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颅内出血是最难治疗的卒中形式,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颅内出血3h内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中,有1/3由于继发出血而致血肿体积增大。本研究旨在确定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能否减少颅内出血后血肿的增大。方法:399例发病3h内CT诊断颅内出血的患者,在对其进行基线扫描后1h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n=96)、rFⅦa40μg/kg体重组(n=108)、rFⅦa80μg/kg体重组(n=92)或rFⅦa160μg/kg体重组(n=103)。主要观察指标是颅内出血24h后血肿体积的百分比变化。90d时评估其临床预后。结果:与rFⅦa组相比,安慰剂组的血肿体积增加更明显。安慰剂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是一种凝血因子制剂,国外文献报道可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1例78岁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合并肾衰呼吸衰竭,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出血持续,出现休克.应用rFⅦa 20 μg/kg静脉注射治疗.结果 出血迅速控制,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结论 对于常规方法无法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rFⅦa可作为尝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组人源性凝血因子Ⅶa(rFⅦa)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在输血的同时,加以rFⅦa 90 μg/kg静脉滴注辅助治疗,视止血效果,最多再加rFⅦa两次,每次45 μg/kg,若止血效果仍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3例产后出血常规止血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经rFⅦa治疗,有8例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达61.54%(8/13),其凝血时间(P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血红蛋白(Hb)、血小板数量(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结论rFⅦa可有效治疗常规止血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重组凝血因子Ⅶa (rFⅦa)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对患者早期恢复的疗效.方法:22例心脏瓣膜病行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rFⅦa组及安慰剂组,rFⅦa组于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安慰剂组应用安慰剂.rFⅦa组于术前、术中肝素化后、注射鱼精蛋白前、注射鱼精蛋白后应用rFⅦa前以及应用rFⅦa后15 min、45 min、2 h、24 h、120 h共9个时间点分别采血查血常规及各项凝血指标.安慰剂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rFⅦa,并在相同的时间点采血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术后的胸液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rFⅦa组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止血,无栓塞性并发症及术后早期死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应用rFⅦa后15 min为(14.1±3.0) s,45 min为(13.5±1.7) s,2 h后为(11.6±1.2) s,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注射rFⅦa后15 min为1.05±0.26,45 min为0.93±0.16,2 h后为1.04±0.19,这3个时间点的PT与安慰剂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异体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较安慰剂组明显减少,而总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FⅦa能有效地改善CPB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需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5):641-645
目的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评估雾化吸入阿米卡星在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共174例患者的资料。仅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计114例。除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外,联合阿米卡星雾化吸入的患者作为雾化组,共计60例。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法校正两组之间的不平衡基线参数。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患者的28 d临床治愈率和28 d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患者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全身抗感染治疗天数。结果雾化组28 d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78.2%vs. 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但两组患者28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vs. 17.0%,P=0.778)。雾化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13(10~16)vs. 16(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抗生素治疗时间也短于对照组[12(10~15)vs. 15(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雾化阿米卡星、恰当的抗感染治疗有利于患者28 d的临床治愈率;而高体温,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脓毒症是影响患者28 d死亡率的独立因素。结论雾化吸入阿米卡星作为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VAP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28 d的临床治愈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抗生素治疗天数,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颅脑损伤手术成分输血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颅脑损伤并进行输血治疗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观察组52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查。统计观察组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变化,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及预后好转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输血后R、K均低于输血前,输血后α-Angle、MA、LY-30、CI均高于输血前(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APTT、PT、TT水平均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FIB水平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观察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预后好转24例,好转率为46.15%(24/52),死亡3例,死亡率为5.77%(3/52),观察组预后好转39例,好转率为75.00%(39/52),无死亡病例。两组预后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9,P=0.003)。结论 :血栓弹力图在颅脑损伤手术成分输血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能改善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0月间96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采取容量复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脏器支持等基础对症治疗,肝素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普通肝素5 u/kg/h,疗程1周,评价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并检测两组患者PT、a PTT、PLT、TXB2、6-keto-PGF1α、CD62P、TXB2/6-keto-PGF1α(T/K)水平,计算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比较两组出血并发症与28日死亡率。