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2.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干扰素λ4(IFNL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HIV感染患者共137例,并予TDF+3TC+EFV抗病毒方案治疗12个月以上,定期门诊随访。对IFNL4的2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基因分型之间的免疫应答和病毒应答情况。结果 位点rs4803221-GC基因型占8.8%,CC基因型占91.2%,rs12971396-GC和CC基因型分别为97.8%和2.2%。IFNL4-rs4803221、rs12971396不同基因型的患者相比较,基线CD4+、CD8+T细胞计数、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s4803221=0.074、-0.612、0.701,trs12971396=1.896、1.682、-0.568,P均>0... 相似文献
4.
<正>从1981年美国报道第一例艾滋病至今,HIV感染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重大传染病。自1996年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问世以来,已成为目前唯一对艾滋病治疗有效的手段[1]。HIV/AIDS患者在有效抗病毒治疗下,其平均寿命能延长数十年,艾滋病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不可以根治但可以得到长期控制。但HAART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病毒,抗病毒治疗一旦起始就必须终生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广东省261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未被抑制者的耐药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实验室自建方法,进行HlV-1耐药基因型检测.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基因亚型,并通过斯坦福HIV耐药数据库在线序列分析,确定耐药突变位点及药物耐受情况.结果 共检测样本280份,成功获得261条完整序列.序列分析显示:HIV-1病毒株以CRF01 AE亚型(194/261,74.3%)为主;逆转录酶(RT)区耐药位点以M184I/V(108/170,63.5%)、Y181C/V(61/170,35.9%)、K103N/S(56/170,32.9%)和G190A/S(48/170,28.2%)为主;蛋白酶(PR)区未发现主要位点突变,次要耐药位点主要为L10I/V(21/170,12.4%)和A71T/V(13/170,7.6%);未产生针对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常见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拉米夫定(3TC)、恩曲他滨(FTC)的耐药率均为43.7%,高度耐药率均为42.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NVP)及依非韦伦(EFV)的耐药率均为56.3%,高度耐药率分别为54.8%(143/261)和35.2%(92/261).耐药率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增长而增加,初始单一用药人群耐药率76.7%(23/30)高于初始联合用药人群耐药率54.5%(126/231).结论 广东省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未抑制的HIV感染者NRTIs耐药以3TC、FTC为主,NNRTIs耐药以NVP、EFV为主.临床上应及早发现耐药更改方案以保护TDF作为二线药物的有效性;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应尽量避免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敏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49-50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艾滋病(AIDS)防治重大举措“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医生抗病毒治疗失败更换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根据卫生部的要求,按照《全国HIV耐药性监测方案》,我们对接受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进行HIV耐药性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现症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中的28位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平均病毒载量为2.00 log拷贝/ml,其中16人血浆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占57.14%。30例患者的CD4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增高从26个/μl到517个/μl,平均增高(193.27±51.91)个/μl;治疗2年以上者CD4细胞平均升高(221.08±87.65)个/μl。病人机会性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死亡率从44.44%下降到2.50%。病人中能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的比例由治疗前的13.33%上升到治疗后的30.00%。结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影响全球的疾病之一。根据WHO在2015年发布的全球艾滋病应对进展报告中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通过多年努力,全球范围内HIV新感染人数以及相关死亡人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期每年仍有约200万新发感染病例和120万HIV相关死亡病例[1]。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在控制感染流行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HIV/AIDS的随访治疗信息,描述其人口学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为92.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报告地区类别、确诊时长、感染途径,以及基线CD4不同的患者,其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不治疗风险是男性的0.67倍;年龄≤70岁组不治疗风险是<30岁组的2.11倍;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和大专以上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0.75倍和0.55倍;单身患者不治疗风险是在婚患者的2.14倍;外省和本省其他地市报告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本县区报告者的1.50倍和1.43倍;确诊时长5~<10年、10~<15年、≥15年者不治疗风险分别是确诊时长<5年者的0.71倍、0.51倍和0.32倍;吸毒途径传播和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者不治疗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04例艾滋病病人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皮疹为最常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疲倦、脱发、失眠、脂肪分布异常、四肢肢端麻木、血细胞减少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而胰腺炎、皮肤色素沉着和乳酸性酸中毒则为较少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及较少见的不良反应要有一定了解,在对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告知病人,让病人对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使病人在以后的长期治疗中有更好的依从性,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IV/AIDS生命质量的现状.方法 应用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对云南省开远市及省关爱中心抗病毒治疗过程中253名HIV/AIDS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测评,调查可能影响生命质量的人口学特征.