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王颖  袁越  高路  王勤  于霞  陈希  甄珍  赵智慧  那嘉 《北京医学》2020,(11):1062-106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无反应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确诊的39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效果分为IVIG敏感组与IVIG无反应组,比较两组发热时间、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RP、PLT、ESR、血清钠、血清钾、ALB、细胞因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VIG无反应患儿45例,占11.5%。KD急性期,IVIG敏感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8.36(5.88,11.08)×109/L比9.27(7.49,14.99)×109/L]、IFN-γ[1.17(0.40,2.12)pg/ml比1.86(0.67,4.34)pg/ml]、IL-10 [5.20(3.24,8.97)pg/ml比8.02(5.19,14.03)pg/ml]、IL-6 [19.38(11.12,41.60)pg/ml比87.4...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 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儿科162例川崎病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 及CRP显著升高,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本科2003年度收治的20例川崎病患儿中,经确诊后使用伽玛莱士(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体温能迅速降低,在使用伽玛莱士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使用,加强对患儿眼部、皮肤、口腔、饮食的护理,并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可显著增加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结合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常规实验室指标,构建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68例川崎病患儿,均于发病10 d内接受规律的IVIG治疗,并于治疗前完善NT-proBNP和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查。将80%的患儿归为训练集(215例),根据对IVIG治疗的反应将患儿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儿对IVIG治疗的反应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川崎病患儿对IVIG治疗无反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将剩余20%的患儿作为验证集(53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纳入训练集的215例患儿中,有反应组184例和无反应组31例。无反应组冠状动脉扩张比例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ST、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有反应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eu%、ESR、CRP、总胆红素、AST和NT-proBNP水平均是川崎病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构建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川崎病患儿220例.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根据患儿的反应性分为反应组(n = 191)和无反应组(n=29).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川崎病患儿治疗反应的关系,应用R软件建立起各影...  相似文献   

9.
沈玲云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71-372,38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年龄4个月~11岁,平均(2.82±2.24)岁。临床表现:急性期持续发热时间长,口唇皲裂、杨梅舌(92.3%),眼结膜充血(92.3%),皮疹(76.9%),手足硬肿(76.9%),指(趾)端脱皮(84.6%),颈淋巴结肿大(84.6%)。实验室检查:血CRP、外周血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沉明显升高,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本组发生轻度CAL4例(30.8%),中度CAL4例(30.8%),重度CAL5例(38.5%),未恢复7例(53.8%)。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并发CAL病例,发热持续时间长,临床症状典型,发生CAL程度更严重,预后较差。本病急性期继续予以IVIG治疗及激素冲击治疗,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8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首次用药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血管并发症、预后等资料以及无反应组的再次治疗情况。 结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敏感者132例(83.54%),无反应者26例(16.46%)。无反应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敏感组(61.54%比9.09%);临床表现中无反应组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病率显著高于敏感组(84.62%比64.39%,88.46%比65.15%);无反应组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显著高于敏感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显著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反应组26例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热退。随访1年,2组患儿恢复良好。 结论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发生率较高,且更易发生冠状动脉损害。颈部触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2 cm)、皮疹,血沉、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是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初始治疗前,Kobayashi评分体系预测中国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能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KD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应用Kobayashi评分体系对所有患儿评分,用χ2检验分析各评分参数及依危险程度分组后的CAL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该评分体系的能效。结果 CAL组43例,NCAL组70例,根据该评分体系分为低危组80例、高危组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反应蛋白(CRP)≥100mg/L、年龄≤1岁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Kobayashi评分高危组的CAL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均P<0.05);该评分体系的灵敏度为0.56、特异度为0.87、符合率Kappa值为0.50。结论 Kobayashi评分体系的7个参数中AST≥100U/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80%、CRP≥100mg/L、年龄≤1岁被证明是中国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该评分体系虽然可以预测中国KD患儿是否并发CAL,但能效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免疫球蛋白(IVIG)冲击疗法在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6月—2021年5月治疗的119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59例给予IVIG常规治疗[400mg/(kg·d)×5d],观察组60例给予IVIG冲击疗法(2g/kg),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手足发硬、颈淋巴结肿大、发热、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长于观察组,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VIG冲击疗法可以有效治疗川崎病患儿,通过对机体内炎性因子的抑制,促进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发育正常,进而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同时具有较高药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Ⅳ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例儿童ⅣIG无反应型KD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结果、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12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患儿指趾末端及肛周脱皮明显,查血ESR、CRP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合并支原体感染的ⅣG无反应型KD,建议尽早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三联疗法(甲泼尼龙+2个疗程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以预防及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75-80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5 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5 例KD 患儿临床资料,IVIG 无反应型18 例,IVIG 敏感型97 例,正常对照组27 例,应用单因素分析KD 组与对照组、IVIG 无反应组与IVIG 敏感组患儿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查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预测其临床效能。结果 KD 组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计数、CD19 百分比、CD4、CD19 绝对值、CD4/CD8 比值、补体C3 均高于对照组,KD 组L 比例、CD3、CD8、NK 百分比、IgA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 无反应组WBC、L 比例及计数、CD3、CD4 百分比、CD3、CD4、CD8、CD19、NK 绝对值、补体C3 均低于IVIG 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 绝对值及补体C3 降低为IVIG 无反应型KD 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D3≤1.588×109/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72.2%,ROC 曲线下面积为0.836,补体C3≤1.40 g/L 预测IVIG 无反应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83.3%,ROC 曲线下面积为0.758。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C3 可作为早期识别IVIG 无反应型KD 的实验室指标,并为探索难治型KD 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ALT、AST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针(简称丙球)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等6个中英文数据库关于ALT、AST与丙球无反应型川崎病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检索时间为2002至2016年,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对于可以合并统计量的研究采用ReviewManager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对于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综合。结果共计25个研究纳入最终的系统评价,其中20个研究可以合并统计量,另外5个研究不能合并统计量,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在进行Meta分析的20个研究中,ALT共纳入19个研究用于Meta分析,AST共纳入16个研究用于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丙球敏感的患儿比较,丙球无反应的患儿血中ALT(overallSMD=0.63,95%CI:0.44~0.82,P<0.01)、AST(overallSMD=0.57,95%CI:0.49~0.65,P<0.01)水平更高。结论与丙球敏感的患儿相比,丙球无反应的患儿血清中ALT、AST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本科2008~2012年间就诊并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62例川崎病患儿的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值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对比两组检验值的变化与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敏感性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的川崎病患儿的高敏C反应蛋白检验值显著下降,但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无明显下降,经统计学计算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高敏C反应蛋白是检测川崎病活动性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分析判断川崎病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黄澜 《四川医学》2006,27(2):216-216
患儿,男,1岁。因发热4d,于2005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4d患儿开始发热,初为38℃-39℃,呈持续性,无咳嗽,无抽搐,院外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抗生索等治疗无好转,体温升至41.1℃。病程第3天,躯干部曾出现一过性点状红疹,体温持续在39℃-41℃之间,服泰诺林体温不降,来院求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再次治疗是否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A组(IVIG)和B组(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其中A组42例、B组26例.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20.
陈雪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62-1463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冠状动脉瘤为主要并发症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对于它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丙种球蛋白(IVIG)加ASP治疗,本文对单剂1.5g/kg和分次给药(0.5g/kg连用4~5d)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D)进行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