结果治疗1 d、4 d、7 d后,两组患者PT、PLT、a PTT数值略有升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素组患者TXB2、T/K、CD62P表达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常规组患者则呈上升趋势,两组患者在7 d后TXB2、T/K、CD62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keto-PGF1α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肝素组治疗7 d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逐渐降低,肝素组患者治疗7 d后APACHEII评分(11.81±3.24)显著低于常规组(13.74±3.54)(P0.05)。肝素组和常规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2.50%vs.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7,P=0.504)。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18.75%vs.25.00%)(χ2=0.549,P=0.459)。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可在不显著改变凝血时间的前提下,抑制脓毒症的凝血级联反应,纠正凝血功能紊乱,降低血小板活化水平,增强临床疗效,死亡率有下降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Ⅶa(rFⅦa)在心脏直视术后严重渗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心内直视术后连续3 h心包纵隔引流量>2 mL/(kg·h)的患者,在应用传统止血方法临床效果不明显后,改用rFⅦa(20~40μg/kg)单次静脉注射,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的变化、监测凝血指标,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和(或)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应用rFⅦa后有35例引流量显著减少,与应用前相比引流量由3.54 mL/(kg·h)[2.31~10.3 mL/(kg·h)]降至0.85 mL/(kg·h)[0.45~2.53 mL/(kg·h)](P<0.05),5例引流量仍较多,予二次开胸探查发现其中3例为活动性出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在应用rFⅦa后明显缩短(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rFⅦa对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严重渗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适合农村基层医院的促进腹部手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排便的实用办法.方法 56例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8)术后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n=28)接受基础治疗.两组基础治疗均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及适当补液、补充营养.以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现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作为判定疗效的指标. 结果 治疗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为(25±0.85)h,住院时间为(6.0±3.8)d;对照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为(32±1.65)h,住院时间为(9.0±4.2)d,两组比较,t=28.22,2.80,P<0.01,两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3/28,10.71%),对照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0例(10/28,35.71%),两组粘连性肠梗阻率相比,x2=4.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加用中药承气化瘀解毒汤,能够促进肛门排气排便、缩短住院时间和防治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49-52
目的 研究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行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80例,依据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组(DCS组,n=40)和早期全面治疗组(ETC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凝血酶原恢复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CS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凝血酶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ETC组(P0.05),输血量显著少于ET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17.5%(7/40)、7.5%(3/40)均显著低于ETC组27.5%(11/40)、30.0%(12/4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行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较早期全面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碎栓溶栓与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我院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碎栓溶栓,观察组24例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后遗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50%vs 37.50%,95.83%vs 82.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3.94、90.65,均P〈0.01),无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17%vs 17.50%,9.38%vs 37.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95、37.28,均P〈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9±3.8)d vs(15.3±5.9)d,0 vs 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χ2=12.96;均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洪勇  李溯源 《华夏医学》2001,14(4):499-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好发于左下肢 ,西方国家报道发生率高达 30 %~ 5 0 % ,而我国仅为2 .6 % [1 ]。笔者总结了 1990~ 2 0 0 0年 16例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并就其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2 8~ 6 9岁 ,平均年龄 5 4岁 ;对照组为随机抽取 32例腹部手术患者。对照组与血栓组年龄、麻醉、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1.2 方法 分别对血栓组的体重、输血情况、红细胞压积、术式、全身性疾病进行对比分析 (用χ2 检验取 P=0 .0 5为显著性水平 )。1.2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对腹部术后出血可能的输血治疗指导作用。方法回顾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10例行腹部手术医治后疑似出血的患者资料,按不同的指导止血方式,将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60例患者设研究组,行常规凝血检测的50例患者设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凝血状况及输血状况。结果研究组冷沉淀、血小板及血浆的输入量、治疗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能准确评估腹部大手术后的活动性出血情况,并指导其进行输血医治,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难治性的产科大出血的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子宫填塞法进行治疗难治性产科大出血,观察组主要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难治性产科大出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经子宫背带式缝合手术治疗难治性产科大出血的手术时间(41.87±6.9)min、术中出血量(956.2±190.7)mL、后阴道流血天数(10.5±2.1)d、子宫切除率(6%)、对照组经过子宫填塞法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手术时间(73.21±11.2)min、术中出血量(1498.4±3.8)mL、后阴道流血天数(17.8±2.6)d、子宫切除率(2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子宫填塞法及子宫背带式缝合手术均能治疗难治性产科大出血,但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较子宫填塞法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保证手术过程出血量减少、安全系数高、快速止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被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制品对肝移植手术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因终末期肝硬化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OLT)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切皮前10分钟单次静注rFⅦa(70μg/kg)、生理盐水。