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诊患者阴道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了解临床上阴道炎患者感染寄生虫或微生物情况。方法对2 000例门诊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湿片法、胺实验法和革兰染色法联合检查。结果真菌感染558例,占27.9%;细菌性阴道病247例,占12.4%;滴虫感染77例,占3.9%,革兰阴性球菌感染4例,占0.2%,滴虫、真菌及细菌感染率在20~60岁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在20岁以下和60以上阴道炎患者数量太少,未作统计。结论在该院门诊阴道炎妇女中,真菌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占第三位,且感染率在20~60岁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V三联检测在妇科患者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 300例妇科患者行阴道分泌物BV三联(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酶、白细胞酯酶)检测及显微镜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并统计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及霉菌性阴道炎在临床妇科炎症中的发生率。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BV三联检测及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32.6%,显著高于滴虫性阴道炎3.6%及霉菌性阴道炎12.2%,其中20-49岁的育龄妇女均为BV高发年龄,其他年龄段也有一定的阳性率。结论 BV在妇科门诊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BV三联检测在妇科门诊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Vaginosis,BV) ,学术界已经争论了多年。以前由于对致病菌的看法不一 ,有过许多不同的命名 ,如非特异性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和嗜血杆菌阴道炎等。直到 1984年 ,才认为使用细菌性阴道病比例适合[1] 。该病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临床妇产科医院至今对此病仍未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对调查的 14 0例BV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进行深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对来我院进行妇科病普查的 185 0名妇女进行妇科检查 ,内容包括妇科视触诊 ,宫颈…  相似文献   

4.
3650例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黄石市妇女阴道炎的患病情况,探讨简便有效的细菌性阴道病(B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365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疾病及阴道清洁度的检查,并对阴道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评分。结果3650例阴道分泌物中,检出BV1240例,占33.97%,滴虫性阴道炎检出177例,占4.85%。真菌性阴道炎检出456例,占12.49%。BV合并滴虫和(或)真菌感染110例,占3.01%。细菌评分与BV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01)。结论黄石市妇女中BV患病率远远高于滴虫性和真菌性阴道炎,且BV常伴有滴虫和(或)真菌的感染。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常规开展BV的检查,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阴道炎发病率增高,药物治疗后复发率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采用臭氧冲洗联合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06-2010-12在我院妇科门诊临床确诊的452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6例.患者年龄18~67岁,均为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非孕期妇女.诊断标准:排除其他阴道炎,以下4项有3项阳性即临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1)均质、稀薄、白色的阴道分泌物;(2)阴道pH值>4.5;(3)氨臭味试验阳性;(4)线索细胞阳性.入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及免疫性疾病,并签订治疗同意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与分析妇科门诊常见阴道炎症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阴道炎的诊治及预防制订个体化方案。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或分泌物有异味就诊的13 072例资料,对妇科检查与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三种常见阴道炎4 895例,总检出率为37.45%。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率为12.83%,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为22.15%,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为2.46%。三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性阴道病中,≥50岁组检出率最高,为30.69%;其次为20~29岁组,检出率为25.47%,比较其他三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30~39岁组检出率最高,为26.4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滴虫性阴道炎中,≥50岁组的检出率最高,为5.37%,明显高于50岁以下患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是最常见的阴道炎。阴道炎均好发于性生活活跃的育龄期女性。阴道炎的发生与阴道内外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联合测定试剂盒对阴道炎的诊断效能,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采集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白带常规检查(白细胞、上皮细胞、阴道毛滴虫、真菌孢子),同时用BV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BV。结果 1200例标本中,共检出滴虫阳性检出率为4.4%,真菌孢子为10.8%,BV为11.9%。结论对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同时进行滴虫、真菌孢子、BV检测,能更好反映阴道炎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状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症治疗;BV检测可作为妇科门诊患者白带常规筛查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潮州市妇女阴道炎的患病情况,探讨唾液酸酶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BV)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妇科门诊就诊的2 018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滴虫﹑真菌及阴道清洁度的检查,用唾液酸酶法进行BV的快速检测;同时随机选取100份BV阳性的标本,采用传统的BV检测法进行检测。结果在2018例标本中,检出BV 303例,占15.0%;真菌性阴道炎210例,占10.4%,滴虫性阴道炎50例,占2.5%,BV合并真菌35例,占1.7%;BV合并滴虫4例,占0.2%。采用唾酸酶法检测BV与传统法相比,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潮州市妇女中BV患病率高于真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常规开展BV的检查,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诊疗信息。唾液酸酶法与传统法相比,是BV诊断的一项较为快速和有效的检测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评估干化学酶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五项指标-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结合pH对阴道炎的鉴别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1 902例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同时检测阴道炎五项干化学指标及阴道分泌物常规,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基于白细胞酯酶的干化学清洁度结果与显微镜检法差异显著(P=0.0000);几种干化学指标对基本正常的Ⅰ、Ⅱ度和异常的Ⅲ、Ⅳ度标本有很强的区分能力;干化学法判定为念珠菌和滴虫感染的总体敏感度分别为96.09%、90.48%,特异度为82.87%和97.08%,与显微镜法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7.81%和97.00%。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检法检测滴虫或念珠菌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唾液酸苷酶对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能力显著高于脯氨酸氨基肽酶,后者对BV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结论干化学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五项指标,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作为筛查各种阴道炎之用。虽与显微镜检法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但二者仍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简称BV)是指一类在细菌学上表现为阴道正常菌群(产H2O2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代之以一组厌氧菌群(bacteroides、mobiluncusspp、gardnerella vaginalis、prevotellaspp、peptostreptococcus和mycoplasma hominis等)数量增加的临床症候群。以前由于对它认识有限,曾报道过很多名称,如嗜血杆菌阴道炎(Haemophilus Vaginitis)、棒状杆菌阴道炎(Gardnerella Vaginalis Vaginitis)、[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一种妇科最常见的、复杂的,以正常的阴道菌群比例改变为特征的临床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育龄妇女,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15—44岁,其患病数远高于阴道滴虫及念珠菌感染,占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的40%-50%。BV曾被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嗜血杆菌性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加德纳菌阴道炎和厌氧性阴道病等,直到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专题国际学术会议上才被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1]。  相似文献   

