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观察痉挛性脑瘫患儿穴位埋线后红外线照射护理对减轻局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2011年10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痉挛性脑瘫患儿穴位埋线59例,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局部涂擦红花油配合红外线照射组)36倒,对照组(局部涂擦红花油)23例,进行护理临床观察。两组均治疗3天。治疗前后3天分别行对疼痛耐受性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0.87%,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O.005)。结论:治疗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埋线后疼痛减轻作用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埋线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体感音乐疗法、头针疗法,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周,共治疗3个疗程;埋线组在此基础上选取肩髃、肩髎、天宗、天枢、华佗夹脊(颈4、腰1、腰4)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次选6~8个腧穴,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患儿坐位能力(LSS)分级、侧弯反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A、B能区评分,判断患儿坐位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LSS分级、侧弯反射及GMFM A、B能区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 01),且埋线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1)。埋线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 9%(30/33),优于对照组68. 5%(24/35,P<0. 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能有效抑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原始反射,显著提高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瘫患儿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惠华 《中国针灸》1999,19(7):428-428
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笔者以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0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岁,以1~5...  相似文献   

5.
赵兵 《中医药通报》2011,10(3):43-4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与减重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B组(23例)和C组(23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减重步行训练,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及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GMFM中的D区评分分别为(25.38±4.85)分,(29.54±5.70)分,(32.37±6.58)分;E区评分分别为(55.35±11.64)分,(60.80±12.47)分,(65.74±13.50)分;ADL评分分别为(60.24±14.49)分,(68.25±13.74)分,(76.30±14.58)分,;3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B组、C组治疗后GMFM中的D区和E区评分均优于A组(P0.05),C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B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穴位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6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功能训练治疗。结果:两组患儿进行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PALC I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分值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相比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对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其智力、语言、行为异常等障碍均有明显的效果。因此,针对脑瘫患儿的治疗,联合治疗比单一疗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运动功能发育晚于正常同龄小儿如坐、爬、站立及手抓物等功能障碍,手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以穴位注射为主综合治疗84例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针灸配合按摩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脑瘫伴有斜视住院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脑瘫,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针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20 d为1个疗程。5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斜视矫正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13例,好转7例,无效8例;对照组痊愈4例,好转6例,无效18例。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针灸配合推拿按摩对矫正脑瘫患儿的斜视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提高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加手法训练、脑细胞活化剂应用、高压氧仓等综合治疗方法,与单纯手法训练、脑细胞活化剂应用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经3~4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P0.05)。  相似文献   

11.
刘建荣  孟娥  岳伟 《中国针灸》2007,27(4):267-26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手法训练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旨在提高对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加手法训练、脑细胞活化剂应用综合治疗方法,与单纯手法训练、脑细胞活化剂应用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经3~4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手法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优于单纯手法训练。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是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在小儿脑瘫康复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采用相适应的特色针灸疗法,辨证与辨病相渗透,在促进脑细胞功能的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及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活动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多种针法的综合运用更是提高了脑瘫康复质量。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影响脑瘫患儿康复的相关文献收集与分析,归纳促进脑瘫患儿康复的各种方法及相应针灸临床经验总结,肯定了针灸在脑瘫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光明中医》2020,(21):3414-34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CSI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SI、BBS、下肢FMA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5-06~2009-12儿科脑瘫门诊和脑瘫病区病例按治疗方法的差异随机抽取121例作为观察样本,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小儿脑瘫病例中都采用Vojta疗法,Bobath技术和神经发育疗法(NDT),上田法等现代医学康复技术作为基础康复疗法,治疗组加用穴位注射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辉  闫炳苍  郭延昭  杨成 《陕西中医》2012,(10):1312-1313
目的:观察补益类中药配合穴位埋线对小儿脑瘫坐位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8例在Bobath疗法基础上采用调中益胃颗粒(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怀牛膝、狗脊、杜仲等)配合脾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坐位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95.18%,对照组总有效率76.53%,2组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穴位埋线更有利于提高小儿脑瘫坐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神经丛受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脑供血不足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1],临床治疗方法尚多,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性眩晕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4月至2013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李文喜中医诊所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0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10年.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对实验性高脂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血清总胆固醇 ( TC)、甘油三脂 ( TG)及体重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 ,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穴位预埋线组、对照组 ,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 穴位埋线组、穴位预埋线组的 TC、TG与对照组比较 ,明显下降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意义 ( P<0 .0 5 ) ;其中穴位预埋线组在经过同样的造模后 ,TG与空白组对照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3组的体重变化差异不明显 ( P>0 .0 5 )。结论 穴位埋线能降低实验性高脂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 ;穴位预埋线能预防甘油三脂的上升 ,与体重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穴位埋线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节食运动组(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节食运动12个月。治疗组加用双侧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6次。同时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BML、TC、TG变化。结果:治疗组随访6个月、12个月IGR向NGT逆转率和向糖尿病(DM)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治疗组在穴位埋线停止后,于第12个月随访IGR向NGT逆转率、向DM发生率均未反弹。当干预12个月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智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小儿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按摩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治疗外加用小脑电刺激法。所有的病例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Ge—sell量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esell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小脑电刺激可促进小儿脑瘫智能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