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情况。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07397份,采用两种ELISA法检测试剂盒进行HBsAg的初次筛查,采用核酸检测(NAT)法对两次HBsAg结果均为阴性的样本进行HBV DNA检测。对血清HBsAg阴性而HBV DNA阳性样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核酸和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在筛查的107397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样本中,经血清标志物检测后确认为OBI者29例(0.27‰);血清抗-HBc阳性者12例(35.3%),抗-HBe/抗-HBc阳性者8例(23.5%),抗-HBs/抗-HBc阳性者6例(17.7%),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者3例(8.8%);19~29岁年龄段献血人群OBI感染率为0.09‰,30~39岁人群为0.32‰,40~49岁人群为0.39‰,50~55岁年龄段献血人群OBI感染率为0.41‰,且该年龄段重复献血者OBI感染率为0.31‰;血清抗-HBs/抗-HBc阳性和抗-HBs/抗-HBe/抗-HBc OBI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近年来发现部分复制水平较低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中检测不到HBV表面抗原(HBsAg),这种感染状态可发生于抗-HBs或抗-HBc阳性的患者,也可见于HBV标志物全阴性的患者;部分HBsAg阴转的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其血清中仍可检测出低水平HBVDNA或肝组织中检测出HBsAg或HBcAg,这种患者被称为HBV隐匿感染。  相似文献   

3.
王钧  刘妍  徐东平 《传染病信息》2019,32(5):390-393,398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 OBI)是公共健康的一大难题,也是全球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由于目前检测方法以及临床实际问题的限制,不同研究中对于OBI的定义也不同。OBI的存在会影响临床诊断和输血安全,且OBI在临床高危人群中有再激活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本文就近年OBI定义和不同人群流行率、OBI发生机制以及临床意义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和病毒学特征。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筛查HBs Ag、抗-HCV、抗-HIV)及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法(筛查HBV、HCV、HIV)筛查重庆地区93 625份初筛合格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其中HBs Ag(-)但HBV DNA(﹢)的标本进行抗-HBs、抗-HBc、HBe Ag、抗-HBe 4项血清学标志物测定,进一步对抗-HBc(﹢)标本做病毒载量测定以及基因分型。结果 93 625份标本中HBs Ag(-)但HBV DNA(﹢)的检出率为0.097%(91/93 625)。91份阳性标本中79份为抗-HBc(﹢),检出率为0.084%(79/93 625)。该部分标本阳性者被视为OBI献血者。OBI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可以分为4种模式:单抗-HBc(﹢)、抗-HBc(﹢)/抗-HBs(﹢)、抗-HBc(﹢)/抗-HBe(﹢)以及抗-HBc(﹢)/抗-HBs(﹢)/抗-HBe(﹢)。病毒载量为0~1056.8IU/ml(中位数为108.6 IU/ml),基因型以B型为主。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中OBI检出率较高,其血清学和病毒学特征具有地区性。NAT能提高OBI检出的灵敏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对血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的引物巢式PCR扩增,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者。隐匿性HBV感染者与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易感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比较分析。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较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年龄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并且肝硬化比例明显高于后者。本组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约有12.5%为隐匿性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李钧  郜英  韩斌 《肝脏》2007,12(6):484-484
我院从2002年起采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采取不同方法,比较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分组选择自2002年3月—2005年1月我院产前检测中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104例(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及其所娩新生儿105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A组)和联合免疫组(B组)。对照组孕妇48例,新生儿49例(包括双胞胎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0.88:1)。联合免疫组孕妇56例,所生新生儿5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HBeAg阳性且HBV DNA高载量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应用不同剂量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HBVac)联合免疫接种后的母婴阻断效果,新生儿抗-HBs水平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3年我院产前检查并足月分娩的HBeAg阳性且建卡及临产均HBV DNA>1×106 IU/ml孕妇所生婴儿118例,婴儿出生后抽血检查HBV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据产妇及家属意愿抽血后按注射HBIG及HBVac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A组:58例,予HBIG 200 IU及HBVac 20 μ g肌肉注射;B组:35例,予HBIG 200 IU及HBVac 10 μg肌肉注射;C组:25例,予HBIG 100 IU及HBVac 20 μg肌肉注射,随访至7月龄.婴儿出生至7月龄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除去5例宫内感染婴儿,113例婴儿免疫接种后均产生抗-HBs.完成HBIG注射后,A、B、C三组1月龄婴儿时抗-HBs滴度分别为(263.56±50.98) mIU/ml、(231.06±74.07) mIU/ml和(99.23±29.82) mIU/ml,C组分别与A、B组比较,t值分别为15.01、8.41,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7月龄时婴儿抗-HBs滴度分别为(788.10±281.96) mIU/ml、(428.39±347.48) mIU/ml和(708.44±315.69) mIU/ml,B组与A、C组比较,t值分别为5.45、3.19,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所生非宫内感染儿出生后应用HBIG及HBVac免疫接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应用HBIG 200 IU较100 IU,HBVac 20 μg较10 μg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王荣明  江建宁 《肝脏》2020,(2):104-107
2018年10月,众多国际专家齐聚意大利陶尔米纳参加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回顾和讨论了OBI的现有认识,通过小组讨论,所有与会者达成共识,最终提出了2018版OBI声明,本文将简要介绍本次声明的内容。一、OBI定义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指通过目前的检测方法,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阴性者的肝脏和(或)血液中,检测到具有复制能力的HBV DNA(即游离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HBsAg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乙肝患者66例每月1次注射HBsAg疫苗(106/次)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次,6次为1疗程,共2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查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乙肝标志.结果:HBeAg阳性慢乙肝27例治疗后有7例显示完全应答,14例显示部分应答.HBeAg阴性的慢乙肝15例中有4例出现完全应答,8例显示部分应答.慢性HBV携带者13例中5例显示完全应答,2例表现为部分应答.11例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中2例出现完全应答.