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中医疗法治疗,对照组选用进口脑苷肌肽加胞二磷胆碱药物静脉点滴治疗.结果16例治疗显效,151例治疗有效,23例治疗无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应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基本原则,在经过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中医疗法的治疗后,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残疾程度,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医经筋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经筋手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 PDMS-2)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分和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60/64)高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后两组患儿M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抓握能力、视觉运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