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季乃泉  赵锡忠  季勇 《四川医学》2008,29(12):1689-1691
目的探讨肾毒药物导致老年人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观察药物致急性肾衰竭老年人50例临床特点,与药物致急性肾衰竭中青年45例比较。结果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改变,药物引起ARF发生概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致症状较重,病死率高。老年人常见致ARF药物为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青年常见致ARF药物为庆大霉素、其它抗生素、甘露醇;老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12.57±8.33)d,需血液净化41例(82.0%),中青年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少尿时间为(6.20±4.62)d,需血液净化21例(46.7%);老年组死亡11例,病死率22.0%,中青年组死亡3例,病死率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致老年人ARF的特点: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见致ARF药物,可能与许多老年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有关;多数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少尿期长;病死率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早期指标检测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所收治的中重度热烧伤患者75例,Ⅱ度或Ⅲ度烧伤面积累计达20%~70%TBSA。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和21d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24h尿量、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75例烧伤患者中有14例(18.7%)并发ARF。烧伤合并ARF组平均Scr、Ccr和尿蛋白水平在住院7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平均BUN水平在住院14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0.05),平均尿量在住院21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0.05)。烧伤合并ARF组在入院时mALB水平已达正常值3-4倍,在观察期均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烧伤面积与脓毒症是烧伤并发ARF的主要危险因素(负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和0.23,P均〈0.05)。14例ARF患者中有10例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他4例患者给予相应治疗。12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14.3%)分别死于严重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本组资料显示.mALB是早期监测ARF的敏感指标,烧伤合并ARF与烧伤面积与脓毒症相关,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烧伤合并ARF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有助于早期诊断热烧伤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诊断指标以及指导治疗和预防的有用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重度热烧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合并急性肾衰竭的29例患者的可能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占24.8%的重度热烧伤患者并发ARF,而合并ARF的烧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组(P<0.001);ARF组烧伤面积显著高于普通组,而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组(P<0.001);合并ARF热烧伤患者肌酐(Scr)水平峰值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与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白蛋白的丢失和消耗在重度热烧伤并发ARF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及早纠正低蛋白血症对预防重度热烧伤并发ARF具有重要意义,低蛋白血症可作为早期诊断热烧伤并发ARF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51例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治疗成功率为54.9%(28/51);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血清肌酐峰值、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是否合并少尿、及时血液滤过治疗、是否必须呼吸机支持、是否合并腹腔高压、是否抗凝治疗均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均为P<0.05)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是否行血液滤过治疗、器官衰竭数目、血清肌酐水平、必须机械通气、腹腔高压、及时通便治疗、以及抗凝治疗均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 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受多方面的影响,需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构成、预后以及影响ARF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01-01~2006—12-31在各科住院的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病因、临床特征及其转归。结果观察期间共有住院患者193038例次,其中611例患者发生ARF,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32%;男女比例为1.87:1.00,中位年龄40岁。肾前性118例(19.31%),。肾前性ARF的病因首位为心排出量减低(35例,29.66%);肾实质性372例(60.88%),肾小管间质病变是肾实质性ARF首位病因(236例),其中药物性95例(40.25%);肾后性121例(19.80%),其中尿路结石84例(69.42%)。有慢性肾脏病基础ARF共201例,占总ARF的32.90%。观察期间ARF病死率14.8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少尿、是否合并MODS、获得性ARF是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心排出量减低、药物性肾损害、尿路结石分别是引起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性ARF的首位病因;慢性。肾脏病基础ARF并不少见。少尿、合并MODS、获得性ARF的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三种方法衡量同一组烧伤样本死亡率,比较各自方法的利弊和相互关系。方法按标准随机收集样本,分别计算各样本病死率、烧伤面积标准化病死率和LA50。将所有样本前两者低高排序次序分别作为变量1和因变量2,后者LA50(三种方法计算)高低序列作为自变量。采用非参数两个相关样本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直线回归和曲线估计分别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互关系。结果各样本烧伤面积构成比差异显著(P〈0.001),各样本烧伤病死率缺乏可比性。本组样本烧伤面积标准化病死率低高序列与LA50高低序列显著相关(P〈0.001),样本病死率与样本LA50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各样本病死率缺乏可比性。烧伤面积标准化病死率消除烧伤面积构成比对样本的影响,与LA50显著相关(P〈0.001),两者各自从不同方面客观的反映烧伤旱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收集我院1 5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死亡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病死率为3%(45/1 500).年龄、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卒中史、留置胃管和尿管及血压、血糖、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血钾、血钠、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与患者的死亡关系密切(P<0.05~0.01),尤其是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关系最为密切(P<0.01).结论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21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进行病因构成比分析,并比较HLAP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HLAP与ABP的构成比分别为7.13%和56.77%,HLAP组患者入院时的血、尿淀粉酶明显低于ABP组(P〈0.05),但HLAP组的重症比例、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衰竭、总体病死率均显著高于ABP组(P〈0.05)。结论在诊断时应注意HLAP常不伴有血、尿淀粉酶的显著升高。在治疗HLAP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积极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陈曼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05-106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7年3月AMI病人98例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肌酐正常组(≤133mol/L)62例,高肌酐组(〉133mol/L)3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33.3%:3.22%,P〈0.01)、1年病死率(44.4%:8.06%,P〈0.01)都比肌酐正常组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I。