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结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1997年至2007年间乳腺癌存档切片,对其中按2003年WHO乳腺病理学标准诊断含有1MPC结构乳腺癌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伴有IMPC结构的乳腺癌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与浸润性导管癌伴存,其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3.6%,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病理学的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聚集呈微乳头状癌巢,或呈桑椹状、小腺管样,位于人工间隙内呈中空簇状生长,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皮膜抗原(EMA)着色于细胞团的外表面,而细胞间无着色呈"反极"染色现象,部分瘤细胞可以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结论 伴有IMPC结构的乳腺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特点,无论肿瘤中IMPC结构比例占多少,均应引起重视.诊断时应与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腺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熊晓林 《海南医学》2013,24(15):2318-232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MPC)的病理特征与其转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MPC患者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病理变化、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结果 47例MPC患者中,单纯的MPC占44.6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占34.04%,伴有导管原位癌及粘液癌分别占10.64%;MPC在肿瘤中所占比例<50%者占46.81%,≥50%者占53.19%;免疫组化显示雌激素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抑癌基因(p53)、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癌基因cerbB2(cerbB2)阳性率分别为85.11%、80.85%、82.98%、55.32%,Ki67对肿瘤细胞生长指数进行标记显示指数为5%~95%;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93.62%,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68%、87.80%、82.93%和73.17%、78.05%、70.73%;不同的MPC成分患者及肿瘤直径不同患者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具有淋巴转移能力强及转移阳性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的特点,高侵袭能力及淋巴结转移、预后与肿瘤自身的大小和MPC成分多少无直接相关性,但对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影响,提示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要对这一特征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MPP)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免疫组织结构。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5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该疾病的病理学形态与免疫组织结构。结果该疾病临床表现是痰中带血、咳嗽、胸痛,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肺部占位情况;肿瘤细胞构成微乳头结构,具体而言就是4~10个肿瘤细胞排列,构成乳头状簇样结构,在乳头中心部位并没有纤维血管轴心,和肺泡壁分离亦或相连,肿瘤细胞能够构成环样腺样结构;本组病例癌细胞EMA、CK7、β-catenin、E-cadherin以及TTF-1都显示为阳性,另外,Ki-67呈现高表达。结论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肺腺癌当中所包含的微乳头结构成分,有着比较高的侵袭性,将对该疾病的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彭燕  何杰  尹玉  李传应 《安徽医学》2017,38(7):840-843
目的 探讨肺微浸润性腺癌(MIA)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6年1~12月确诊的23例MIA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3例MIA患者16例女性,7例男性,患者多为不吸烟人群.CT显示病灶为混杂/混合密度结节,平均直径1.2 cm,结节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可见实性区域,边缘出现胸膜凹陷和血管集束征.肉眼观,MIA是一个境界清楚的灰白色、灰褐色结节,直径0.5~2.0 cm,质地较正常肺组织韧.镜下,癌细胞紧贴支气管壁或肺泡壁排列,局部出现乳头状、腺泡状结构的微浸润灶,微浸润灶直径0.2~0.5 cm.结论 MIA通常为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小腺癌,且微浸润灶的最大直径≤0.5 cm,无间质、血管和胸膜侵犯.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总结分析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分子基因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 年1月~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性腺癌(MIA)患者, 分析其围手术期资料,区分AIS和MIA的CT影像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其中AIS 患者25 例,MIA患者48 例,MIA组患者年龄小于AIS组(P=0.016),AIS组中有46.4%的纯磨玻璃结节(pGGOs),MIA组中有 44.4% pGGOs,并在多发GGOs方面显著多于AIS组(P=0.049)。在反映边缘特征的CT影像学方面,AIS组中患者更少出现毛 刺现象(P=0.041),其他影像特征未见明显差异。因AIS组患者行基因检测较少,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面两 组未见明确差异,Ki-67指数在2.8%的截断点亦无统计学差异,但MIA组有更多的患者Ki-67指数>2.8%。MIA组随访时间明 显短于AIS组,但均未出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AIS和MIA患者在手术安全性及随访预后方面都有满意的结果,但在CT影 像特点、基因突变状态及Ki-67指数上仍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8.
