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阴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5%,占外阴恶性肿瘤的90%[1]。常发生于老年女性。其发生外阴鳞状细胞癌之前,常有多年外阴病变病史,最常见者是外阴硬化性苔藓(LichenSclerosis,LS),也称为外阴白斑。  相似文献   

2.
        外阴癌(carcinoma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还包括转移性癌。外阴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是因为75岁及以上老龄妇女外阴癌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外阴的硬化苔藓病变等非肿瘤性上皮病变和高龄导致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有关,并且50岁以上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的外阴癌,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外阴浸润癌。  相似文献   

3.
外阴癌为外阴的恶性肿瘤,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1%,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3%~5%,多见于6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80%~90%的原发性外阴癌为鳞状细胞癌,另外还有恶性黑色素瘤、腺癌、基底细胞癌、疣状癌、肉瘤及其他罕见的外阴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细胞癌上皮局部免疫状态。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正常外阴患者15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30例和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5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外阴鳞状上皮免疫因子IFN-γ、IL-4、IL-17、HD-5、IgG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正常外阴组织、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癌鳞状上皮均不同程度表达IFN-γ、IL-4、IL-17、HD-5及IgG。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IFN-γ、IgG免疫组化染色较正常外阴更深。与正常外阴鳞状上皮相比,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癌鳞状上皮IFN-γ、IL-4、IL-17、HD-5及IgG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外阴硬化性苔藓相比,外阴癌鳞状上皮上皮源性IgG表达显著下降。电镜下可见外阴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载色素细胞的减少。外阴鳞状细胞癌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减少,桥粒增多;细胞浆中张力源纤维减少;核仁中可见核小体等。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发病可能与Th1类细胞因子IFN-γ、上皮源性IgG表达升高相关,与IL-4、IL-17及HD-5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罕见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妊娠极为少见 ,本文主要讨论外阴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输卵管恶性肿瘤合并妊娠。1 外阴癌合并妊娠外阴癌比较少见 ,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 4%~ 5 % ,其中85 %~ 90 %为鳞状细胞癌。由于外阴癌少见 ,并且多发生在 6 0岁以后的绝经后妇女 ,只有 15 %外阴癌可发生在 40岁或 40岁以下妇女 ,因此 ,外阴癌合并妊娠极为少见。目前 ,国外文献报道外阴浸润癌合并妊娠不足 5 0例 ,而在妊娠期诊断的外阴浸润癌仅 2 0余例。随着性传播疾病的增加 ,尤其是 HPV感染率上升 ,外阴癌有年轻化趋势 ,特别是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精子相关抗原-9(SPAG9)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6例VIN、41例侵袭性外阴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中SPAG9蛋白的表达。结果:SPAG9蛋白在VIN及侵袭性外阴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均为100%,在正常外阴皮肤中表达率为0;根据H-score分值比较:SPAG9蛋白在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VIN组织,G2~G3肿瘤组织中SPAG9蛋白表达高于G1者,有淋巴结转移者肿瘤组织内SPAG9蛋白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细胞癌Ⅱ~Ⅲ期患者肿瘤组织中SPAG9蛋白的表达高于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G9蛋白可能在外阴癌的发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外阴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外阴癌是极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仅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其发生部位多集中在阴唇,病灶以外生型和浸润型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SCC)居多.外阴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外阴切除手术或改良的外阴切除术.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成为新兴的、微创技术,其侵袭性低,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外阴恶性肿瘤占妇科恶性肿瘤中3%~5%,为少见的妇科肿瘤[1],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范围根据外阴癌的部位、组织学分类、分级和浸润深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范围逐渐适度减小,争取在创伤和效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采用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结合皮内缝闭切口、不缝合皮下组织的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外阴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阴恶性肿瘤最多见的是外阴癌 ,占外阴恶性肿瘤的 86% ;其次是恶性黑色素瘤 ,占 5 % ;其他的肿瘤 ,如未分化癌、肉瘤、基底细胞癌、前庭大腺癌等则甚少见。迄今 ,手术治疗仍为外阴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合理的手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可以手术治疗的外阴癌中 ,没有淋巴结转移者的 5年总生存率可高达 90 % ,即使有淋巴结转移者 ,其 5年生存率也可达 5 0 %~ 60 %。可见积极的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强调了手术的根治性 ,手术范围较大 ,创伤大 ,并发症多。近 10余年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适当地缩小手术范围 ,特别是对早期…  相似文献   