B)、胆碱酯酶(CHE)、心肌酶TNT水平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变化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89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重症监护室未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30倒作为对照研究,分别对其血清中的白蛋白,胆碱酯酶,肌钙蛋白T(TNT)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肌钙蚤白T(TN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其值有显著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肌钙蛋白T(TNT)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血清白蚤白、胆碱酯酶、明显降低,肌钙蛋白T(TNT)明显升高,未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胆碱酯酶、肌钙蛋白T(TNT)变化不明显。患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死亡的病例较未死亡的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降低明显,肌钙蚕白T(TNT)明显升高。结论:检测血清白蚕白及胆碱酯酶肌钙蛋白T(TNT)可作为MODS估计病情和评估预后的一项指标。血清白蛋白及胆碱酯酶越低和肌钙蛋白T(TNT)明显升高说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宋晓英  贾超  吕艳 《西部医学》2009,21(7):1182-118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在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入ICU即刻及以后每日清晨收集352例ICU患者血清,用酶法测定肌酐(serumcreatinine,Scr),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tatinC,用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按RIFLE标准把患者分为ARF组和非ARF组,对上述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RF组患者的cystatinC与Scr水平高于非ARF组(P〈0.01);ARF组患者血清cystatinC与GFR呈负相关(r=-0.72,P〈0.01);急性肾衰竭患者cystatinC与Scr出现异常在病程上有差别:cystatinC为(4.6±2.5)d;Ser为(5.8±3.9)d(P〈0.01)。结论ARF组患者血清cystatinC明显升高,与急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有较好的相关性,cystatinC早于Scr发现肾功能的异常,cystatinC检测可用于ICU患者并发ARF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唐讯波  冯佩仪  廖彧 《海南医学》2014,(10):1469-1472
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入院后2 h内的血清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CGA)水平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连续入住ICU、排除全身反应性疾病的急症危重患者80例(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20例(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象的CGA、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肌酐、白细胞计数等水平,探讨CGA水平对患者预后及死亡的影响;连续观察随访30 d,记录分析死亡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入院后2 h内的CGA、血肌酐、PCT、WBC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GA水平与血肌酐、PCT、WBC均呈正相关(P<0.05);CGA=136μg/L为截断值时,CGA对死亡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均最高(P<0.05);CGA水平升高与较差的预后有关(P<0.05)。结论急症危重患者入院后2 h内的血清CGA水平与病情的危重症程度、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呈正相关,对预测患者的死亡有效,较高的CGA水平与患者较差的预后有关,应开展该类患者CGA的早期监测,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158例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30 d病死率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因素分别进行应用单因素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8例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为34.81% (55/15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既往心肌梗死史、Killip分级、AMI部位、心率、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基线资料与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p<0.05).溶栓治疗、肝素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ACEI、抗心律失常药物、降脂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的应用等治疗因素与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P<0.05).经Logisitc多因素分析可知,年龄>60岁、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Ⅳ级、心率≥60次/min、入院糖化血红蛋白≥6.3、未应用ACEI、未进行降脂治疗是影响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高,患者基线资料及治疗因素均可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应对影响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旨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预后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124例AI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124例AIDS合并DPsM患者的病死率为29.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IDS合并DPsM预后的因素包括:血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心、肺、肝、肾、胰腺功能损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77例根据入院30 d时的结局,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中毒患者不同时间心、肺、肝、肾、胰腺功能的多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结果中毒时间及预后是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CKMB、LDH、Cr、Amy入院第3天达到峰值;ALT、TBIL、Lactic Acid 1周达到峰值;Pa CO2第3天达到谷值。两组患者的Lactic Acid差异在1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白细胞(WBC)计数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078例急性STEMI患者,于胸痛发作<12h采血并采集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患者入院WBC计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肌酸激酶(CK)峰值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与WBC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321,P<0.01;r=0.276,P<0.01);CK和CK-MB的入院基础值也与WBC计数呈正相关性(r=0.132,P<0.01;r=0.077,P<0.05)。另外,入院WBC计数与患者的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178,P<0.01)。结论急性STEMI患者入院WBC计数升高可能主要与梗死面积有关;未来应用WBC计数作为危险分层时,需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延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15-316,3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变化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判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226例重度脓毒症患者确诊后第1天及第7天的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按照预后分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做A-PACHEⅡ评分和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死亡组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C反应蛋白、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监测对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在急性肾衰竭肾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月~2010年10月进行持续低效血液透析法(SLED)治疗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88例,于SLED前24h内计算APACHEⅢ,并估算患者的死亡风险系数。结果:88例患者存活60例,死亡28例,平均年龄(61.1±16.8)岁;死亡组使用SLED主要为少尿、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SIRS,而存活组中以水负荷过重和肌酐升高为主;88例急性肾衰竭患者APACHEⅢ均值为(90.8±28.7)分,风险系数为(0.68±0.31);死亡组均值为(112.3±26.5)分和存活组均值为(75.7±15.9)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5,P〈0.001);APACHEⅢ〉50分时,死亡风险为60.2%;〉70分时病死率为90.0%;经统计学检验,影响SLE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P=0.001)、低血压(P=0.025)和高胆红素血症(P=0.029)。结论:实行SLED的急性肾衰竭死亡者与存活者的APACHEⅢ评分存在显著差异,APACHEⅢ评分可用于评价实施SLED的ARF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