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浅探仲景辨治杂病的宜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强 《国医论坛》2001,16(4):4-5
“宜思维 ,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注重思维对象的差异性或具体规定性 ,而后 ,根据这些差异性和具体规定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因此 ,所谓‘宜’即是强调对策或方法的针对性 ,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客观现实”[1] 。《金匮要略》在疾病辨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宜思维 ,有宜时、宜人、宜疾三个方面 ,兹分述如下。1 宜时宜时在治疗领域中的运用 ,主要是指临床时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法则和具体方药的选择 ,都必须考虑“时”的对应和配伍关系。宜时思想在《金匮要略》中 ,集中体现在首篇论述节…  相似文献   

3.
孙燕 《河北中医》2006,28(6):434-435
消渴又称消瘅、消中,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阴亏虚,燥热内生.<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一般认为此证多属阴虚燥热所致,病位在肺、胃、肾,历代医家根据肺燥、胃热、肾虚、瘀血的不同,分别采用润肺、清胃、滋肾、化瘀等治疗方法.临床观察发现消渴病患者大多有情志异常的特点,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笔者现就消渴与肝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从脾阴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三消,病机上总以肺、胃、肾之阴亏火旺为总则,据笔者临床体会,消渴病患者中有一部分食量不多而反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脾阴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人们往往注意到肺、胃、肾三阴,而忽略脾阴,故治疗时,一味滋阴,造成腻膈碍脾,而忽视了启脾生津的大法。文献之中对脾阴虚和消渴的关系亦少阐述,因此,就我个人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一脾体阴用阳《血证论》中说:脾“体阴,而其用阳  相似文献   

5.
李昕  龚谨 《吉林中医药》2009,29(1):7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大量方剂中使用了芍药,而且仲景运用芍药有其独特的规律。芍药一味既能补益营阴,又可与桂枝为伍调和营卫;既可在当归芍药散中行瘀止痛,又可在黄连阿胶汤中益阴养营,且还有利水通便之功,仲景用芍可谓相反相成,攻补俱兼。仲景用药,往往会用到一味药的二个或更多个作用,故用芍之方并非取其单一的作用,而是兼而有之,一味芍药,身兼数功,在仲景不同方剂中配伍使用,精妙毕见。只有勤加实践,圆机活法,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旨,灵活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明代新安医家汪石山对针灸以及内外诸科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其《医学原理》、《续素问钞》、《外科理例》等著作中对消渴病的记载也颇多。本文通过对汪石山治疗消渴病经验的归纳,总结了汪石山对消渴"内热"病机的阐述及辨证论治和慎用燥性药物等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7.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甜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但是临床实际中不能认为消渴与糖尿病同等。中医传统认为消渴一病主要的病理是:肺燥、胃热、肾虚所致的,三者又可互相影响,从传统观念认为肾阴亏虚不固为主。由于病因和病位及体质上不同,历代医家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虽能减轻病情和缓解临床症状,但治  相似文献   

8.
9.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书中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杂病的诊治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在治疗方面从治疗大法直至方药应用层次井然,已具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0.
隋唐医家论消渴病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张友堂  黄雯静 《河南中医》2010,30(11):1045-1046
对药分为相辅相成对药和相反相成对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的对药,是张仲景在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特点进行精细研究之后,以七情原理为基础进行的一种科学组合,体现了“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尿崩症从消渴论治验例哈尔滨市中医院马淑清,杨若虚,史炳翠小儿尿崩症是临床比较少见的上种疾病。是抗利尿素缺乏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多饮、多尿、尿比重低,尿比重常在1.005一L603ti卞.尿糖(一)。、,该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上、下消范畴。历代医家记...  相似文献   

13.
喻嵘  吴勇军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3-444
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论治探析喻嵘吴勇军指导陈大舜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医学就有关于消渴(包含西医学的糖尿病)的文献记载。此后历代名贤倍出,著述纷呈,使中医在消渴病的理论与治疗上自成体系,不仅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而且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首载于《素问·奇病论》,中国历代医家经过千年的医学实践对于消渴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专篇论消渴病,对其主症及辨治的解析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全面,并首创温肾治消渴。其所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主方,内容精湛,疗效显著,被后世广泛运用。文章通过对《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体会,对消渴病的辨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古代就有一定的认识,始见于《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瘤及较讲—…”到汉代,这些认识日趋成熟,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就多处论及到了虫证。本文试就仲景对虫证的论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五虫证的征候及分型《金匾要略》记载蛔虫证的证候较为详细,如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诞心痛,发作有时。”“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吐燃,今病者静而复时颁……须臾复止。”《伤寒论》中叙及:“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虬。下之利不止。”“其人当吐以,今病…  相似文献   

16.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7.
韩笑  王洪武 《环球中医药》2021,14(3):447-450
《证治准绳》系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该书对消渴的论述颇具特色.对于服药方法,该书强调病在心肺之时服药宜少量多次,以缓为要,不可令药过病所.遣方用药之际首当酌量标本缓急,以救急为先.倡导辨证立法,依据临床表现灵活施治,提出分经止渴,吸收了仲景六经辨证的思想,基于各经特点,确立不同的治则与方药.在以寒治热之余明辨病机差异,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消渴病立法巧妙,用药精当,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陈氏《石室秘录》中辨证用药,探讨陈氏对消渴病的治法,兹述如下。1提出从肾论治消渴病的方法陈士铎《石室秘录.内伤门》卷四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而无不同也。故治消渴治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指明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以治肾为主,体现陈氏从肾论治消渴。"命门"学说在陈氏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阴精亏损,燥热偏盛。肾为"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为元阴元阳之脏,肾阴虚肾阳虚损均可导致消渴,从肾论治消渴病符合中医对于消渴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病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消渴病,并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研究主要根据《金匮要略》的学术理论,结合诸多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实践,从气虚的角度重新解读及辨析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气虚"是消渴病的共性及关键病机,应主要从"补气"方面来治疗消渴病。  相似文献   

20.
从痰论治消渴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