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脾,指运用益气健脾的方药调补脾脏。治疗慢性肝炎采用实脾的方法,是通过调补脾脏以达到治肝的目的,对缓解症状和肝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但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盖肝木脾土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肝之气血求之于脾,脾之运化赖肝疏泄:肝病多传脾,脾病亦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心身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临床实践发现:偏头痛常伴发脾胃症状,伴发焦虑、失眠、健忘等。辨证偏头痛病机之关键为脾虚、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木郁克土"或"土壅木郁"是该病主要病机。治疗应从肝、脾、胃同调论治,以气血调和为主,健脾运脾为先,肝、脾、胃同调为治疗之根本;具体用药遵循"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原则;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精神安慰等心身并治之法。  相似文献   

3.
<正>《难经·七十七难》中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著名论点。张仲景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后世医家根据这个观点,在治肝病时往往采用扶土抑木或清肝护睥之法。笔者在临床治疗脂肪肝强调"实脾"为先,收到较好疗效,现就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4.
白术(庶虫)虫伍用治疗肝病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与脾的关系,无论是生理和病理都是极为密切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这是古人关于脏腑相关性的认识;现代著名中医邓铁涛先生也认为:慢性肝炎,病在肝脾两脏,而主要在脾,脾虚为本病之共性,故健脾补气、扶正抑木是治疗慢性肝炎的总则。由此,可以得出,“肝炎”的治疗,重点在脾,只有脾土旺盛,才能反制偏胜的肝木,以达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理论学习,认为慢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脾阴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仅伤脾气,也易损脾阴。用濡养脾阴法治疗慢性肝炎,每能收到较好疗效。而相关文献书籍,对于慢性肝炎脾虚多述及脾气虚,阴虚多述及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6.
范金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38-2239
对常用治肝之法如疏肝、缓肝、柔肝、平肝、清肝、泻肝进行了诠释,并从辛散酸收并用、疏肝为治肝之通法、治肝勿忘顾护肝阴、柔肝养阴务必法取灵动、实脾为治肝的防治之法、脏腑相关疾病调肝为先、举例瓜蒌柴胡运用等5方面讨论了临证治肝之法的体会,旨在灵活运用治肝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7.
姚建平 《陕西中医》2002,23(1):52-53
导师尚炽昌根据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自已数十载治疗肝病的临床体会 ,将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虚、瘀、湿三个方面。以此论治 ,每获良效 ,兹将导师经验总结如下。1 理论基础   1 .1 脾虚是慢性肝炎发病的病理基础 :从肝脾的生理功能来看 ,肝属木 ,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条达 ,主藏血而调节血量 ,供血周身 ,脾属木 ,居中焦 ,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肝之气求之于脾 ,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 ,肝木脾土既互相制约 ,又相互依存 ;从病因病机而言 ,一方面多思善虑 ,饮食失节 ,损伤脾气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正气不足 ,邪气…  相似文献   

