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血友病合并颅内出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国儿童血友病人合并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以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致死、致残发生。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工作组2006年12月至2009年5月登记的21例血友病合并ICH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①发生ICH的平均年龄是2岁10月,小于3岁病例占66%,中、重型血友病占90%,76%病人发生ICH前有明确头部外伤史。②50%以上病例在发生ICH后诊断为血友病,年龄均<3岁,轻/中型病人占82%。③7例(33%)再发ICH全部为中、重型病人,血友病B占43%,57%病人预后不良。④死亡3例,后遗症5例。预后不良组替代治疗因子剂量、疗程低于预后良好组。结论中、重型血友病、3岁以下儿童、头部外伤史是儿童血友病人发生ICH的危险因素;ICH可能是轻中型血友病婴幼儿的首发症状;中重型、血友病B应警惕再发ICH可能,再发ICH预后不良;替代治疗欠缺(不及时、剂量小、疗程短)可导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川省血友病A患儿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的危险因素、治疗、转归以及抑制物对血友病A患儿出血特征及疾病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4月1日在我院血友病中心登记注册并长期随访抑制物的113例血友病A患儿病例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抑制物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13例血友病A患儿中,重型31例(27.44%),中间型77例(68.14%),轻型5例(4.42%)。抑制物阳性18例(15.93%),其中重型患儿12例,中间型6例。低滴度抑制物10例,高滴度抑制物8例,抑制物产生后4例高滴度患儿采用免疫耐受诱导治疗,目前中位随访时间7(7~14)个月,抑制物滴度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其余14例出血时选择加大剂量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或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治疗,抑制物中位随访时间15.5(2-32)个月,10例低滴度转阴。抑制物产生前后患儿关节年出血率、疾病家庭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抑制物形成与疾病程度、首次暴露原因、累积暴露日相关(r分别为0.369、-0.332、-0.528),与血友病家族史、首次暴露月龄、严重出血事件无相关性(r分别为-0.178、0.007、-0.131)。结论疾病程度、首次暴露原因和累积暴露日与抑制物形成相关,抑制物产生后治疗难度加大,但不会增加关节年出血率及疾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血友病A低剂量预防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对24例中、重型血友病A进行预防治疗,剂量为10~15 U/(kg·次),每周2次静脉注射.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预防治疗前后患儿关节出血、生活自理能力、抑制物产生及治疗费用.结果 预防治疗后,中、重型血友病A患儿的关节出血频率由治疗前的2.88次/半年、8.4次/半年降为0.11次/半年和1次/半年;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治疗6个月后,Ⅷ因子抑制物测定结果为阴性;相对于按需治疗,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增加.结论 儿童血友病A低剂量预防治疗安全、有效,且没有明显增加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南地区儿童血友病发病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94例血友病患儿(年龄≤14岁)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友病A 254例,血友病B 40例;重型83例,中型117例,轻型94例。首次发病年龄(1.62±1.58)岁,确诊年龄(5.54±5.28)岁。首次发病年龄≤3岁共222例(75.51%)。有明确血友病家族史57例(19.39%)。104例(35.37%)自发性出血,166例(56.46%)外伤后出血,24例(8.16%)医源性出血。首次出血部位以皮肤黏膜为首位,共220例(74.83%)。95例(32.31%)合并关节畸形。所有患儿仅在出血严重时接受过替代治疗,无1例接受预防性替代治疗。仅1例患儿查丙肝抗体阳性,家族中否认丙肝病史。结论血友病延误诊断仍存在,关节畸形发生率较高,存在替代治疗不及时及无预防性替代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早产儿进行体外氧化隔膜(ECMO)治疗后, 可引发颅内出血(ICH)本文研究患儿年龄对引发颅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定群研究,从1992-2000年间早产儿护理情况登记处的记录资料中,收集到符合试验标准的病例1524例,患儿胎龄均为小于37周,且接受体外氧化隔膜(ECMO)治疗。与ICH相关的患者年龄可定义为胎龄、出生后年龄(PNA) 和孕龄(PCA),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获得颅内出血和患者年龄间的关系。结果:PNA 和ICH在单因素相关分析中呈反比例关系(P=0.01), 而在多元分析中则无此关系(P=0.36)。随着PCA增长,ICH患儿数量明显下降,二者呈显著性相关:PCA小于32周的患儿,有26%患有ICH;相比之下,PCA为38 周的患儿中发病率为6%(P=0.004)。用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ICH的独立预测因素:PCA(P= 0.005)、脓毒败血症(P=0.004)、酸中毒(P=0.004)和碳酸氢钠治疗(P=0.002)。当统计过程加入PNA的时候,则胎龄和ICH仅在多元模式中具有相关性。