2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5例IMPC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对该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并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 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 22/25, 88% ),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46.82%;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大于> 51%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MPC成分小于<50%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肿瘤最大径大于等于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最大径小于4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P<0.05)。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预后没有显著性关系(P>0.05)。 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浸润性乳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乳头状腺癌影像学表现。方法将同期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原发性肺腺性癌中的5例肺乳头状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肺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影像学上表现的结节或肿块征象在病理组织学上为乳头状的肿瘤以及肺组织被扭曲、破坏的结构;影像学上病变周围出现的磨玻璃状阴影在病理组织学上则反映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或阻塞肺泡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改变,影像学上出现的卫星结节对应病理组织学上的阻塞性肺炎、细支气管炎或细支气管脓肿。结论肺乳头状腺癌作为肺腺癌的一个亚型发生比例比较少,其生长方式与支气管肺泡癌相似容易被误诊,尤其在细胞活检时更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资料,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分子分型及预后(生存曲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2例IMPC患者(IMPC组)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及分子分型特点,抽取同期乳腺癌中的136例IDC患者(IDC组)作为对照。结果与IDC组比较,IMPC组在生育状态、乳腺良性病史、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软组织侵犯、乳头侵犯、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表达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民族、月经状况、肿瘤家族史、临床表现、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分子分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ER阴性和病理分期Ⅲ期的患者2年预后较差。结论既往有乳腺良性病史与未育女性中IMPC组发病危险性较高,其2年无瘤生存情况可能与淋巴结转移、ER和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 vs 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 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IMPC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分析肿瘤T分期(肿瘤大小)、IMPC成分比例、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IMPC淋巴管浸润率为73.8%(45/61),淋巴结转移率为75.4%(46/61)。不同T分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不同IMPC成分比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MPC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阴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阳性者(54.2%vs62.2%)(P<0.05)。淋巴结转移灶为纯IMPC成分或以IMPC成分为主(39/43,90.7%)。结论淋巴管侵袭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是IMPC的生物学特征;IMPC的生物学行为并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肿瘤中IMPC成分的多少,而可能与IMPC成分本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4例IMPC临床病理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14例IMPC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发生率为4.8%;其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8.6%及转移个数(平均7.6个)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41.0%,平均3.5个)(P〈0.05);组织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癌巢呈假乳头状,由位于人工间隙内呈中空簇状/腺管状排列的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胞质细颗粒状;核卵圆形,深染,有轻度异型性,分裂象较少。免疫表型:上皮膜抗原(EMA)在瘤细胞中有独特的阳性表达——"反极"染色现象,部分瘤细胞可表达ER、PR、c-erbB-2。结论:IMPC是乳腺癌中的少见类型,癌巢呈假乳头状,生物学行为恶性度较高,诊断时应与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腺癌、转移性乳头状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55岁,已婚,因发现右乳肿块2个月余入院.入院查体:右侧乳房外上象限皮肤稍红,呈橘皮样改变,乳头轻度内陷,外上象限可触及一约8 cm×6 cm大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尚可推动,与皮肤及基底无明显粘连.右侧乳腺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质硬.左侧乳腺未及异常.行乳腺肿块细胞学穿刺结果为:右乳腺癌.遂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检查:肿瘤组织排列成实性微乳头状,小灶性浸润性生长,周边有空隙,癌细胞圆形、卵圆形,核深染、异型,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乳头和基底未见肿瘤,腋窝淋巴结(59/60)及另送"锁骨下淋巴结"(3/3)转移.  相似文献   

15.
K-ras基因突变常见于肺腺癌。研究认为吸烟是促发K-ras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K-ras基因突变对肺腺癌亚型的演变及肺腺癌的预后产生影响。近年来K-ras基因的检测手段不断创新,大大提高了对肿瘤成分较少的病理组织的突变基因的检测率。目前认为K-ras基因突变会对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药物产生抗药性,并对化疗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关于K-ras基因突变的诊断与靶向治疗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有关K-ras基因突变与肺腺癌文献进行回顾,对伴有K-ras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的发生、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玉蓉  孟刚 《安徽医学》2018,39(8):932-935
目的 探讨弹力纤维在肺腺癌组织中的分布量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术后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的标本123例.所有病理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弹力纤维染色,观察弹力纤维在肺腺癌中的分布量,同时依据弹力纤维在癌组织中量的多少,将弹力纤维量的表达分为I级、II级、III级3个等级,术后随访5~66个月,分析弹力纤维3个等级与肺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3例肺腺癌中,弹力纤维I级60例(48.78%),II级23例(18.70%),III级40例(32.52%);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弹力纤维分级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显示,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直径、淋巴结分期和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123例肺腺癌中,弹力纤维I级、II级、III级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0.00%、79.30%、95.00%,弹力纤维III级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I级、I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分期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弹力纤维分级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 弹力纤维明显增生的肺腺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弹力纤维增生不是影响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croRNA-182(miRNA-182)在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人肺腺癌新鲜组织98 例,以及其癌旁正常肺组织和良性病变旁正常肺组织98 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NA-182 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用ROC曲线评估miRNA-182 对人肺腺癌的诊断能力。结果miRNA-182在人肺腺癌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8001±0.2112),在正常肺组织相对表达量为(0.2721±0.1216),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肺组织(P <0.05);miRNA-182 的表达水平与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肿瘤分化相关(P <0.05)。ROC 曲线分析发现,当界值设置为0.52 时,miRNA-182 在人肺腺癌中的表达特异性为95.918%,敏感性为91.837%,阳性预测值为95.745%。结论miRNA-182 在人肺腺癌组织中表达量高于正常肺组织,有可能成为人肺腺癌诊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阐述该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质硬、边界不清,直径5.0 cm,肿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粘液样,呈浸润性生长。镜检显示明显扩张的管腔内见微小乳头状或桑葚状的癌细胞簇,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细胞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外缘呈锯齿状,部分间隙内可见少量粘液。癌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呈柱状形或立方形,边界不清,无明显坏死和炎细胞反应。胞质多少不均,淡伊红至强伊红染。细胞核卵圆形,染色较深,有不同程度异型,核分裂少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淋巴结内见相同形态学改变,淋巴管内见癌栓。免疫组化瘤细胞CK7和EMA表达阳性,ER、PR弱阳性表达,c-erbB-2强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在癌细胞连接面的胞膜,而在间质面弱阳性表达。结论:I 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以磨玻璃结节为影像学表现的早期肺腺癌,有赖于术中冰冻的精准诊断帮助临床进行术式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各医院间术中冰冻诊断差异巨大.病理医师因担心术中冰冻诊断不足致术后升级,故倾向于术中不对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进行明确诊断,或诊断偏重.早期肺腺癌的冰冻诊断除有赖于病理医师诊断标准掌握外,还涉及包括诊断医师、冰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