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2.
“虚则补之”,人所共知。临床诊疾,病实者鲜少、虚者甚多,补后天而益先天最详于东垣,仅其应用补法的特点,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悉请指正。一、补散相须东垣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据著成《脾胃论》,该书重点强调脾胃为一身精气升降之枢纽与“火与元气不两立”两个论点,认为阴火与元气(脾胃之气)对立统一、一胜则一负。若脾气下流、元气消沉,阴  相似文献   

3.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5.
“火与元气不两立”语出《脾胃论》。“火”指阴火。其意是:明火与元气互相克伐,一胜则一负。阴火亢盛必伤元气,元气昌旺又能使阴火戢敛潜降。东垣所论阴火与元气的相互制约关系,是治疗内伤发热配方制剂的理论基石。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东垣治疗内伤发热的经验,现就“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有关问题,陈述如下,敬希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妇科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李东垣的妇科学术思想与其所著<脾胃论>之元气阴火学说的关系.李东垣论妇人经闭、崩漏、带下,认为多因脾胃虚损、中气下陷、阴火亢盛、湿热下注所致,故治妇人经闭,主张以补血泻火为主;治妇人崩漏,以补气养血,升提举陷,泻阴火为主;治妇人带下,以益气补血、温补脾阳、祛下焦寒湿为主,由此形成具有治疗特色的妇科治病模式.对李东垣的妇科用药和药物归经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频次较高的均为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其中归脾经的中药有当归、炙甘草、人参、白术、升麻、黄芪、甘草,可补脾益气升阳;柴胡、川芎归肝、胆经,益胃升阳.黄柏、黄芩、黄连分别泻肾、肺、心火,有泻阴火功能.由此可见李东垣脾胃元气阴火学说与其妇科学术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 ,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 ;狭义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9.
曾胜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71-167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长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依据《内经》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证医疗实践体验,创新立论,发明"内伤"一证,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的创始人,著作《脾胃论》。东垣认为脾胃是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脾为后天之本,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由脾胃化生而来,心肺肝肾的"升降浮沉"等运动,多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胃气一虚,五脏受病,就会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的病理状态,因此,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而阳气下陷则需上升,阴火上乘则需泻其虚火,究其病理,为脾胃受损所致。治则上,首先宜"益元气"为主,元气得以补充、旺盛,则阳气升而阴气降,创造"甘温除热  相似文献   

10.
"阴火"理论是李东垣对《黄帝内经》中"内伤发热"理论的认识与拓展,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有详尽阐述,并创载相关方剂10余首。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3方着手,探讨"阴火"理论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是该书立方之一。该方以柴胡升阳为君.参芪草苍术补脾胃为臣,佐以芩连石膏泻阴火.并以羌活升麻助柴胡升阳.全方共奏补脾胃益元气泻明火升清阳之功。笔者学习前贤论述,验之临床·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胃病伴头痛李某,男·9岁·学生。住院号13155。患者于1993年3月22日服学校发的驱虫药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院疼痛不适·曾服土霉素效欠佳,症状时轻时重。于1993年4月5日进食橘于罐头约40Oml后.胃痛剧增,伴头痛,故于《月7日入院。刻下见;上腹部疼痛连脐,前额头痛以上午为重.绵绵而痛…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东垣甘温除热法有补益脾胃之气同时顾护肺气、善用升阳之药、巧用风药、少佐以甘苦寒之品等特点,代表方当首推补中益气汤,但实则尚有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当归补血汤等名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阴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狭火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撰《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痴由生”的著名论点,开创了内伤学说之先河。现就《脾胃论》的用药特点,略作分析如下。一、疗百疾多宗补中升阳车垣以人以胃气为本为出发点,拟定了补中升阳为主的治疗原则,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全书共用药104种,各方在配用20次以上者,只有8种,即柴胡、黄芪、白术、当归、升麻、党参、陈皮、甘草。恰好是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突出地反映了东垣治病用药的特点——补中升阳,专于脾胃。这是东垣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6.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脾胃学说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论述体现了脾胃元气充足对机体气机升降,心肾水火调和的枢纽作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补脾胃、升阳气、泄阴火,可以达到交通心肾、交济水火的目的,为临床调理脾胃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郑伟伟 《西部医学》2017,48(1):67-67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专为阴火而设,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创立益气升阳法治疗阴火。封髓丹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钦安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慢性复发性口腔溃  相似文献   

18.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方出《脾胃论》,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首方,临证应用甚广。东垣立方指出:“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力甚,而乘其土位……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作者根据这一理论,临证对某些疑难病证治疗,每收到满意疗效,举病案如下。例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男,66岁,干部。1988年2月以“头晕、腹痛10年加重1月”之主诉就诊。10年前西医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后曾先后多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放射性同位素32P及马利兰等西药,并定期作静脉放血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本次入院症见形体消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