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01—2012-01行ACDF、ACCF和CADR手术治疗的7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ACDF组44例,ACCF组22例,CADR组1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60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SF-12评分及颈椎曲度。结果 79例均获得61~88(69.8±12.7)个月随访。ACDF组与ACCF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ACCF组JOA评分均高于ACDF组及CADR组,ACDF组与ACCF组颈椎曲度优于CA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VAS评分、NDI指数和SF-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个月时,ACDF组与CADR组VAS评分、NDI指数低于ACCF组,而SF-12评分高于ACCF组;ACDF组颈椎曲度优于ACCF组与CADR组,且CADR组优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在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ACDF和CADR,但在随访中期ACCF在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及颈椎曲度的维持方面却差于ACDF和CAD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12-2016-12收治的5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1例患者分为CADR组23例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组28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临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未见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术后1周,两组的上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CADR组颈部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ACDF组降低不明显(P0.05)。另外,CADR组患者术后1周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均明显低于ACDF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SF-36评分、颈部VAS评分及N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Mobi-C CADR术后早期即可明显见效,可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及对责任椎间盘和临近椎间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50例单节段CSM患者,均经ACDF治疗,随访1年,评估其临床疗效及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并经CT三维重建计算治疗术前、术后1周的责任椎间盘及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JOA评分、融合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NDI指数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均显著增加,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大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但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_(2~7)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_(2~7)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_(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65例(86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31个病变颈椎间盘)行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下称Bryan组);42例(55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下称ACDF组).ACDF组采用常规颈椎手术后护理,Bryan组采用改进型术前体位、肢体和气管推移训练及术后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 Bryan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ACDF组(均P<0.01);术后24个月,Bryan组JOA评分与ACD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ryan组的屈曲与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与ACDF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护理简便,观察周期短;但对围术期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患者配合度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单开门减压术(CLF)治疗艾滋病患者多节段(≥3个间隙)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01—2019-01间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CSM的艾滋病患者,将接受ACDF术的20例作为ACDF组,将实施CLF术的18例作为CLF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JOA的评分和手术节段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NRS、SAS、SDS、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ACDF组的NRS、SAS、SDS评分优于CL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SM的艾滋病患者行ACDF和CDF治疗,均有理想的疗效;ACDF减压彻底,CLF操作相对简单。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指征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DA)与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对相邻颈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7-02—2011-08共150例纳入队列研究。行CDA 45例、ACDF 105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评价疗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或行颈椎CT或(和)MRI进一步检查,以改良的Hilibrand法评价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4年。ADR可以明显保留节段运动,但二者在术后VAS评分、NDI评分、JOA评分,及相邻节段退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A减少相邻节段的退变并不明确,仍需要大量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时间、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前路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PECD)、颈椎间盘置换术(CDR)、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6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PECD组(23例)、CDR组(10例)和ACDF组(13例)。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3组术后改善率、术后疼痛VAS评分与JO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5 (17±3)个月。手术时间:CDR组ACDF组APECD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出血量:CDR组APECD组ACDF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3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0. 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PECD组改善率为51. 0%,CDR组改善率为43. 2%,ACDF组改善率为64. 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种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PECD手术创伤小,但术后有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和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8年7月采用Zero-P内置物ACDF术治疗的42例CSM患者,依据医患沟通分为两组,26例采用显微镜下手术,16例采用传统直视下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组[(44.35±11.53) ml vs (66.26±19.04) ml,(26.42±15.37) ml vs (51.23±16.42) ml,P0.05],但两组间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N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显微组的JOA和NDI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10.28±1.19) vs (9.49±1.21),(32.25±6.16) vs (36.18±5.87),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C_(2~7)Cobb角和病变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_(2~7)Cobb角和病变椎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直视下手术,显微镜辅ACDF治疗CSM的手术创伤小,早期临床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6年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Odom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矢状位曲度、活动度、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8例置换组患者和35例融合组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的置换组患者和97.1%的融合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的结果。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则是明显降低。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术后3个月为7.0°±3.0°,末次随访为6.6°±4.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邻近节段退变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 T2加权像,置换组上、下邻近节段退变均明显少于融合组。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年的随访结果基本满意,能更好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及生物力学环境,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技术与颈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3例,女47例;年龄38~70岁。其中50例采取ACDF治疗(ACDF组),随访时间22~42(32.24±5.20)个月;50例采取CADR治疗(CADR组),随访时间23~48(30.40±5.66)个月。采用Odom标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JOA(17评分法)从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膀胱功能3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状态,根据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按照Odom评定标准,ACDF组优30例,良12例,可8例;CADR组优34例,良10例,可6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00,P=0.827)。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膀胱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CADR组感觉、运动功能评分较ACDF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CADR组恢复更明显。结论:CADR能够实现颈椎早期稳定,早期活动。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感觉、运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够完全替代ACDF。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系统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将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DF组(35例)及Bryan组(35例)。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Odom's标准评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随访12个月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比较两者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点及他们产生的问题。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明确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0.05),两种术式在创伤、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JOA评分及SF-36评分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12个月随访ROM评估及NDI比较有差异,Bryan组数据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yan组在Odom's评分中因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有2例等级为差,ACDF组则为0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少颈椎临近节段退变上优于ACDF,短中期疗效优于ACDF,但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同时存在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不如ACD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 Bryan 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2 月至 2012 年 5 月接受 Bryan 间盘置换术(Bryan 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 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c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矢状位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中间节段活动度,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49 例患者随访超过 24 个月,Bryan 组 18 例,ACDF 组 3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 JOA、NDI、VAS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仅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和未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 11.1%、35.5°±5.9°和 7.3°±1.4°,ACDF 组分别为 45.2%、24.5°±6.2°、10.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yan 组患者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ACDF 组 2 例出现退变,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 应用 Bryan 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减少未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及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治疗1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内固定、植骨融合以及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0(36±9.6)个月。置换间隙平均活动度术前为13.8°±6.5°,末次随访时为12.5°±5.3°,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9.5分±1.5分,术后4个月时为14.2分±2.2分,平均改善率62.7%±11.2%,其中优9例,良5例,可2例,差2例。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及断裂,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固定融合节段,同时又减少邻近节段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并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2018年本院收治3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379例,其中133例采用传统单节段ACCF并ACDF治疗,并以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