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Goinard推荐应用大网膜填塞肝包虫内囊摘除后的囊腔,他推荐的基础是大网膜具有粘连、吸收和防卫机能,这些机能使大网膜能够填塞内囊摘除后留下的孔腔,并能使死腔组织恢复正常。本文材料包括1950—1979年间165例肝包虫患者,其中97例为右叶肝包虫,38例为左叶肝包虫,10例为两叶肝包虫,其余20例系肝包虫外其他脏器也发现包虫  相似文献   

2.
甘××,女,43岁,已婚,病人因右上腹痛一年多住院。经检查为肝包虫,1978.2.6第一次手术,术中因多发性肝包虫,在病情、时间和手术操作困难的情况下,肝顶一个包虫囊肿没有处理,待再次手术治疗。1978.12.22第二次肝包虫手术时,发现右肾上极有一包虫囊肿。经切开后腹膜等,穿刺抽出囊液500毫升,注入10%福尔马林50毫升、5分钟后切开外囊取出内囊,吸尽囊液,分别用10%福尔马林、75%酒精囊内擦洗后缝合外囊,  相似文献   

3.
包虫病是由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或其它脏器所引起的囊肿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但术中易发生包虫液过敏,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1985年以来做包虫病内囊摘除术1000例,其中20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术中抢救脱离危险,现报告4例如下。病 例 介 绍例1,男,30岁。因肝左叶包虫囊破裂,并右肝包虫囊术后积液入院,经B超CT检查确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左叶包虫内囊摘除术,在穿刺右肝包虫囊抽吸积液时,突然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改换气管插管麻醉,进行心外按压、人工呼吸、静点抗休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顶部包虫破溃造成右胸膜包虫的手术治疗。方法5例术中均经右侧第七肋间后外侧开胸,常规处理肝顶部包虫。胸膜腔包虫清除后,未将包虫形成的外囊壁如同慢性脓胸形成的纤维板一样剥除,仅将其脏层外囊壁分割成片块状,然后剥离压缩的肺组织与囊外胸壁间的黏连,使肺尽最大可能膨胀。结果5例均临床治愈,术后无1例胸腔内残腔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该术式最大限度保证肺的膨胀,避免了勉强剥除外囊而造成出血和漏气,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间手术治疗的289例囊性肝包虫病的情况,其中42例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36例行肝包虫外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211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结果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及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后均不易出现胆瘘而长期带管、残腔积液及感染、原位复发等情况。结论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基本相同,均为目前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的较优方式,关键取决于包虫所在部位、大小、术者经验及对合并胆瘘的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岁。因持续性上腹疼痛5天就诊。查体:肝右肋下平脐,剑下约5cm,质中,边界尚清晰。右侧腹可扪及一囊性包块,大小约5cm×5cm×4cm,无压痛,边界清晰。超声检查:于肝右叶及左内叶各见一囊性包块,大小分别为9.4cm×7.5cm×7.6cm以及5.6cm×4.9cm×5.0cm,壁稍厚,右叶囊肿后上壁处内侧壁呈毛刺状。并于右叶囊肿内见密集漂浮的点状及簇状可移动性沉积物。彩色多普勒:囊腔内无血流信号。结论:肝左、右叶内囊肿(肝包虫囊肿?)。CT诊断:肝左外叶及右后叶囊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为包虫囊肿。胸腹平片结论:肝右叶增大。做C…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 男,18岁,牧民.左上腹包块2年余,无红肿,无明显疼痛.1月前在外院做B超发现包块位于脾脏,大小15cm×8cm.半月前,患者发现腹部包块消失,左侧腹整个膨起,腹痛,间断畏寒发热,不思饮食,1993年3月5日来我院诊治.B超发现左侧腹从膈下到盆腔被一巨大包块充满,壁薄、完整,内充满水样物.同时发现右肝占位,大小约10cm×5cm,壁厚呈双层,提示肝包虫.取上腹中线剖腹探查,切开腹膜,发现左侧腹被巨大的、浅蓝色的包虫内囊占据,看不到边界.腹腔内渗液少.穿刺抽吸清亮的包虫内囊液约3500ml.完整取出内囊.探查发现牌上极缺损,底小口大,大小约10cm×6cm,为包虫外囊.除右肝完整包虫外,其它脏器未发现被包虫浸蚀的部位.证明左侧腹巨大包虫内囊(单子囊),来源于脾包虫.摘除肝包虫后,用3%双氧水反复擦洗脾包虫及肝包虫外囊,8分钟后,用20%高渗盐水冲洗腹腔,关腹.术后10天  相似文献   