并于注药前(T1)、注药后30分钟(T2)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PT(P=0.026)、INR(P=0.029)和aPTT(P=0.032)在T2时段明显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则无明显变化。结论rFⅦa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PT、INR和aPTT比值,进而减少患者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防治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南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7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每组58例,比较3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大出血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依诺肝素组静脉血栓、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8%、17.2%,高于利伐沙班组的3.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大出血发生率为20.7%,高于利伐沙班组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诺肝素、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均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也应当注意大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外源性凝血功能、病死率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分为二组,观察组共27例,在损害控制理念下均予静滴活化重组Ⅶ因子,对照组共23例,应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15 d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vs 43.48%),观察组48 h内浓缩红细胞输注量(18.72±3.76 vs 23.52±6.70)、冰冻血浆输注量(19.32±4.30 vs 23.06±4.36)和评分(2.08±0.24 vs 4.41±1.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能改善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妇科手术加速康复(ERAS)患者应用依诺肝素钠预防血栓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324例妇科手术ERA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62例,并按G-Caprini评分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分级。术后观察组在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护理以及机械性预防血栓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钠预防血栓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及机械性预防血栓治疗。应用SPSS 16.0进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研究数据。评估妇科手术ERAS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手术后血栓预防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栓预防总的有效率相当[98.76%(160/162)比99.38%(161/162),χ2=0.3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64%(14/162)比1.23%(2/162),χ2=7.47];两组中肿瘤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相当[2.86%(2/70)比1.82%(1/55),χ2=0.14],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全髋关节置换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哪种麻醉方式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尚未有定论。本研究旨在比较2种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0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4例,根据术中采用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n=302)和椎管内麻醉组(n=282)。主要观察指标为28 d内联合并发症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尿道感染率和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麻醉室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麻醉室留观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BMI和改良Charlson合并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椎管内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延长[(99.67±11.60)min vs. (92.64±7.57)min,P<0.001];术后麻醉室留观时间显著延长[(16.26±2.44)min vs. (12.98±1.97)min,P<0.001];28 d内并发症联合发生率显著增高(8.28% vs. 3.90%,P=0.028);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增高(29.47% vs. 19.86%,P=0.007);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增高(2.65% vs. 0.35%,P=0.024);输血率显著增高(18.54% vs. 12.06%,P=0.03)。 结论 椎管内麻醉有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8 d内联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输血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手术时间和术后留观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栓弹力图在指导重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7月于本院就诊并经临床医师申请血制品成分输注的115例诊断明确的住院重症患者,根据治疗中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n=82)和非输血组(n=33)。所有患者输血前均行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分析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各参数的相关性,并评价对指导输血的临床价值。结果:输血组TEG、常规凝血指标的各参数与非输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反应时间(R值)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最大血凝块强度(MA值)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血块生成时间(K值)与FIB、PLT呈负相关(P0.05);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的输血率分别为81.71%(67/82)和95.12%(78/82),血栓弹力图输血率明显低于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率,且指导成分输血量亦低于常规凝血指标指导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应用MA值、K值及R值指导临床重症患者输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23%和86.05%、89.02%和83.01%、92.68%和84.85%,Youden指数分别为≥0.773、≥0.720和≥0.775,较常规凝血检查各项参数诊断价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各参数存在明显相关性,能在指导重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血中提供重要指导依据,且MA、K值及R值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