结果 用简体中文版MOS-HIV量表测量研究地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分,总体健康为(61.28±8.23)分,生理健康(31.94±7.20)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的人群总体健康、健康转移有统计学差异(P<0.05);HIV和AIDS生命质量的1 1个维度中仅社会功能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感染途径的人群在总体健康、健康压力、生命质量、健康转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已婚的HIV/AIDS患者在总体健康、健康转移方面的得分高于非婚的HIV/AIDS患者;性感染途径的HIV/AIDS患者在总体健康、生活质量、健康转移比共用针具途径以及其他途径的HIV/AIDS病人降低,在健康压力方面却是增加;HIV生命质量的11个维度中除社会功能方面和AIDS患者没有差异外,其他维度的得分都高于AIDS患者.要提高HIV/AIDS的生命质量,应针对其生命质量的不同方面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物质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从确诊到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间隔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间隔对短期治疗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海口市2017—2021年接受ART的HIV感染者的病案信息,将感染者从确诊到接受ART的间隔分为≤30 d、≤30~60 d、>60~365 d和>365 d 4组,比较不同组间ART 1个月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差异。结果 在302例病例中,男性91.7%,确诊60 d内进行ART者为71.8%;确诊时6.8%的人合并乙肝,3.6%的人感染过肺结核。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各组仅在性别和确诊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基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是>30~60 d组含量低于其他组。治疗1个月后,各组血常规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肾功能方面,各组白蛋白含量均有增加,分别是0.02 U/L、1.91 U/L、 3.67 U/L和2.62 U/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和确诊时间是影响确诊到ART间隔的因素,时间间隔对白蛋白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世界上目前约有3860万HIV患者。我国估计现有65万HIV感染者,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艾滋病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抗HI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前文已介绍了常用的艾滋病治疗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一些抗病毒治疗方案及其相关的不赵反应。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正以日益严重的趋势影响着人类,随着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延长了生命,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但是HIV耐药性的出现,已经成为HAART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从分子水平解释耐药发生的机制。本文就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情况及检测技术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西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大新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艾滋病治疗人群的抗病毒治疗(ART)方案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8年9月371例来自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年龄≥18岁的HIV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信息和pol区基因序列进行基因亚型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获得371例患者的HIV pol区序列,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有62例,总体耐药率16.7%,耐药患者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占72.6%,其次是CRF08_BC,占22.6%;耐药类型以非核苷类药物为主,占75.8%,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N为主,主要对EFV和NVP产生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来源于龙州县(OR=3.392,95%CI:1.093~10.525)、基因亚型为08BC(OR=9.431,95%CI:3.296~26.985),更换过治疗方案(OR=2.662,95%CI:1.241~5.708)与检出基因型耐药密切相关。基因距离分析显示CRF01_AE>CRF08_BC>CRF07_BC;不同亚型中,耐药组基因距离均大于非耐药组。结论 广西边境部分地区HIV/AIDS 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率较高,且高度耐药占比较高,需加强合理用药、HIV耐药检测,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乙肝患者时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方法:收集乙肝患者共55例,患者均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7例(12.7%)显效,10例(18.2%)有效,38例(69.1%)无效,总有效率为30.9%;51例(92.73%)患者出现骨髓抑制,49例(89.09%)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15例(27.27%)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出现了脱发现象.部分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论:在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对部分患者起到降低病毒复制的作用,但是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中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或者缓解患者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治疗情况,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建立信息档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结果:共有病例792例,使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司他夫定、替诺福韦、克力芝。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占,其他依次为骨髓抑制、肝损害、疲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药疹、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经炎、视力改变、脱发、皮肤干燥、肤色变黑、血淀粉酶升高、高乳酸血症。结论: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状态、用药方案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艾滋病门诊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因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结果347例患者HAART后,因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患者128例,发生率为36.9%,其中骨髓抑制为11.2%、外周神经炎为9.8%、肝功能异常为6.6%,所使用的药物组合中以3TC+D4T+NVP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TC+D4T+EFV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皮疹、严重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内,而外周神经炎、脂肪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为49.3%,大多数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上升.结论患者予以HAART后应定期检测观察及处理所毒副反应,特别是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更应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