10.
外阴疣状癌     
外阴疣状癌(verucouscarcinomaofthevulva)是发生于外阴的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属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型,其组织学分化良好,局部呈浸润性生长,较少转移,患者预后好,但易复发。其病因不明,有的学者认为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omavirus,hPV)有关,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1 妊娠合并外阴恶性肿瘤的处理 外阴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4%左右,而40岁以下的仅占全部外阴恶性肿瘤的15%[1],外阴恶性肿瘤有各种类型,以鳞状上皮癌为主,占8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外阴癌少见,约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4%。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外阴癌虽发生于体表,易于早期发现,但确诊时多为晚期。大多数鳞状细胞癌发生于大阴唇,但也可发生于小阴唇、阴蒂和会阴。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好发于年轻妇女,可能与宫颈和阴道的类似病变相关。
        2004年,国际外阴阴道疾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ulvovaginal Disease,ISSVD)介绍了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的新分类。VIN1将不再使用,而VIN2及VIN3则统一简称为VIN。现VIN有两种:(1)寻常型VIN(疣状,基底细胞样和混合型),其中多数病例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2)分化型VIN,主要见于年长妇女,常与硬化性苔藓和(或)鳞状上皮过度增生相关。随着人群中HPV疫苗的使用日益增多,绝经前女性中寻常型VIN与外阴浸润癌的发生率同时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近20年来,VIN的发病率从1.1/lO万上升至7/10万,尤其是在35-4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呈年轻化的趋势[1]。VIN有一定的恶变潜能,据统计,VIN进展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几率约为15%~25%[2]。由于VIN和SCC的发病率较低,国内尚无常规的筛查策略。本文就ⅥN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及预后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外阴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VIN)是一组外阴上皮内基底膜之上的病变 ,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2 ] 。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收治VINⅠⅢ级患者 32例 ,其中年龄最小者 2 2岁 ,年龄最大者 6 8岁 ,平均 35 9岁。1 发病诱因VIN发病与病毒感染、外阴慢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吸烟有关 ,其中以病毒感染和外阴慢性皮肤病关系最为密切[3 ] 。有文献表明 ,近年来年轻患者VIN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有关[4,5] 。…  相似文献   

15.
在 196 9~ 1999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皇家妇女医院和Freemanson医院共有 132例阴道上皮内肿瘤 (VAIN )病人 ,包括 9例(6 8% )在开始治疗VAIN的过程中被发现是早期的阴道浸润癌。病人的平均年龄 5 3 6岁 (2 0~ 84岁 ) ,大多数 (75 % )为高分级 (Ⅱ~Ⅲ)VAIN。 72例 (5 5 % )已较早作了子宫切除术 ;2 2例为浸润前病变 (CIN) ,33例为浸润性妇科癌症 ,13例是良性病变 ,有 4例子宫切除术和 (或 )巴氏涂片史的原因不清。 2 1例 (16 % )已接受了盆腔放射治疗。在 80 %以上的病例VAIN不是涉及到阴道穹窿 (在子宫切…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表明 ,外阴多种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有关 ,而高危型HPV感染是引起外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与其配体结合后对上皮组织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EGFR蛋白在外阴病变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HPV感染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来源 :标本取自 198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手术切除及活组织检查的存档蜡块。其中 ,(1)外阴癌组 :3 8例。组织学类型 :鳞癌 3 4例(其中角化鳞癌 2 9例 ,疣性鳞癌 5例 ) ,腺癌 2例 ,基底细胞癌 2例 ;病理…  相似文献   

17.
<正>外阴恶性黑色素瘤(vulvar 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外阴皮肤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女性外阴恶性肿瘤的6%~10%,仅占所有黑色素瘤的3%左右[1]。原位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in situ)是指由恶性黑色素细胞沿表皮扩散但不延伸到乳头状真皮内,未突破表皮基底层或黏膜上皮层[2],包括恶性雀斑样痣、浅表扩散性原位恶性黑色素瘤。近十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每年增长2.6%,其中以原位黑色素瘤的增长为主[3]。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Gynaecological Oncology,ESGO)、  相似文献   

18.
外阴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3%~5%。为评估中西部地区外阴癌的流行病学、治疗方式及疗效,以本地人群为基准,对从1980~1982年及1986~1988年间在肿瘤情报所有登记的506例女性外阴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其中411例经组织学证实为鳞状细胞癌,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41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外阴癌是妇科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院门诊20年间(1964~1983)病例登记中,外阴癌占妇科恶性肿瘤癌的3.(?)9%,居第四位。外阴癌病灶发生于外阴皮肤的鳞状上皮及皮肤附件,约1/3~1/2的病例有癌前病变的病史可查。若能在其癌前病变状态给予诊治,则有利于预防外阴癌的发生。现将外阴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一、外阴白色病变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外阴皮肤营养障碍而产生的表皮组织生长紊乱和真皮组织的变性。病变常继发于外阴的慢性炎症和刺激,好发于40~60岁。以前多与“外阴白斑”混淆,但实际上,外阴白斑只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一种表现,而非一独立疾病。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将外阴皮肤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此类病变统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据其组织病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所有外阴白色病变的变化,只有当其上皮发生了明显的非典型增生时,才作为癌前期病变。1.增生型营养不良又分为无非典型增生和非典型增生两种,后者又有轻、中、重度之分。均以角质层增厚和棘层增生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正常外阴皮肤、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VS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外阴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EGF的表达与外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正常外阴组织、低级别VINs、高级别VINs、外阴癌中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18.2%(2/11)、82.8%(9/11)、100%(60/60),P<0.05。在高、中、低分化的浸润性外阴癌中,EGF的细胞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42.7%、47.1%,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2%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49.8%。结论:EGF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为外阴癌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