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天章重视瘟疫病早期阶段的辨证,发挥吴有性《瘟疫论》,著《广瘟疫论》。晚清儒医陆懋修认为吴有性《瘟疫论》实为论温疫,戴天章《广瘟疫论》实为论温热,故对戴氏著作重加考订,悉改疫为温,削删辛温类方药,增减字句,润色行文。虽然陆氏在整理他人著作时,依己观点径改原文字句并附加己意的行为值得商榷,但陆氏的重订使得《广温热论》得以流传,影响后学。后世医家何廉臣评价其"论温热症甚精"。  相似文献   

2.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为病(即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有许多新的创建.清代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都从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发挥、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吴氏的瘟疫学说,为后世人们防治瘟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作者重温和系统总结了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有效经验,旨在温故启新,为现代中医防治"非典"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吴佩衡医案》是扶阳流派代表性医家吴佩衡先生毕生临证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吴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医案中瘟疫部分9则医案是先生基于《内经》阴阳理论、《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瘟疫论》疫病传变理论,活用经方达原饮、白虎汤、承气汤、生脉散治疗各阶段瘟疫的典型代表。本研究旨在对瘟疫医案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总结,为当下疫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味药用药总频数1409次。结论:《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在温疫防治理法方药中求同存异,其组方用药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秽、中焦护胃、调畅气机的特点,对后世防治温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戴天章治疗瘟疫病组方规律,为当代瘟疫病的预防、治疗和谴药组方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广瘟疫论》中治疗瘟疫病的全部方剂,利用中医辅助传承平台(2.5版)进行统计,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出83首方剂,涉及109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5味药物,性以温、寒为主,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属脾经的频次为最高,演化出药物核心组合14个,生成新方组合7首。结论:《广瘟疫论》中治疗瘟疫病以补法、汗法、下法、清法、和法为主,反映了扶正与祛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并对当前新冠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峰医案》自问世以来,流传不广,仅存孤本,因此未得到后世医者的足够重视和研究。该书按所辑病症特点及科别类属,划为5部分:虚损类、伤寒类、瘟疫类、诸痛类、妇人类。栽临证经验方82首。以病症类别为纲,以经验方剂为目,统案、统论,其中对于伤寒、温疫、虚损等病证都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临证医案著作。  相似文献   

8.
何梦瑶所著《医碥》对岭南瘟疫病的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对疫病的论述是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对瘟疫病的治疗及传变、变证、兼证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详细论述了瘟疫与伤寒的异同,并对疫病的传表、传里、表里分传、表里递传等予以不同治法。何氏治疗瘟疫病强调“攻邪”,并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予以下法与汗法等攻邪之法。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全书共2卷,论述了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辨证以及与伤寒的区别。通过就《温疫论》中吴有性运用大黄之方法,浅谈其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著《广瘟疫论》首创性地提出瘟疫五辨、瘟疫兼证、夹证,瘟疫表、里证之辨以及瘟疫五治法,属于瘟疫之治的创新主张和实践经验,诸病例辨证与治疫方法体现了戴氏独特的学术思想,亦对现代研究温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该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在制方过程中,杨栗山广泛汲取前人学术精粹,融入《内经》《伤寒论》《伤寒直格》《伤寒缵论》《温疫论》等著作的观点,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该方包含了宣泄郁热、升清降浊、表里双解、气血并治诸多治法,反映出杨氏认识温病着眼于"郁",治疫重视气机升降、表里通达、气血调畅的思想,于当今临床仍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对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温病条辨》4部书中防治温疫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发现了古代医家防治温疫的遣方特点及治疗特色。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而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温疫论》是论述疫病的一部专著,文章从《温疫论》对疫病的认识、疫病与五运六气的关系、疫病与伤寒的区别和寒热之辨、疫病的治疗方法、疫病解后调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的诊疗思考、《温疫论》针对疫病的不足之处等多个方面阐述,以期对疫病认识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岳冬辉  苏颖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50-1252
对明、清时期的医学著作《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温病条辨》4部书中防治温疫的方剂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发现了古代医家防治温疫的遣方特点及治疗特色。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温疫类传染病提供重要而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伤寒温疫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撰写于1784年,杨氏学术成就渊源,主要受到吴又可《温疫论》的启发,上溯经典,旁及诸家,继承发展了其杂气学说,阐明了伤寒温疫证治之异,并认为温疫与四时温病有别,温疫是杂气为病,传染性猛烈,杨氏对温疫的治疗自云:“余椎广河间双解、三黄之意”,但有发挥与创见。本文试就《寒温条辨》十五方制方用药特色作一粗线探索。若有谬误,企望指教。吴又可的杂气学说,曾使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杨栗山承又可之说,面对“温疫盛行,死者枕藉”的现实,全力研究当时温疫流行的…  相似文献   

16.
读《伤寒温疫条辨》田淑霄,李士懋(050091)_《伤寒温疫条辨》为清·杨栗山所者。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基础上,详辨温疫与伤寒之不同。当然,详细区分温疫与伤寒,因为该书之贡献,然其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温疫本质为郁热,并从病因病机、脉证方药等各方...  相似文献   

17.
《温疫论》治疗思想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32)马胜英[关键词]温疫论,治疗思想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才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使中医外感热病学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该书...  相似文献   

18.
试述《松峰说疫》诊治疫病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峰说疫》为清代著名医家刘奎所撰,该书在继承《温疫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三疫"说、创"瘟疫统治八法"和"瘟疫六经治法",总结了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研究其中的治法和方药,对于现代疫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伟森 《河南中医》2013,(12):2056-2058
戴天章在继承昊又可《温疫论》舌诊思想的基础上,以伤寒立论,以温疫对比著说,围绕着伤寒和温病的鉴别,首创温疫五辨,开创了温痛系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先河,并将舌诊作为温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