12.
女性阴道微生态体系由阴道内微生态菌群、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1]。当各种原因导致阴道微生态平衡破坏时,某种条件致病菌异常繁殖成为优势菌而引起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发生炎症,即阴道炎。临床常见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itis,BV),以及近年来日益引起临床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临床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使用细菌性阴道炎快速检测卡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研究其对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诊断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以细菌性阴道病Am sel法作为参照,对正常人、非细菌性阴道病和细菌性阴道病不同病情及病期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菌性阴道炎快速检测卡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敏感性为97.1%、准确性为98.4%、特异性为98.9%、阳性预测值为97.2%、阴性预测值为98.8%,同Am sel法的符合率为96.3%。结论用细菌性阴道炎快速检测卡对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测定,简便有效,灵敏度高,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阴道炎患者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检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滴虫和假丝酵母菌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妇科门诊就诊的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滴虫和假丝酵母菌检测,用唾液酸酶法进行细菌性阴道病的快速检测。结果在6 345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标本2 878例,阳性检出性率为45.4%,其中检出滴虫145例,检出率为2.3%;检出假丝酵母菌1 671例,检出率为26.3%;细菌性阴道病阳性1 697例,检出率为26.7%。结论青岛地区阴道炎患者细菌性阴道病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该病的检测,以便更全面地反映阴道炎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状况,协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科收治的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臭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治疗有效率为96.3%,滴虫性阴道炎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74.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采用臭氧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美芳 《临床医学》2011,31(11):88-89
目的研究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与延华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妊娠期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妊娠期阴道炎患者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平行对照,以延华乳酸菌阴道胶囊为对照组。结果应用延华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80例妊娠期阴道炎,总有效率达92.5%;应用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对126例妊娠期阴道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2.1%。结论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与延华乳酸菌阴道胶囊都是治疗妊娠期阴道炎的良好用药。  相似文献   

17.
袁玉娥  邵兰香  秦建军  张莉 《检验医学》2007,22(5):563-563,567
女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分为细菌性阴道病(BV)、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临床对阴道炎病因的确诊主要根据实验室对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我们采用过氧化氢、唾液酸酶和白细胞酯酶联合测定技术对我院2006年2月妇科门诊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BV筛查,通过与病原学检查对比,研究该项技术在BV筛查、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细菌性阴道病(BV),也称非特异性阴道炎,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加,并有典型的鱼腥味,这种鱼腥味在月经后或性交后尤为明显。该病可能是由于某些厌氧菌和阴道加特纳菌协同作用所引起,进而使阴道内乳酸杆菌被另一组厌氧菌为主的细菌取代,病理特征为无炎症病变和白细胞浸润。现对临床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的500例病人进行阴道分泌物若干项目测定及分离培养。1材料与方法1.1材料①pH值在4.0~7.0的试纸;②无菌棉拭子;③载玻片,显微镜;④10%KOH;⑤革兰氏染液;⑥5%人血平板、触酶、氧化酶试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发酵管、马尿酸、淀粉水解管。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可以替代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1 278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湿片显微镜检查,同时用阴道炎五联检检测。结果阴道炎五联检与湿片显微镜检查在细菌性阴道疾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念珠菌、滴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酶学方法检测的阴道炎五联检操作方便,结果客观、可靠,其在功能方面实现了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可以替代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阿坝地区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近年来被确定的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以往由于对它的认识有限,曾报道过很多名称,如非特异性阴道炎、加德纳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在斯德哥尔摩关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定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由于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与性传播活动有关.故此将细菌性阴道病列入第三代性传播疾病。随着性病病原体感染谱的变化,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