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min I,CTnI)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顺德区儿童医院儿科住院的40例典型川崎病(TKD)和28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分别检测其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NT-proBNP及CTnI,同时选取30名同期在儿科住院伴有发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并对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两组川崎病患儿NT-proBNP、CTnI早期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结果 TKD组和IKD组急性期血液NT-proBNP分别为(426±25)pg/ml、(435±136)pg/ml,CTnI含量分别为(0.66±0.13)ng/ml、(0.68±0.17)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急性期血液NT-proBNP为(430±123)pg/ml、CTnI为(0.67±0.12)ng/ml,明显高于恢复期NT-proBNP[(118±82)pg/ml、CTnI(0.23±0.08)ng/ml]和对照组NT-proBNP[(40±25)pg/nl、CTnI(0.06±0.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组合并冠脉病变占50%(14/28),显著高于TKD组合并冠脉病变的25%(10/40,P<0.01);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早期NT-proBNP[(478+130)pg/ml、CTnI(0.91±0.24)ng/m1]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的NTproBNP[(382+110)pg/ml、CTnI(0.51±0.13)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NT-proBNP及CTnI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IKD患儿急性期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对血浆脑利钠肽变化的影响,为KD预后评估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住院患儿符合KD确诊患儿31例,对照组有完整心脏超声检查资料的患儿40例,且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完善心脏彩超及脑利钠肽等检查,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KD并冠脉损害患儿的血浆脑利钠肽的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疗中,遇到发热时间持续5d以上,年龄≤1岁,有WBC、PLT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脑利钠肽升高的患儿应警惕KD合并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N端脑钠肽(BNP)急性期、恢复期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个月~7岁2个月,与同期住院感染患儿35例对照,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7个月~6岁2个月,患儿入院当天及3~4周后复查BNP,与感染患儿对照.结果:川崎病患儿血BN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者更高,恢复期后BNP降低.结论:提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BNP增高,冠状动脉扩张者BNP增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脉损害(CAL)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6例KD患儿按诊治时间分为早期诊治组(发热10d内诊治者)和延迟诊治组(发热10d后诊治者);按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及大年龄组(〉12个月);按CAL情况分为CAL^+组和CAL^-组。收集心超冠脉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延迟诊治组冠脉病变发生率(73.7%)较早期诊治组(45.7%)高(P〈0.05);②小年龄组冠脉病变率为58.7%,明显高于大年龄组的43.1%(P〈0.05);③CAL^+组血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浓度降低,与CA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岁以下,热程,10d,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的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发生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东莞市长安医院住院确诊为川崎病23例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象、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口腔粘膜改变、皮疹、非化脓性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分别占100%、83%、78%、74%、28%、22%。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血小板升高分别占91.3%、86.9%、86.9%、82.6%、86.9%。结论发热患儿出现口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同时伴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要高度怀疑川崎病的诊断,发热时间超过7天,CRP超过30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有无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分为研究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对照组(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统计记录所有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差异性,分析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有42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52.50%;38例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占47.50%。研究组在性别、年龄、体温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疾病类型、白细胞计数(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100 mg/L、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不完全川崎病、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使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增加依次为3.462(1.379~8.691)倍、3.131(1.226~7.995)倍、4.026(1.452~11.159)倍、4.062(1.315~12.549)倍。结论:冠状动脉损害常见于不完全川崎病,川崎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是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应积极检测血清相关指标,并予以规范处理,以降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BNP)在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0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对其年龄、发热天数、血白细胞计数、白蛋白、ESR、CRP、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02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扩张者25例(24.5%),无扩张者77例(75.5%)。两组患儿间年龄、发热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NT-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BNP水平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次为发热时间,而年龄、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NT-BNP在预测川崎病冠脉扩张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出现冠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阴性预测值0.93)。  相似文献   

9.
王学珍 《吉林医学》2012,33(11):2291-229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及其冠状动脉异常发生情况。结果:C-反应蛋白异常(>10 mg/L)持续时间<3 d患儿共有25例,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3~10 d患儿17例,其中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结论:C-反应蛋白异常持续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相似文献   

11.
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宏  徐鸣  周敏 《四川医学》2009,30(6):835-837
目的探讨婴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婴儿川崎病患儿74例,并对CAL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婴儿川崎病中并发CAL36例(48.6%)。有关因素分析显示:①发热天数:热程≥10d与〈10d相比CAL发生率显著增高(X^2=7.4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AL组血红蛋白(Hb)较NCA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⑧CAL组C-反应蛋白(CRP)较NCA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P〈0.001)。结论婴儿川崎病CAL发生率高,CAL与热程、Hb、CRP有明显相关性。凡热程≥10d、Hb降低、CRP显著增高(≥100mg/L)的婴儿川崎病均应给予足够重视,高度警惕CAL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吴丹 《医学综述》2011,17(3):383-386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迄今病因未明,病变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威胁患儿长期生活质量及寿命,在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在此就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前白蛋白( PA)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93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对照组随机选择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93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年龄、性别与KD组匹配。检测PA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PA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PA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PA水平均较nCA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在川崎病急性期有明显降低,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我院2004-2009年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119例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分析其冠状动脉内径大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③结果 11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67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损害18例,单纯右冠状动脉损害7例,双支受累30例,冠状动脉瘤1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④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收治KD患儿70例,对比冠状动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之间年龄、热程及发病10天内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x2检验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相关性;并对冠状动脉损害组进行Harada评分,预测动脉瘤发生风险.结果:发病10天内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热程、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心电图异常、应用丙球时间与KD合并冠脉损害有密切相关性.冠脉动脉损害组Harada评分的平均分高于无冠脉动脉损害组.结论:男性、<1岁或>5岁、热程>10天、10天后应用IVIG、血沉>50mm/小时、CRP增高、心电图异常为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郭亚莉  潘梅 《中原医刊》2006,33(9):85-85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所导致的冠状动脉损害的价值。方法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对15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超声检测。结果研究发现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有缩小趋势。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作用,为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超声心动图还能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点,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性别、年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N末端B型利钠肽原)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选,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各单因素对冠脉病变的独立影响.结果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冠脉病变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与血小板、血沉、血浆白蛋白无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和CRP值是川崎病冠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男性、年龄≤3岁、高CRP水平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病理及超声心动图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超声心动图还能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点,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