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症疾为我国常见病之一,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它有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战略意义。小鼠是疟疾实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但易于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品系,国内外报道极少。为了开展人类疟疾的病因和防治实验研究,需要建立约氏疟原虫敏感近交系小鼠。因此,本校动物所从1977年开始将昆明种小鼠按兄妹交配,现已繁殖了24代,经毛色基因、皮肤移植、生化酶学等遗传学测定结果,已符合纯系的标准,并证明对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是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报告仅就其培育历史、建立经过先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胡开元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4,(1)
前文报道了SMMC/C系小鼠培育的历史和建立经过。为了解SMMC/C小鼠的生长繁殖特性,我们对繁殖用的30对种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生物学观察、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动物:所用SMMC/C系小鼠是我校1977年从昆明种小鼠,严格按兄妹交配、常规饲养繁殖的24 相似文献
3.
在疟疾实验中,需要使用对疟原虫敏感性较高的小鼠。SMMC/C 系小鼠为本校动物所培育由昆明株小鼠近交繁殖的纯系小鼠。本实验以 SMMC/C 系小鼠为实验动物。对约氏疟原虫(Plasmoclium yaelii)。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ANKA 株子孢子感染及输血感染的敏感性分别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5.
大白静脉内接种子孢子(SP)后24小时(h),灌服硝喹醋酸盐(1mg/kg)单次剂量,在不同时间活检或活杀动物,检查红外期原虫,其中部分动物并作血检,观察原虫血症。结果。①接种SP后48h,给药组动物肝组织内原虫密度较低,退变原虫发生率高;54、65和72h红外期原虫核大小不等,与原虫体积不相称,核团块大小不一,数量增多;并可见到白细胞浸润的变性原虫;在接种SP后72h内,均未发现成熟红外期原虫。②给药组8只动物中仅一只血检阳性。但密度低,虫现前斯长。实验结果表明硝喹对约氏疟原虫具有病因性预防效果,并提示硝喹可能通过抑制核分裂而影响红外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黄家章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1,(2)
结果二.输血感染各系小鼠的比较10系小鼠,每系12—18只动物(每次实验6只,重复1—2次)。每只鼠腹腔接种500 万红内期原虫。当天(D_0),第二(D_1)和第三天(D_2)连续血检,然后隔日血检,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各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都很敏感。其原虫感染的消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家章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1,(1)
不久前,从法国自然博物馆动物实验室引进了约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BY 625)。在国外,关于各纯系小鼠对此寄生虫的敏感性的比较研究报导不多,但对于伯氏鼠疟原虫则观察得比较仔细。国内的 相似文献
8.
10株抗红内期约氏疟原虫的McAb分别注入正常小鼠体内,24小时后接种2~4×10~5感染约氏疟的红细胞,自感染第3天起涂血片,观察原虫血症发展情况。发现2株McAb能 相似文献
9.
10株抗红内期约氏疟原虫 McAb注入正常小鼠腹腔,24小时后接种感染约氏疟的红细胞,其中2株McAb能推迟感染高峰出现的时间,延长小鼠的存活期。保护性作用与输入的McAb量及原虫感染水平相关。感染早期给予大量McAb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5a/C5aR通路对约氏疟原虫17XL(P.y17XL)的增殖及其对BALB/c小鼠致死率的影响。结论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BALB/c组和C5aR-/-BALB/c组,每组5只,相同剂量的P.y17XL(2×105)分别感染正常BALB/c组小鼠和C5aR-/-BALB/c组小鼠,于感染后0、2、4和6d观察两组小鼠原虫血症和存活率的变化,并且采用ELISA检测感染P.y17XLBALB/c小鼠血清中C5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C5aR-/-组小鼠生存期缩短,P.y17XL在C5aR-/-组小鼠的原虫血症较野生株小鼠高(P<0.05),而P.y17XL感染小鼠的血清中C5a含量低于未感染的小鼠。结论 C5a/C5aR能够抑制P.y17XL的增殖,并能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 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大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 T含量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 C含量为40%的引物,采用差异显示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PCR)技术进行扩增,筛选差异片段,经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找到6个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PyHs4、PyHs5、PyHs6、PyHs7、PyHs8、PyHs9);其中PyHs4与约氏疟原虫乙酰葡萄糖胺磷酸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AGM)具有相似性,PyHs5与约氏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3(erythrocyte membrance protein,PyHs5)具有同源性,PyHs6、PyHs7、PyHs8、PyHs9为功能未知基因.