8.
史巧玲 《河南中医》2002,22(3):19-19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学异常征象持续超过 6月 ,病情无明显好转 ,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而言。临床各型肝炎中尤以乙型肝炎慢性化最为常见 ,占慢性肝炎的 80 %左右。祖国医学将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病范畴。其形成原因可由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等参合外邪入侵 ,乃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由内生、蕴久化热、陷营入血。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对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有以下几点感悟。1 重点 扶正祛邪1.1 先予祛邪  所谓邪者 ,湿热也。湿热并困乃慢性肝炎病机之源。病由源之生 ,源退病则退。故治病之初…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炎在我国有较高发病率,特别是乙型肝炎世界分布或流行的传染病,目前虽然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但仍然是临床治步疗中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对此病的治疗应以肝脾生理病理关系为出发点、以治脾法为中心,调整保持肝脏功能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为此,试作以肤浅论述。一、慢性肝炎治脾论说要点l.l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互相依存协调平衡的关系。肝脾同居中焦,其体阴而用阳。肝之阴血有赖于脾之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运健旺,肝血才能充沛,肝体不燥而疏泄健常。肝疏泄调畅,脾才能发挥其运化升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史巧玲 《光明中医》2002,17(4):21-23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学异常征象持续超过 6个月 ,病情无明显好转 ,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而言。临床各型肝炎中尤以乙型肝炎慢性化最为常见 ,占慢性肝炎的 80 %左右。祖国医学将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其形成原因可由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等参合外邪入侵乃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由内生、蕴久化热、陷营入血。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对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有以下几点感悟 :1 重点 :扶正祛邪1 1 先予祛邪 :所谓邪者 ,湿热也。湿热并困乃慢性肝炎病机之源。病由源之生 ,源退病则退。故治病之初理当…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其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在于气血不足、肝脾肾受损 ,邪实责之湿热留恋、痰凝瘀血。邪气留连损伤正气使病程迁延 ,正气虚损抗邪无力致病情反复是其共同规律。笔者以健脾、柔肝、补肾三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较好疗效 ,兹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病程迁延或持续不愈发展而来,也有急性期病情隐匿,迨至出现症状已成慢性者。由于慢性肝炎具有肝功反复波动,缠绵难愈的特点,故其病机证治较为复杂。现就其有关证治问题,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试作粗浅的探讨。发病机制,责之郁邪为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一般认为病毒性肝炎发病初起,多属肝(胆)、脾(胃)湿热郁结,而慢性肝炎由于病程持续较长,关系到脏腑本身内因的病理变化,多涉及肝、脾、肾、心诸经病变,呈现出虚实错杂的病机。考其发病机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炎,湿热瘀毒,深伏于血分,久恋不去,肝脾两伤,尽管湿热瘀毒贯穿于整个慢性肝炎的始终,肝脾两伤是其根本,治疗重在缓肝调脾,健运中州,佐以清化。临证时不可失之偏隅,当分清邪实、正虚的轻重,病位的主次,时时眷顾脾胃,有进有退,体现了机圆法活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虎 《西部中医药》2008,21(1):12-13
刘国安教授认为慢性肝炎以肝郁气滞,血瘀络阻,脾虚痰结,余邪未尽为基本病机,病位涉及肝、脾、肾3脏。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脾助运,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法。在用药上还强调酸入肝,醋调为使。  相似文献   

15.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16.
一、对慢性肝炎的病理方面的体会慢性肝炎,中医虽然没有这个病名,但有关”胁痛”、“痞气”的证候是有相近似之处。其病理方面则缺乏专门的系统的叙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理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可供我们学习。但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本病的病机主要与肝脾两脏关系至为密切。须知肝病与脾病是互有联系的。从临床观察,本病开始多属脾胃见症,以后逐步出现肝的见症。这可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由于脾湿胃热交蒸,而致气郁血瘀,血既瘀热,则主藏血的肝脏受累而生病,乃是必然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反复难愈,如何根治,乃目前急待解决之课题。邓老通过临床反复验证,初步总结出一套运用健脾补气方药以扶土抑木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案,收到一定的疗效。邓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肝二脏,尤以脾为主;病机  相似文献   

18.
顾雄华 《光明中医》2002,17(4):33-35
钱英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数十年如一日 ,勤于临床 ,在治疗肝病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待诊学习 ,颇有心得 ,现将随诊经验总结如下 ,以飨读者。1 慢性肝炎立足于调补养育 ,首重脾、胃、肝、肾钱老认为慢性肝炎病人虚证为多 ,其病程长 ,外邪久羁易伤正 ,这是慢性肝炎病理传变特点。一般医生见“肝炎”二字便联想到“炎症” ,于是一味使用清热解毒之品以冀“消炎” ,陷入治疗误区。汉末张仲景早已告诫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验之临床 ,确实常见肝病以脾胃受害为多 ,…  相似文献   

19.
王长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虽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但因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王长洪教授认为该病发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肝脾不调为病机关键,脾肾两虚为重要的病机演化为主要病机,而立调肝健脾、健脾燥湿、温肾固本和肝脾肾同调四大治疗之法,而尤以肝脾肾同调之法,为其临证常用之法。  相似文献   

20.
方药中老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治学谨严,经验甚丰,尤擅治肝病。方老认为,迁慢性肝炎的病机为正虚邪恋。因此如何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如滋阴不妨脾、不助湿,疏利而不伤阴等,是治疗本病的难点。兹将方老治疗迁慢性肝炎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一、滋肾以养肝、疏肝以活血方老赞同叶天士关于“治肝之法无非治用治体”之说,认为前人所创治肝法多达数拾种,但对迁慢性肝炎最有意义的则是养肝和疏肝两法。肝藏血,肝肾同源,肝体阴而用阳,故慢性肝炎多阴血亏损之证。正如张介宾所谓:“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肝阴虚,一则疏泄易于失职,造成脾胃壅滞生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