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MACO)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30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30只)、眼针治疗组(30只).各组按脑缺血再灌注后3 h、24 h、72 h 3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ACO)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眼针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脑缺血模型组.结论:眼针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浓度,进而减少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抑制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炎症反应探讨红景天苷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继发损伤的早期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红景天苷给药组3组。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给药24 h后取材,RT-q PCR技术检测大鼠患侧脑组织TNF-α、IL-6、IL-1β、MCP-1、MCP-5、MIP-1α与MIP-2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患侧脑组织iNOS与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红景天苷给药组能明显降低患侧脑组织TNF-α、IL-6、IL-1β、MCP-1、MCP-5、MIP-1α与MIP-2等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P0.01),同时降低iNOS与COX-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红景天苷能够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并抑制iNOS/NO及COX-2/PGE2炎症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24、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SOD含量增多,MDA含量减少,BDNF含量增多(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大鼠血清SOD、MDA及BDNF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宓丹  王建  郗欧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173-174,194
目的 通过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清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运用ELASA法,检测血清HIF-1α蛋白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血清中HIF-1α蛋白含量上调.结论 眼针能通过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HIF-1α蛋白含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纽、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再分为3、24、72h3个时间点,每组8只。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3h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及取材前30min进行眼针治疗;24、72h眼针组每隔12h治疗1次。模型组和眼针组于再灌注后3、24、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SOD含量增多,MDA含量减少(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大鼠血清SOD、MDA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h、24h、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SOD含量增多,MDA含量减少,TNF-α含量减少(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大鼠血清SOD、MDA及TNF-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瘀康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瘀康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9.3 mg/kg),消瘀康胶囊低(92.5 mg/kg)、中(185mg/kg)、高(370 mg/kg)剂量组,每组12只。消瘀康胶囊各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于模型复制前7 d灌胃给药,每日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后24 h,采用5分制法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β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瘀康胶囊中、高剂量均能明显降低I/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缩小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大鼠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消瘀康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刺激强度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β、IL-10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刺激强度。方法:将8wk龄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于造模成功后(24只)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弱电针组、强电针组,每组8只于缺血再灌注(I/R)6h后开始针刺。24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0的含量,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中血清IL-1β、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中血清IL-1β、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弱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明显升高(P0.05);3.与弱电针组比较,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电针刺激能通过降低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IL-1β并提高IL-10的含量从而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 h、24 h、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ICAM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ICAM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降低机体血清ICAM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眼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抗氧化机制。[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60只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0只,眼针治疗组20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针治疗组参照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栓塞2h后,拔除栓塞线,进行再灌注,再灌注时间为72h;空白对照组,常规饲养,不施加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手术方式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但不做栓塞,仅暴露出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然后逐层缝合即可。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模型复制后,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眼针治疗组,模型复制成功后,再灌注即刻开始进行眼针针刺治疗,取13mm毫针,眼针组于大鼠眶周2mm处针刺,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针刺手法:从眼眶边缘2mm部位平刺,左眼按照顺时针方向(右侧按逆时针方向),从该穴区起始定位线向终止定位线进针,进行平刺操作,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进针3mm,到终止定位线为止。留针20min,留针10min时用刮柄进行刮针1次,刮针5下,2次/d,连续3d。观测MDA、SOD、GSH-PX指标、死亡率。[结果]死亡率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为0,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8.90%,眼针治疗组23.50%。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比,眼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针治疗组大鼠血清MD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眼针治疗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低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针治疗组大鼠血清SOD和GSH-PX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眼针治疗组大鼠血清SOD和GSH-PX含量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1)。