8.
40例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的术式。结果40例肝包虫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术后随访病例37例,时间6-18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可以防止术中囊液外漏、残腔形成及术后复发,达到了根治肝包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外囊完整剥除术的肝包虫患者26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26例肝包虫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平均出血量(164.23±26.82)m L,平均手术时间(104.26±10.18)min,平均住院时间(8.56±1.24)d,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可达到根治肝包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纪成  杨志江 《新疆医学》2005,35(6):93-95
肝脏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手术治疗仍采用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2002年彭心字报道。肝包虫外囊切除术发现肝包虫外囊的肝实质面上存在着一层纤维膜,肝包虫外囊与该膜之间有潜在可分离的间隙,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肝包虫,一次根治肝包虫病。暂称为“肝包虫囊肿外膜内外囊切除术”。本文完成肝包虫外囊剥除16例,对疗效、预后做一评价。对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张军  崔刚  李前跃 《农垦医学》2003,25(4):253-253
肝包虫囊肿术后常见复发 ,传统手术采用单纯内囊摘除术、抽吸术、肝叶切除术等[1] ,术后复发率12 %。我院 1998~ 2 0 0 2年对无严重感染肝包虫囊肿者 ,行肝包虫囊肿外囊摘除术 ,取得良好疗效。现讨论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35例 ,男 2 3例 ,女 12例。年龄 17~ 5 5岁 ,平均 39 7岁。囊肿以肝右叶为主2 7例 ,左叶为主 18例 ,单发 2 9例 ,多发 6例。直径 5~ 16cm。1 2 手术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右肝区后垫高 ,开腹后仔细探察肝及周围脏器 ,尤其复发者。充分明确囊肿位置、大小、数目、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 ,充分显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囊型肝包虫PH值、囊内压、渗透压及内囊生发层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方法:应用精密PH值测定仪检测肝包虫囊肿囊液PH值的变化;采用穿刺测压法检测肝包虫囊肿囊内压力的变化;应用渗透压测定仪检测肝包虫囊肿囊液渗透压的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包虫囊肿存活情况及内囊生发层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不同分型囊型肝包虫,其囊液的PH值、囊内压力、囊液的渗透压、内囊生发层的变化有显著差异(〈0.01)。结论:不同分型的囊型肝包虫随着其活性的变化,囊内环境亦呈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在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包虫病患者采用肝包虫囊肿外囊次全剥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44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无胆瘘、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具有手术难度小,防止术后残腔感染及复发,达到根治肝包虫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式。结果:16例肝包虫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术后随访病例11例,时间(7~19)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术式,可以防止术中囊液外漏,残腔形成及术后复发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例一男.55岁,右上腹疼痛.寒战发烧.咳黄绿色痰1月.查体:急性痛苦病容.右肺底散在湿罗音,肝肋下2横指,肝肺浊音界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肝区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卡松尼及间接血凝试验均阳性,B超及肝扫描均提示肝右叶上段液性缺损区。胸片右肋膈角模糊,膈肌抬高.右下肺纹理紊乱间夹斑片状影.痰胆汁定性阳性。以肝包虫并感染,支气管胸膜瘘诊断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囊腔引流术.术后病人咳嗽缓解,肝包虫囊腔每日引流出絮状液约50ml,以后逐渐减少,10天后拨除引流管。复查胸片示双肺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1994年至1996年采用大网膜填塞加引流处理巨大肝包虫术后外囊腔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单个包虫14例,两个以上6例,包虫位于肝左叶2例,肝右叶18例,肝右叶两个以上包虫2例,术前肝功能异常2例,术中探查包虫最长径均在8cm以上,最大15×7cm,平均直径11.5cm,包虫囊内合并感染2例,术后引流管有胆汁流出14例,有脓性液流出2例,其余4例均有少许血性液流出。术后一周常规B超检查,残腔明显缩小。视引流管无任何液体流出,平均三周拔管,1例胆瘘病人最长3月。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在肝包虫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肝包虫病患者采用肝包虫囊肿外囊次全剥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44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无胆瘘、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肝包虫外囊次全剥除术具有手术难度小,防止术后残腔感染及复发,达到根治肝包虫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结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经验体会,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间本科手术治疗的90例肝囊型包虫病的情况。结果 17例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13例行肝包虫内囊完整摘除术+残腔引流术,2例合并行左半肝切除术。其余58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其中3例合并胆瘘带管2月后拔除痊愈。结论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基本相同,均为目前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的较优方式,关键取决于包虫所在肝脏的部位、大小、术者经验及对合并胆瘘的术中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合理措施,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是牧业地区的多发病,手术治疗是肝包虫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肝包虫的外膜下全囊切除以其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肝包虫的首选术式。但因肝包虫很多与肝脏大的血管及胆管关系密切,为手术全囊切除造成一定困难。超声刀因其自身的特性在这一术式中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收治13岁以下肝包虫患者328例,对小儿肝包虫手术时机、外囊腔处理、经肋床进路显露肝顶部包虫进行探讨。主张:①小儿肝包虫最佳手术时机为包虫直径约6~8cm时。②肝包虫残腔敞开过去视为禁忌,现认为适用无感染、胆瘘或轻度感染者。③残腔胆瘘用双腔气囊管注气,并于48h后放气,24h后再注气挤压,囊腔积液引流,压迫小的胆漏有利于闭合。④严重胆漏、感染外行囊与空肠V型吻合,吻合口要大并加抗逆措施。肝顶、肝右后叶包虫者不宜采用。⑤肝右后叶包虫多次手术者可经肋床进路,术前定位、切开并切除一肋骨,显露病灶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