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CD)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2例行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IOL)植入术患者资料,用德国ZEISS公司生产的IOL-Master5.2测量手术前后ACD、角膜曲率及眼轴,从而分析ACD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结果:86只眼IOL植入术前平均ACD为2.2mm,术后平均ACD为5.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只眼术后ACD的平均变化值为2.4mm,术后ACD的变化值随眼轴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线性正相关(r=0.662,P=0.01)。52只眼术前角膜曲率的平均值为45.24D,术后角膜曲率的平均值为42.47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OL植入术后ACD因眼轴长度不同而不同程度的增加,白内障选择经巩膜隧道切口术后角膜曲率无明显变化,医源性角膜散光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85例 ( 92只眼 )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术 ,与同期大切口白内障手术 6 2例 ( 6 5只眼 )作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对比。结果 :小切口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大切口组 ,而视力高于大切口组。结论 :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白内障能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成本低 ,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岑红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32-33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707例(70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视力恢复迅速. 结论:对白内障患者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吴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4972-4973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8例(14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改良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治疗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w、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平均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w、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及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改良式角巩膜隧道切口,具有术后恢复快、自闭性好、并发症少、角膜散光小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和巩膜隧道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术前无干眼症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随机分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的治疗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20眼,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60眼。对照组采用主切口为3.2 mm的传统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组采用主切口为2.2 mm的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散光、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减少值和丢失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1周、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早期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形态有较小影响,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患者愈合时间短,恢复快,但手术操作难度大,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角巩膜缘切口和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角巩膜缘切口,对照组采用透明角膜缘切口,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d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散光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程度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使用改良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吸除的效果显著优于透明角膜缘切口,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好,角膜散光程度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盛豫  关娟  周历  司艳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239-240,243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双辅助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20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角巩膜缘3、9点位透明角膜两处行辅助切口.应用TOPCON 角膜曲率仪,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角膜进行检测,比较分析角膜屈光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曲率同术前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术后1周角膜散光与术后3个月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与术后3个月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双辅助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角膜曲率影响非常小;术后出现的角膜散光,可于术后1个月内显著减少;1个月后,角膜散光情况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统计过去一年里我院完成的125例(14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尼泊尔替尔干嘎眼科中心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V”型截囊、利用双腔注吸器水流娩核、空气泡下植入后房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3 d出院裸眼视力≥0.5者102眼(69.4%)。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118眼(80.3%)。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139眼(94.5%)。术后3月平均角膜散光为0.82±0.5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V”型截囊空气泡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0.
戴追  陈建威  林金香  李密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5):731-732,735
目的:评价5mm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经颞上或鼻上象限5mm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后以晶体圈匙娩出晶体核,再以注吸法吸除皮质并经巩膜隧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切口无须缝线自行闭合。共486例602眼。结果:术后平均矫正视力:1周为0.54,2周为0.62,1个月为0.78,3个月为0.81。术后平均散光:1周为1.88±1.12D,3个月0.95±0.50D,与前期常规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同期超声乳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缝线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特别是术后引起散光变化较小,在不具备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20例(136眼)型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施行3.0~3.2mm角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3月裸眼视力〈0.05者6眼(4.41%),0.05~0.25者24眼(17.65%),0.3~0.5者46眼(33.82%),0.6—1.0者60眼(44.12%)。术后3月角膜散光平均为(1.05±0.36)D,与术前(1.02±0.39)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对205例(252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3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天、1周、3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的分别为180眼(71.43%)、217眼(86.11%)、219眼(86.90%)。结论表面麻醉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快且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行晶状体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6年10月诊治闭角型青光眼26例(31眼),其中25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1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2.20±3.4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0±4.26)mmHg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37±0.62)mm增加到术后(2.55±0.54)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白内障小切口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62眼,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5眼,术后视力、屈光、并发症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小切口手术组视力〈0.3者5眼(8.1%),≥0.3者57眼(91.9%),其中≥1.0者32眼(51.6%)。超声乳化组〈0.3者8眼(9.4%),≥0.3者77眼(90.6%),其中≥1.0者52眼(61.2%)。术后1月小切口手术组平均散光(1.00±0.48)D。超声乳化手术组平均散光(1.00±0.25)D。术后3个月,小切口手术组平均散光(0.85±0.25)D,超声乳化手术组平均散光(0.75±0.25)D。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不受硬核白内障限制,所需设备简单,经济价廉,适合在基层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方法及经验,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010年5月入院的100例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护理方法。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视力光感恢复情况,并分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100例病人经手术治疗及针对性护理,视力恢复满意。共4例次发生并发症,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达98%。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疗效确切,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对手术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3.0mm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78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切口均位于11点钟方向。依据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分为内切口4组,即:a组〈1.5mm、1.5mm≤b组〈2.2mm、2.2mm≤c组〈3.0mm、d组≥3.0mm。依据切口隧道长度的不同再将所有患眼分为隧道切口4组,即:a组〈1.0mm、1.0mm≤b组〈1.5mm、1.5mm≤c组〈2.0mm、d组≥2.0mm。测量内切口长度、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计算切口相对损伤面积。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角膜表面的屈光参数及高阶像差。结果内切口a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从术前的(2.93±1.34)°增加到术后3个月的(3.43±1.34)°(P〈0.01)。隧道切口a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从术前的(3.13±1.24)°减少到术后的(1.34±1.03)°(P〈0.01)。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泪膜破裂时间、相对损伤面积均可与3级和4级高阶像差中的不同参数构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白内障术中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不会对术后角膜的散光造成较大影响,但随着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和切口隧道长度不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加术后的3级和4级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3眼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 ,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出 ,并植入低度数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第 1天视力≥ 0 .5者 8眼 (34.78% ) ,矫正视力≥ 0 .5者 12眼 (5 2 .18% )。随访 2年 ,无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颞侧透明角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是高度近视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临床病因。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观察我院2010年7月~2011年9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A组为小撕囊口组,241例(250眼),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4.0~5.0 mm。B组为常规撕囊口组,311例(326眼),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5.5~6.0 mm。结果:B组未发生术后CBS病例,A组共发生17例(17眼)术后CBS,11例诊断为术后早期CBS,6例为术后晚期CBS,17例均植入了折叠型软性人工晶体。结论:前囊撕囊口直径过小是发生术后CBS的主要原因,术中黏弹剂残留和植入软性人工晶体是术后CBS的另两个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临床疗效评价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07—2011--10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185眼,根据不同的手术切口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角巩膜缘切口组37例(60眼,A组),透明角膜切口组40例(69眼,B组),巩膜隧道切口组35例(56眼,C组)。各组资料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7、14、30、90d的角膜知觉、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指标的变化。结果:三组角膜知觉和干眼症状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C组术后1、7、14dBUT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其余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14d,B组BUT较A组及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FLS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7d,B组高于A组和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三组的Sit值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角巩膜切口对泪膜的稳定性影响小,对并发白内障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