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腹腔小,目前常采用下腹横切口作为剖腹手术入路,术后切口瘢痕小。但常规的下腹横切口需横断下腹壁肌肉、血管及神经,故损伤比较大,术后恢复慢。近两年,作等采用下腹横纹交叉切口,不切断下腹壁肌肉、血管和神经,不但损伤小,而且术野暴露良好,获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高位疝囊结扎术是小儿腹股沟疝最经典的治疗方法。该手术依据切口的不同又分为斜切口和横切口两种。其中横切口因在腹横纹上,故术后愈合好、瘢痕小、美观,且可避开腹壁浅血管,故几乎无出血。因此,深受医生和家属的青睐。我院自1989年开展横切口高位疝囊结扎术以来,切口的长度均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对3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发现疝囊时间1.0~3.0 min,手术时间7.0~14.5 min。术后全部患儿获1周~2年随访,术后1周有18例阴囊轻度水肿,均自行恢复,无阴囊血肿及医源性隐睾,无明显手术瘢痕。本组无1例术后复发。结论腹横纹小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隐藏于皮肤横纹处,无明显瘢痕,外形美观,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06例。结果106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2 min,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d,1例术后4个月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尤其是2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5.
自制带线缝针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内口关闭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股沟疝大多需手术治疗。对婴幼儿可选用下腹横纹的横行切口,大学龄儿童可选用沿腹股沟的斜切口,显露外环后,剪开提睾肌,于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内环关闭术也在很多医院广泛开展。但在腹腔镜下如何行疝囊内环口处缝合关闭,各家医院报道不一,如在腔镜下直接用小圆针缝合因患儿腹腔容积小,不易缝合,还需增加腹壁穿刺孔;而采用带钩缝合针经腹壁穿刺缝合内环口,在缝针退出腹壁时易钩住腹壁组织而不易退出。我院2004年3月-2009年5月对126例小儿腹股沟疝使用自制带线缝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1200620109612.5)在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疝内口关闭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腹内环移位术式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常见多发病 ,本术式不解剖腹股沟管经腹横纹小切口入腹腔 ,将腹内环转移腹膜外。根据小儿斜疝并非腹壁薄弱的解剖特点 ,改变腹股沟管在小儿近似垂直状态 ,减轻腹腔脏器对腹股沟管压力 ,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 ,避免了解剖腹股沟管手术的并发症。 1993~2 0 0 1年治疗 185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85例 ,男性 16 6例 ,女性 19例 ,年龄 6个月至 12岁 ,平均 4岁。左侧 89例 ,右侧 6 7例 ,双侧 2 9例。2 治疗方法术前常规禁食水 ,排尿 ,氯胺酮分离麻醉。取患侧腹横纹下腹正中线至患侧髂前上棘连线外…  相似文献   

7.
腹壁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8例因子宫良性病变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行下腹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随机选择传统子宫切除术76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性功能,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壁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和住院天数少,对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下腹部横纹小切口经腹腔修补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212例与下腹部横纹小切口经腹腔修补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366例的临床资料,对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下腹部横纹小切口经腹腔修补内环口手术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及有关并发症较传统手术明显减少(P<0.001),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组。结论下腹部横纹小切口经腹腔修补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早、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经下腹自然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交通性)600例。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本术式具有方法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复发率低的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1994~1998年行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120例,与同期120例纵切口剖宫产术相对照。结果发现两种手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发热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无显著差异,且腹壁横切口具有外表美观、切口与子宫切口的位置及方向一致易于手术操作、术后腹部症状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以选择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将施行剖宫产手术的180例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腹壁纵切口,观察组采用腹壁横切口,对2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血尿、切口延长,术后切口疼痛发生率及排气时间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胎儿轻度窒息3例,观察组2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余未见异常。结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产妇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儿童腹腔镜脾切除的经验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腹腔镜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顺利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18例,中转开腹3例。1例因巨大脾装入取物袋困难,采用下腹横切口取出,余均经腹壁戳孔在取物袋中夹碎后取出。术中除1例出血达300ml外,余均少于10ml。发现副脾2例。术中损伤胃壁1例,术后出血1例。所有患儿术后恢复好,平均2d进食,住院5~11d。随访1个月~3年,患者生长发育良好,无严重感染,贫血和血小板计数明显改善。结论:小儿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腹壁美容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横切口腹壁整形术与聚丙烯网片联合修复下腹壁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横行切13腹壁整形加聚丙烯网片的手术方法,修复27例下腹壁缺损,其中6例下腹壁病灶切除,21例下腹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以下简称TRAM瓣)供区。结果随访3~20个月,腹壁病灶均彻底切除,术后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无腹壁薄弱、腹壁膨隆或腹壁疝形成,腹壁切口、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结论横行切口腹壁整形加聚丙烯网片修复下腹壁缺损,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实施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找到疝囊时间3.0~5.0 min,手术时间10.0~15 min。术后未发生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均于术后2~3 d出院。对全部患儿行1~2 a随访,切口瘢痕小而隐蔽在腹横纹内。未出现医源性隐睾和复发病例。结论经皮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腹壁无明显切口瘢痕,效果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作自1994~1998年行腹壁横切口音剖宫产术120例,与同期1213例纵切口剖宫产术相对照。结果发现两种手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发热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无显差异,且腹壁横切口具有外表美观、切口与子宫切口的位置及方向一致易于手术操作、术后疆部症状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型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采用微型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2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8~20 min,平均11 min;住院时间6.5~24.0 h,平均10.3 h;皮肤切口微小隐蔽,无需缝合.术后随访3 d至6年,平均3.1年,1例一侧术后1年复发,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微型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损伤轻,恢复快,费用低,切口微小美观,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小儿斜疝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采用横切口的方法。方法 对230例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隐睾采用横切口手术切除。结果及结论 横切口操作方便,切口美观、疤痕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求美观,国际上腹部手术通常采用横切口,但是腹部横切口进腹时需切断腹壁全层肌肉,损伤大、出血多、费时间。自1997年1月~2 0 0 2年10月,我们采用改良腹部横切口术式行儿童腹部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2 0 0 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行腹部手术的患儿共计6 4例,其中男4 3例,女2 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7 5岁。随机将其分为普通腹部横切口组32例,改良腹部横切口组32例。疾病种类包括:急性肠套叠、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卵巢囊肿蒂扭转、美克尔憩室炎、便血原因待查、腹部…  相似文献   

19.
病例 男性,44岁,97年5月行回盲部结肠癌切除、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造瘘口还纳术。98年4月出现右下腹肿物,约10cm×8cm,质硬,固定,表面欠光滑,界线尚清,无肌紧张。B超提示:右下腹囊性实质肿瘤。术前诊断:结肠癌腹壁种植转移。于98年7月手术,右下腹旁正中切口,术中见肿块位于原造瘘口腹膜处,与腹壁肌肉、脂肪及回肠末端粘连成一体,下达右髂骨,上平脐,内侧距切口边缘约3cm,连同肿块和部分结肠肝曲、末端回肠、肿块及受侵腹膜、全层腹壁肌肉及皮下脂肪一并切除,形成一约12cm×14cm的腹壁缺损区。用一比缺损区  相似文献   

20.
���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癌手术切口入路是一个探讨时间较长的话题,选择不同的切口,对术中和术后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直肠癌根治术采用横切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腹部纵切口与横切口腹部手术切口可以分为纵切口、横切口、斜切口及其他特殊切口。选择切口首先要方便进行手术,达到预期手术目的;要便于切开和缝合,减少手术时间;要利于腹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