结论: 对于用ECMO治疗的早产婴儿,PNA不是预测ICH发生的显著性指标,而PCA则与ICH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年龄相关性,可作为显著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贵州省血友病A(HA)患儿抑制物产生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州省HA患儿210例,抽取HA患者外周血,采用Bethesda法检测患儿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水平,据抑制物浓度分为抑制物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FⅧ活性、HA确诊时间、治疗方式(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治疗药品种类、HA家族史、HA抑制物家族史、暴露日(EDS)、首次暴露年龄、基因突变类型及高强度暴露史等];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HA患儿抑制物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贵州省HA患儿中检出抑制物阳性51例(24.3%),治疗方式、抑制物家族史、基因突变类型与抑制物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血友病分型、HA家族史、暴露日与抑制物的产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需治疗(OR=2.727,95%CI为0.233~2.386)、抑制物阳性家族史(OR=0.448,95%CI为0.313~0.642)及高风险基因突变类型(OR=0.682,95%CI为0.536~0.869)为抑制物产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按需治疗、有抑制物阳性家族史及高风险基因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血友病A的病例资料,了解我省儿童血友病A的预防治疗实施现状及成效。方法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在我院注册的血友病A患儿156例,61例(39.1%)进行过预防治疗。预防治疗开始年龄:6.8±4.7岁(0.7~16.6岁);预防治疗剂量:15.0±5.9 IU/Kg(5~33 IU/Kg);预防治疗频率:1.3±0.6次/周(0.25~2次/周)。初级预防治疗:7例(11.5%);次级预防治疗:26例(42.6%);三级预防治疗:7例(11.5%);阶段性预防治疗:21例(34.4%)。结果预防治疗前后关节出血次数分别为1.9±1.7次/月、0.8±1.2次/月,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预防治疗后严重出血事件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36,P=0.034)。预防治疗前后分别有7例(11.5%)、16例(26.2%)患儿有血友病骨关节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0,P=0.037)。其中,次级预防治疗期间有9例患儿(34.6%)共16个关节发展为血友病骨关节病,骨关节病的发生与预防治疗期间关节出血情况明显相关(r=-0.532,P=0.005)。研究截止时间,阶段性预防治疗有7例患儿(33.3%)共12个关节发展为血友病骨关节病。44例(72.1%)患儿进行了输血相关病毒检查,无一例感染相关病毒。38例进行了抑制物筛查,7例(18.4%)出现了抑制物。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每月所需费用分别为131.1元/kg、308.7元/kg,预防治疗费用是按需治疗的2.4倍。结论我省血友病A患儿实施预防治疗比例低、开始年龄晚、治疗维持时间短、药物剂量小、注射频率低,终止预防比例高。中小剂量的预防治疗(5-25 IU/Kg,1~2次/周)能明显改善关节出血、减少严重出血事件及血友病骨关节病的发生,但次级预防治疗及阶段性预防治疗并不能阻止血友病骨关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1 8例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分为对照组 1 1 0例 ,治疗组 1 0 8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高压氧合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 45 .37% ,住院 ( 38± 8.1 0 )天 ,而对照组治愈率 2 0 .91 % ,住院 ( 5 1± 9.1 5 )天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结论 高压氧治疗是重型颅脑外伤康复的重要措施 ,可提高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正>血友病是凝血因子Ⅷ/Ⅸ缺乏或合成障碍的性联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按缺乏因子的不同主要分为血友病甲(Ⅷ)及血友病乙(Ⅸ),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为2.73/10万人口[1]。血友病患者80%的出血集中在关节[2],并发症常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者可致残。颅内出血(ICH)是血友病最严重的出血之一,可危及生命[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免疫耐受诱导(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ITI)是消除血友病抑制物的有效方式,从经济条件出发,本文探讨了小剂量ITI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友病门诊应用小剂量方案进行ITI治疗的5例病例资料。包括、基线数据;抑制物发现时间、滴度峰值、ITI治疗前出血情况;ITI治疗开始时间、应用方案、持续时间、治疗结局;ITI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 5例患儿发生抑制物的中位月龄为57(18~65)月龄,有记录的抑制物滴度峰值为13.6 BU/ml(3.9-20.2 BU/ml),抑制物产生后平均出血次数约为6.31次/月/人;开始ITI治疗时中位月龄为64(范围28~91)月,从发现抑制物到开始ITI治疗间期中位月龄为20(范围7々26)月;小剂量ITI方案为25-50 U/kg,隔天一次;治疗成功的4例ITI治疗时间分别为13个月、4个月、8个月、9个月;4例经小剂量ITI治疗抑制物转阴性,随访至今未复发;1例患儿由于治疗3个月时抑制物滴度明显升高而停止治疗;ITI治疗治疗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血,平均出血次数为0.21次/月/人。结论对存在良好风险抑制物阳性血友病A的患儿,小剂量ITI治疗方案能有效地消除抑制物,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11.