结论 应用DD-PCR技术成功扩增了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的重组表达进行功能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硝喹对鼠约氏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灌服单剂量的硝喹(1mg/kg)后30min到24h,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了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在光镜下,有些晚期滋养体核大而不能分裂,有些原虫胞浆中有散在的圆形红色颗粒,这些红色颗粒可能是电镜中观察到的自噬泡或膜性残体。在电镜下,最早观察到的是原虫线粒体肿胀,基质空化,粗面内质网扩张和排列紊乱,核糖体脱落和解聚。随后原虫膜性结构增生,在胞浆中形成多层螺纹膜或髓鞘样结构,核膜肿胀,增生,核周间隙增宽。药物作用晚期,原虫结构瓦解,形成大量自噬泡。结果表明,硝喹干扰了疟原虫的膜系统,胞浆系统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从多个环节发挥其抗疟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用葡萄球菌肠毒素A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脾细胞所获得的γ-干扰素(IFN-γ),于接种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前5h静注于Wistar大鼠体内,子孢子接种42h后肝内红外期(EEF)数量显著减少,其子孢子发育率仅为对照组的7%~20%,但EEF的大小及成熟度均未受影响。大鼠接种子孢子后2h给IFN-γ共孵40min,然后超速离心洗脱IFN-γ后再接种于大鼠,则红外期的密度、大小、成熟度也均类似于对照组。结果提 相似文献
14.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Plasmodium yoelii yoelii)为国内外用于疟疾研究的较常见的一种实验动物疟原虫。但对其在蚊媒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迄今尚未见系统研究的资料,本文首次报道该种疟原虫在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体内发育过程,对其各发育阶段所出现的时间及形态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同时,对国内的大劣按蚊(A.duris)和中华按蚊(A.hyrcanus sinensis)与斯氏按蚊对该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作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5.
胡开元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5,(2)
在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减少和避免实验动物个体间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常常需要用近交系动物做实验。目前全世界各国实验室维持和使用的小鼠近交系及其亚系至少在250种以上,曾被广泛道选用于遗传、免疫、肿瘤、代谢、内分泌等各方面的研究。但易于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品系,国内外报道极少。疟疾为我国常见病之一,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防疟有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战略意义。为了开展人类疟疾病因和防治实验研究,需要建立约氏疟原虫敏感近交系。SMMC/C小鼠是我校建立的第一个对约氏疟原虫敏感的近交系动物。在培育过程中,某些生物学特性已表现出相对稳定,也受到医 相似文献
16.
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后,饲以10%的蔗糖水加入适量之对氨苯甲酸(PABA)并增加一次血餐,可促进疟原虫在蚊体内之发育。表现为:卵囊数较单饲以10%蔗糖水的对照组高出近一倍,卵囊发育较快,在第七天测量卵囊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在24℃左右子孢子于第八天开始进腺,较对照组提早一天。腺感染率在第14天实验组达82%,对照组则为63.5%。 相似文献
17.
18.
近交系小鼠具有相同的组织相容性基因。鉴定某一近交系小鼠的组织相容性基因是否一致,皮肤移植乃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因为只有当供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基因一致时,移植才能被接受,反之即被排斥。为了鉴定SMMC/C系小鼠的遗传学质量,作者参考了Bjllingnam的皮肤移植方法,加以改进,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热带医学杂志》2016,(5)
目的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C57BL/6小鼠抵御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方法实验组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感染约氏疟原虫,对照组单纯感染约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生存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Real-Time PCR法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并未发生改变。实验组小鼠于感染后3 d,CD4+IFN-γ+T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形线虫预感染1周可增强C57BL/6小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的早期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鼠在注射BCG、地塞米松或碳素后,再静注约氏疟原虫子孢子,42小时后活杀,观察三种制剂各自对子孢子入侵及外期原虫发育的影响。结果:碳素组中30%枯氏细胞内充斥碳粒,外期密度明显下降;BCG 6×10~7菌单位一次静注,亦可使外期密度明显下降,且原虫较小,退变率较高;地塞米松则可使外期密度明显升高,且原虫较大,有液泡者多。本文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