结论:HBsAg疫苗冲击的树突状细胞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可试用于慢乙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2亿之多,其中相当一部份患者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反应,而且部份患者会演进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病程和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经大量研究证实,发现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其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现对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和Ig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了解其在临床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母婴阻断及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应答状态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249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予以联合母婴阻断措施,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用微粒化学发光法跟踪测定婴儿生后7、12、24、36个月的HBsAg和抗-HBs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母婴阻断后不同时间免疫应答状态不同,7月龄婴儿无应答率为8.0%(20/249),低应答率为11.7%(29/249),强应答率为80.3%(200/249);12月龄婴儿无应答率为10.8%(13/120),低应答率为26.7%(32/120),强应答率为62.5%(75/120);24月龄婴儿无应答率14.8%(4/27),低应答率为33.3%(9/27),强应答率为51.9%(14/27),36月龄婴儿无应答率为14.3%(1/7),低应答率为28.6%(2/7),强应答率为57.1%(4/7);7月龄组与其他月龄组同等应答状态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8,P<0.01).强应答组婴幼儿抗-HBs效价出生7个月后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效价越高,其下降的例数越少,下降出现的时间越晚.抗-HBs效价>1000 mIU/mL时,在36个月内下降比率为57.6%(19/33),下降高峰为24个月(57.9%,11/19);抗-HBs效价为100~1000 mIU/mL时,在36个月内下降比率为73.8%(31/42),下降高峰为12个月(54.8%,17/31).HBsAg阳性婴儿7月龄多表现为无应答状态,占全部无应答婴儿的70%(14/20,x2=128.61,P<0.01),99%(189/191)HBsAg阴性婴儿多为强应答.HBeAg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无应答率有高于HBeAg阴性母亲婴儿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比5.5%,x2=0.24,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婴儿的母婴阻断及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不同时间免疫应答状态不同,且呈动态变化;无应答状态多见于HBsAg阳性的免疫失败婴儿;HBsAg阴性婴儿大多呈强应答;HBeAg同时阳性的母亲婴儿更易呈低应答.建议完善母婴阻断后管理流程,特别是生后7个月~2年的积极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相关疾病仍然是困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全球每年有(100~150)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疾病,尤其以慢性乙型肝炎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使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成为了目前防治乙型肝炎的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乙型肝炎疫苗研究也因此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对乙型肝炎疫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以提高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疫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13例患者的观察,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及其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疫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作用机制。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后6个月显著地下降。疫苗治疗诱生6例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的增殖反应(38 5 % ) ,同时分泌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6个月和18个月显著下降。表面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可以间接地抑制HBV的复制,是由抗病毒细胞因子来介导  相似文献   

14.
15.
李爱华 《传染病信息》2004,17(3):124-125
我院自1995年以来,应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新生的婴儿,抗HBs产生率高达97.1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HBIG,采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厂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乙型肝炎核酸疫苗质粒NV-HB/s接种小鼠后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规律,质粒在注射局部的存续规律及对癌基因C-myc的可能影响。方法 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抗HBs;分别用原位杂交和Southern吸印杂交检测小鼠肌组织标本中的疫苗质粒;并以原位杂交检测肌组织中的C-myc mRNA。结果 小鼠在接种NV-HB/s后1月均已产生抗原HBs,肌组织中NV-HB/sDNA的原位杂交阴性,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高敏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筛选低病毒血症(LLV)的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价值。方法 2017年2月~2021年12月我市收集的11352份血清HBsAg阴性的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性检测血清HBeAg、HBeAb和HBcAb),定量检测血清HBsAb,使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ABI ViiA7型荧光定量PCR扩增仪,采用高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对所有经高敏PCR法检测为HBV DNA阳性的血清再使用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核酸定量检测系统复核。结果 以全自动核酸定量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发现高敏PCR检测为HCV DNA阳性的67例(0.59%)为LLV人群,结果显示,该方法诊断OBI人群LL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和100.0%;金标准方法与高敏PCR检测血清HC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7±20.2)IU/ml对(108.2±19.6)IU/ml,P>0.05】;经高敏PCR法检验发现...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乙肝)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防控成就 [1] 。由于我国既往感染HBV者众多,新发感染仍不断产生,因此,从源头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发生,以及对既往感染者实施规范的诊疗,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预防HBV母婴传播也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重组 DNA 酵母疫苗(H-B-VAXⅡ)是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与血源疫苗比较疗效相仿。但在生产过程中确不含有任何其他有害感染因子,且来源方便,价格低廉,故优于血源疫苗。本文着重研究 H-B-VAXⅡ的临床疗效,使用剂量以及副作用等方面,并与血源疫苗的免疫效果作比较。可以预料,H-B-VAXⅡ的问世将在今后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及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方面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艾滋病(AIDS)病人按标准方案和加强方案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阴性的AIDS病人89例,其中55例(A组)按标准方案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34例(B组)按加强方案分别在0、1、2、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40μg。两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及7个月时检测抗-HBs滴度,≥10mIU/mL即为阳性。结果 A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及7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40.00%(22/55)、50.91%(28/55),B组分别为35.29%(12/34)、67.65%(23/34)。两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时及7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P=0.657;χ2=2.406、P=0.121)。首剂注射后7个月时,A组抗-HBs滴度的中位数为10.44mIU/mL,B组抗-HBs滴度的中位数为57.73m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4)。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抗-HBs阴性的AIDS病人,按加强方案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血清抗-HBs阳转者抗-HBs滴度高于标准方案,但抗-HBs阳转率两种方案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