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经走气针法首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后被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明代多部针灸专著所辑录而广为流传。徐氏《金针赋》中两处提及飞经走气法,其一为论三才法中“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其二...  相似文献   

2.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3.
袁青  邓晶晶  靳瑞 《世界中医药》2008,3(6):353-354
缓慢捻转进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疗效良好的进针方法。最早在《灵枢·官能》中就有关于缓慢捻转进针的记载:“微旋而徐推之”。明·徐风《金针赋》“下针贵迟”、清·廖润鸿《针灸集成》“徐徐纳针已过皮肤”等都对后世缓慢进针法有很大影响。现代针灸大师承淡安、陆瘦燕、王乐亭等进针都有轻轻用力、缓慢刺入的特点。陈尚杰等对不同进针法所致的感传进行临床研究,得出了“慢速捻转进针法所致感传明显优于快速进针法”的结论。兹就缓慢捻转进针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对留针候气已有过论述,古称“置针”“卧针”。尤其《灵枢经》阐述颇多。迨至金·窦汉卿《标幽赋》云:“静以久留,停针待之”。追溯至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之  相似文献   

5.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63-2163
金元时著名针灸医家窦默著《针经指南》 ,制针灸歌诀《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二文 ,内容丰富 ,说理明析 ,言简意赅 ,以歌赋形式 ,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为古医籍的佳作 ,为后世学者习诵的名篇。窦氏偏主用针 ,且尤重用毫针。认为“治病莫如用针” ,首创“下针十四法” ,为后世论针法奠定基础。《真言补泻》对针刺手法有具体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 ,是窦氏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善用八脉交会穴 ,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6.
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善馀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63-2163,2166
金元时著名针灸医家窦默著《针经指南》,制针灸歌诀《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二文,内容丰富,说理明析,言简意赅,以歌赋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为古医籍的佳作,为后世学者习诵的名篇。窦氏偏主用针,且尤重用毫针。认为“治病莫如用针”,首创“下针十四法”,为后世论针法奠定基础。《真言补泻》对针刺手法有具体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是窦氏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善用八脉交会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7.
王君 《河南中医》2001,21(4):60-61
因歌赋具有文字简练、便于记诵的特点 ,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常将针灸理论及临床经验以歌赋的形式总结出来 ,以便记忆和掌握。较著名的有《金针赋》、《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拦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等。笔者以为这些歌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实为作者经验之总结 ,不少方法用之临床仍收卓效 ,应认真加以总结和应用。1 刺承浆风府治落枕项强《玉龙歌》载 :“头项强痛难回顾 ,牙痛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 ,后针风府即时安。”介绍了一种先刺承浆 ,后针风…  相似文献   

8.
《灵枢》八十一篇,其间言留针之文,凡二十九条,而后世自《甲乙经》以下之针灸专书,对留针之机理,颇少阐述;针刺何时须留针?何时不须留针?何病须留针?何病不须留针?留与不留的区别何在?其机理如何?确有值得研究者。笔者不辞浅陋,试据《灵枢》学说结合个人体会,对“留针”之机理,作一分析,抛砖引玉,尚期教正。  相似文献   

9.
《标幽赋》出自《针经指南》,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汉聊所作。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早年师承王翁、李浩。《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标幽赋》叙述精准,将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用歌赋的形式表达出来,对针灸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兹就《标幽赋》的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不少针灸家临证主张“疏针简灸”,处方遣穴“贵在约”、“少而精”,认为“少则得”“多则失”。笔者认为取穴多少,应以切中病机为要,如若用穴庞杂,刺灸频繁,难免耗气伤血,徒增患者皮肉之苦。《玉龙赋》说:“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繁”。因此,古代医家总结许多单穴治疗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经验,常以歌赋体裁记叙之。如《标幽赋》、《肘后歌》、《玉龙歌》、《灵光赋》、《通玄指要赋》、《胜  相似文献   

11.
留针的意义与依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医籍进行考证 ,提出 :留针的意义有三——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 ,留针以行补泻 ,留针以催气、候气 ;留针的依据有五——应天时季节 ,应考虑患者体质 ,因经而异 ,根据所刺腧穴 ,根据病情 ;留针有禁忌 ;留针久暂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搓针手法,是我国古代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兹将管见陈述于后,供同道参考。一、古人对搓针手法的论述搓针手法,在古代针刺手法中占有显要地位,金代以来,不少文献都把它列为重要手法。如:金·窦汉卿首先在《针经指南·手指补泻》中将其列为“十四法”之一;元·窦桂芳又将其载入《针灸四书》;《针灸大全·金针赋》则指出:“搓则去病”;《针灸聚英·拦江贼》则曰:“按定气血病人呼,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相似文献   

13.
《流注指微针赋》首见于《子午流注针经》,署称“金·何若愚撰,常山阎明广注”。全赋七百余字,计五十言,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后为明《永乐大典》、《普济方》、《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所引载,流传颇为广泛。纵观全文之意,其要旨在论述气血流注与刺灸的关系,是继承《内经》、《难经》中“气血流注应时说”与“按时刺灸说”思想,并予以发扬的一篇较早的重要普及性文章,赋文中提到的“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是现今习用的“子午流注选穴法”的开穴原则的最早记载,故目前均认为何氏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及近1O多年来有关针刺留针的文献进行整理,从留针的作用和留针依据及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关系进行等方面来探讨。总结归纳,认为留针是针剌过程中一个较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关于各种类型的疾病的留针时间还没有统一的共识,建立统一的标准是针灸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操作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急症,症势急暴,变化于瞬息之间,应争分夺秒救治。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早在标幽赋中记载:“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针灸大成》说: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这都说明针灸在治疗急症方面,颇为推崇,所以,急症针灸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运用针灸治疗急症,疗效颇  相似文献   

16.
施氏善用温针疗法、化脓灸法,起沉疴,疗顽疾。临床常针灸、中药并用以治疑难杂症,在针灸治疗顽痹、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因其医术精湛,疗效显著,深得病家信赖。究其针法,注重一个“气”字,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句话,即留针重在聚气,艾温重在导气,行针重在调气。现简介于下。留针重在聚气温针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针刺,在于针入必留。夫留置乃针刺基本操作,一般应用多遵《内经》“寒者留之”的原则。而施氏温针,则对一切经络壅滞,气血痹闭等证,可不问其气盛、气滞、属虚、属实、属寒、属热,针入皆留之。然则留针果适于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17.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  相似文献   

18.
局部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部位或腧穴及其周围(包括附近腧穴)刺入两支及以上毫针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包括《灵枢·官针》中提到的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刺法。飞经走气针法是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的一种催气手法[1],最早见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节催运气”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发现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运用电针、神灯、温针灸、雷火灸等辅助方法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可取得满意疗效。现择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升提法的临床应用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邱仙灵针灸升提法是用针灸以升阳益气,提举下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清阳不振、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下者举之”。《灵枢·经脉》篇谓:“陷下则灸之”。《官针》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相似文献   

20.
提高中风偏瘫针灸疗效的途径和方法(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寿康 《中医杂志》1995,36(3):178-180
3 各种疗法的密切配合各种疗法的配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至为重要。一般而言,针灸与中药治疗配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内外相扶”(《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可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本文暂且不论中药内服法,仅以针灸范畴的各种疗法以及与之相关者的密切配合,来进行介绍。3.1 灸法的应用:《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对于以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