[结论]眼针能通过调节抗氧化产物含量表达途径,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虎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活性和PGE2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蠲痹丸组、三虎丸组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益肾蠲痹丸组与三虎丸组比较,TNF-α、IL-1和PGE2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虎丸能控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IL-1、TNF-α、PGE2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5,(12):1690-1691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探索丹参多酚酸治疗脑卒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治疗组(SAL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假手术组(SH组),采用改良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SAL组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后尾静脉注射(21mg/kg),1d1次,连续给药10d,SH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脑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SH比较,IR组及SAL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升高;经鼠尾静脉注射干预10d后SAL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含量较IR组下降,TNF-α(45.18±8.84,58.37±6.92)、IL-1β(723.27±138.41,882.54±146.25)、IL-6(51.28±10.43,78.17±23.42);经鼠尾静脉注射干预10d后SAL组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含量较IR组下降,TNF-α(42.26±14.65,50.33±17.15)、IL-1β(37.27±11.05,53.76±15.13)、IL-6(46.62±11.43,57.14±16.36)。结论:丹参多酚酸治疗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炎症因子反应,减缓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阻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后1 h腹腔注射芍药苷(2.5、5 mg/kg),每日1次,连续7 d。Zea Longa 5分评价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NLR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低、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各时点均降低,芍药苷低剂量组第7日和芍药苷高剂量组第3、5、7日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均升高,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和NLRP3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均降低,大鼠脑组织IL-1β、IL-6、TNF-α、Caspase-1、NLRP1、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芍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体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对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IRI)大鼠血清中SOD和MDA含量以及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眼针治疗CIRI机制与体针的差异。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 h假手术组、24 h模型组、24 h穴区组、24 h体针组以及24 h穴区外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的含量,RQ-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脑组织ICAM-1 mRNA以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血清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下降;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眼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眼针与体针均能改善大鼠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血清中SOD活性升高、MDA明显下降以及脑组织ICAM-1表达下调有关,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藤碱(Si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in低剂量治疗组和Sin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in低(30mg/kg)、高剂量(60mg/kg)治疗组于术前30min分别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用放免法检测缺血90min再灌注24h大鼠额顶部皮质PGE2含量、脑含水量和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额顶部皮质PGE2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Sin高、低剂量治疗组PGE2含量明显降低,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Sin高、低剂量治疗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降低,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in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再灌注损伤后PGE2含量、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桂枝附子汤治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PGE2的变化来判定桂枝附子汤的疗效。[结果]血清中IL-1β、PGE2含量,空白组和雷公藤组、桂附组及雷公藤组和桂附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而模型组和空白组、雷公藤组、桂附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桂枝附子汤能控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PGE2等炎症介质的活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患子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无患子大、小剂量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随即实施再灌注,再灌注时间为22h。取血后用EL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取脑一部分采用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其他匀浆后测黏附分子-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IL-1β、TNF-α、ICAM-1含量显著降低,IL-6含量上升,脑梗死率明显降低。结论:无患子皂苷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级联反应以及其在血液和脑组织内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消肿散对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PGE2、IL-6和IL-1β的表达量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50只大鼠中随机选出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造模,造模后从中选出5只作为模型组进行模型鉴定。鉴定完成后将剩余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消肿散组和模型组,然后将这2组再随机分为4个小组:1 d组、3 d组、6 d组和10 d组,每个小组5只。给予消肿散组大鼠消肿散外敷,模型组生理盐水外敷,将2组大鼠于以上时相点分批处死并制作标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消肿散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的表达量均先上升,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直至第10天。干预1 d后,2组大鼠血清中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干预3 d后,与1 d组比较,2组大鼠血清中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量均上升,且消肿散组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7、10 d后,2组均有明显降低,且消肿散组低于模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消肿散所具有的消肿、镇痛等治疗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中PGE2、IL-6和IL-1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量有关,本课题为消肿散在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岷当归配伍川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ICAM-l、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剂量岷当归配伍川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岷当归高剂量+川芎组、岷当归中剂量+川芎组、岷当归低剂量+川芎组,每组各10只。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造模前12小时、30分钟各给药1次,缺血后12、24、36、48小时各给药1次。缺血再灌注48小时将大鼠处死,留取标本。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ICAM-l、COX-2m RNA的相对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比率岷当归+川芎治疗组与尼莫地平组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COX-2m RNA表达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岷当归高剂量+川芎组与岷当归中剂量+川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中剂量组岷当归与川芎配伍可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缺损症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降低炎症因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从而减轻脑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