血友病是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目前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反复替代治疗可能导致肝炎和HIV病毒感染以及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基因治疗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可能完全治愈血友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友病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Ⅷ缺乏[1],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或外伤后反复出血,如关节出血、肌肉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及重要脏器出血(胃肠、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等[1].A型血友病的发病率约为1/5 000[1].根据凝血因子活性水平,血友病分为重型(<1%)、中间型(1%~<5%...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血友病(AH)是由抗凝血因子的自身抗体引起的一种罕见疾病。本文报道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系,高危)患儿,经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父供女,HLA 5/10)治疗后并发获得性血友病,同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该患儿出现凝血因子Ⅸ、Ⅺ和Ⅻ活性降低,及Ⅸ因子抑制物滴度升高,临床较少见,经及时诊断并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后,患儿症状好转出院并继续规律服用甲泼尼龙及环孢素。患儿出院4个月后症状再发,予甲泼尼龙加量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随访至2023年3月患儿症状无再发。  相似文献   

14.
甲型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自发性或外伤后出血不止.临床治疗主要是输血或输注凝血因子Ⅷ(FⅧ)制剂替代治疗.产生FⅧ抗体的血友病患者,临床治疗极为困难,一般应用大剂量FⅧ浓缩剂及免疫抑制剂.我们收治1例甲型血友病合并产生FⅧ抗体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友病A患者在输注凝血因子Ⅷ(FⅧ)浓缩物进行替代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中和抗体(即抑制物)的产生。抑制物产生后可降低或抵消FⅧ浓缩物的作用,加大出血风险及治疗难度。因此,在抑制物形成的背景下,控制出血事件及清除抑制物就显得尤为重要。旁路治疗及免疫耐受诱导治疗是目前血友病A抑制物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鉴于上述两种方法的限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临床试验中的新颖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血友病A抑制物患者的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随访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率和特征.方法 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4月(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监测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4月FⅧ抑制物累积发病率为11.6%(25/215);其中低滴度者占72%(18/25),高滴度者占28% (7/25) ; FⅧ抑制物阳性发生时的中位年龄为25岁(6-59岁)、累积中位暴露日为150日;15/25(60%)低滴度阳性者(中位滴度1.25BU/ml)在自然情况下于6-15月(中位10月)转为阴性,5/25(20%)高滴度抑制物者(中位滴度100 BU/ml)则随访24月持续阳性,另外5/25 (20%)FⅧ抑制物阳性无变化;25例FⅧ抑制物阳性者出血频率较其阴性时显著增加(P=0.025);18/25例继续应用FVl者,FⅧ产品用量(IU/kg.月)较前显著增加(P=0.015),但靶关节数目在24月随访期间并无增加(P=0.329).结论 我国血友病A患者FⅧ抑制物发病率和特征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方法监测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年(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对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年FⅧ抑制物累积发生率为11.6%(25/215)。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多变量分析结果示:①输注原因中短期低剂量预防治疗比按需治疗形成FⅧ抑制物的风险低(OR=0.037,95%CI为0.002~0.616);②血友病越严重,累积暴露日越少,FⅧ抑制物形成风险越高;③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是FⅧ抑制物形成的高危因素(OR=117.045,95%CI为19.333~708.617);④输注形式和发生重大感染事件与FⅧ抑制物形成无关。结论在中国目前治疗情况下,血友病患者FⅧ抑制物的形成可能与血友病严重程度、输注原因(预防治疗或按需治疗)、累积暴露日和是否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急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到2014年12月PICU危重病中的41例急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41例患儿中,病因如下:迟发性维生素K(Vit K)缺乏症16例(39.02%),脑血管畸形7例(17.07%),颅脑外伤8例(19.51%),病毒性脑炎4例(9.76%),脑肿瘤破裂2例(4.88%),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各1例(2.44%),不明原因3例;2本组41例患儿的预后:治愈8例(19.51%),临床表现好转13例(31.71%),放弃治疗11例(26.83%),死亡6例(14.63%)。结论:小儿急性颅内出血病因复杂,预后较差,需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Plasauto IQ型血浆置换仪治疗重型肝炎的并发症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lasauto IQ型血浆置换仪治疗重型肝炎发生的并发症。方法分析plasauto IQ型血浆置换仪治疗93例(116例次)重型肝炎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结果64例次(55,17%)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出现皮疹26例次(22.41%),低血压21例次(18.10%),面部、四肢麻木15例次(12.93%),消化道大出血2例次(1.72%),其中1例死亡(0.86%),1例次(0.86%)因出现颅内出血而死亡。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plasauto IQ型血浆置换仪对重型肝炎的并发症均可能防治。  相似文献   

20.
陈彩片 《右江医学》2015,(1):126-127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ICH)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1]。我科使用高压氧治疗ICH患儿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ICH患儿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1~30天。入选标准:经CT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