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年的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58例采用LdT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析其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HBeAg和HBsAg滴度与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3年时ALT复常率为84.48%,HBV DNA阴转率为70.69%,HBeAg阴转率为50.00%,HBeAg血清转换率为43.10%。与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相比,基线ALT〉5×ULN的患者HBeAg转换率显著增高(P〈0.05);与HBeAg≤100(S/CO)组相比,基线HBeAg〉200 S/CO的患者HBeAg的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下降(P〈0.05);与HBV DNA≤6 log拷贝/ml组相比,HBV DNA〉7 log拷贝/ml的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转换率下降显著(P〈0.05);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线HBsAg滴度对以上疗效指标无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基线HBeAg滴度低的患者更易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LdT能有效恢复肝功能,抑制HBV复制和提高HBeAg血清转换;基线HBeAg滴度可预测LdT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及肝组织、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HBVcccDNA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20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肝组织及血清HBV DNA定量的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HBsAg、HBeAg、HBcAb等血清学标志物的测定,分析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所有患者肝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BVcccDNA,含量在7.63×10~4拷贝数/mg~9.46×10~8拷贝数/mg(对数值:7.55±1.08)之间;肝组织HBVcccDNA与肝组织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9,P0.01),与血清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40,P0.01);肝组织HBVcccDNA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1),与血清HBsAg无相关性(r=0.195,P0.05),与HBcAb呈显著负相关(r=-0.624,P0.01)。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内HBVcccDNA呈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sAg定量尚不能作为反映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结合肝组织HBV DNA、血清HBV DNA等定量检测可以更全面反映HBV复制水平及患者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sAg定量水平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组织学评分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组100例,5.00×102拷贝/ml≤HBV DNA<104拷贝/ml,ALT正常的HBeAg阴性CHB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均>40岁.根据HBsAg定量水平被随机分成了2组,A组(HBsAg定量<1500 IU/ml)61例和B组(HBsAg定量≥1500 IU/ml)39例.2组患者均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HBsAg定量,肝组织学G、S分期,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HBsAg定量低水平时,肝脏炎症活动度(G≥2)百分比或者肝脏纤维化(S≥2)百分比分别为14.75%与6.56%,在HBsAg定量较高水平时,肝脏炎症活动度(G≥2)百分比和肝脏纤维化(S≥2)百分比分别为89.74%与79.49%,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评分与HBsAg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对HBeAg阴性CHB患者来说,HBsAg定量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故肝脏组织学检查仍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肝内HBV载量的变化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及其对该类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经血清学及肝穿刺病理组织学证实为CHB 46例,经血清学及影像学确诊、手术获得的肝硬化标本17例。采用实时荧光载量系统检测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载量,并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 (1)肝硬化组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CHB组(P〈0.01)、高于HBeAg阴性CHB组(P〈0.001);肝硬化组肝组织HBV DNA载量低于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CHB组(P〈0.001、P〈0.01);HBeAg阳性及阴性CHB组的肝组织HBV DNA载量均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P〈0.05、P〈0.01),肝硬化组肝组织HBV DNA载量低于血清(P〈0.001)。(2)CHB、肝硬化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肝组织HBV DNA载量则与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较血清HBV DNA载量更能准确反映肝内HBV复制水平、肝组织损伤程度以及CHB、CHB肝硬化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基线血清HBsAg、HBsAg/HBV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 结果 HBsAg (log10IU/ml)与HBV DNA (log10IU/ml)、HBsAg/HBV DN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2、0.57,P值均< 0.0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HBsAg和HBsAg/HBV DNA比值与炎症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9、-0.307,P值均<0.0001,二者与炎症活动度均呈负相关;而ALT (log10U/L)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480,P<0.0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度及以上患者的血清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均显著低于轻度及以下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在组织炎症活动度最优截断点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672、0.713;当机会曲线下面积等于0.5时,其显著性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BsAg诊断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灵敏度为76.92%高于ALT的4.36%;HBsAg/HBV DNA比值的特异度为81.33%高于ALT的64.00%,ALT的约登指数均高于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当HBsAg与ALT并联时,其灵敏度高达94.08%;串联时,其特异度可高达85.60%. 结论 HBeAg抗原阳性CHB患者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均可作为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判断指标,HBsAg与ALT并联或串联诊断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6.
肝组织cccDNA水平与血清病毒学应答后治疗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cccDNA水平与外周血HBV DNA<1000 拷贝/ml后继续治疗时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58例CHB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载量、HBV标志物,分析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肝组织总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与血清病毒学应答后继续治疗时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Nemenyi法,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 肝组织HBVcccDNA水平在血清HBV DNA两阳性组间尢明显差异,而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χ2=9.6948,P<0.01;χ2=9.2824,P<0.01).35例达到血清病毒学应答后行肝活组织检查的患者,肝组织cccDNA水平随继续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χ2≥6.4674,P<0.05),肝组织cccDNA水平在抗-Hbe(+)组明显低于HBeAg(+)组、HBeAg(-)/抗-Hbe(-)组(χ2=10.7482,P<0.01;χ2=11.7549,P<0.01).14例肝组织cccDNA水平低十检测限的患者,有12例已经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占抗-Hbe(+)组的2/3,其在血清病毒学应答后继续治疗时间平均为35个月,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后继续治疗时间平均为30个月.结论 当患者发生血清病毒学应答后,肝组织cccDNA水平随继续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继续治疗35个月以上且血清抗-Hbe持续(+)30个月以上时,有2/3的患者肝组织cccDNA定量低于检测限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98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 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ADV 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 结果 ADV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 × ULN者(72.7%)高于ALT<2×ULN者(38.0%),P<0.05;基线HBeAg≤350 s/co者(66.7%)高于HBeAg>350 s/co者(30.2%),P<0.01;基线HBV DNA≤108拷贝/ml者(53.0%)高于血清HBV DNA>108拷贝/ml者(34.4%),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 s/co者和HBeAg>350 s/co者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3%和75%,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DV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对治疗52周的疗效的预测价值优于基线指标,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52周时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88例不同年龄、性别、ALT水平、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HBeAg阴性HBV感染者的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采用Bivariate Pearson法.结果 男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别为1.721.23和1.71±1.24,女性组分别为1.25±1.39和1.21±1.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8,t=2.551;均P<0.05)}男性HBV DNA载量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HBeAg阴性HBV感染者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显著高于40岁以下者(t=2.060,t=2.536,t=2.808;均P<0.05).ALT正常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5例(52.03%)血清HBV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56例,占38.89%,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相关(r=0.244,P=0.004).ALT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42例(31.57%)血清HBV DNA≤1×103拷贝/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89例,占66.92%.血清AL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相关(r=0.007,P=0.939).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HBV DNA滴度显著高于HBsAg、HBcAg双阴性组和HBsAg阳性、HBc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r=0.349,P<0.05).结论 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损伤程度的相关指标,男性、年龄越大、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sAg及HBcAg双阳性,肝组织炎性反应损伤越严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即使ALT正常、血清HBV DNA≤1×100拷贝/mL,仍约1/3患者的肝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损伤,需定期追踪,最好行肝组织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HBeAg与肝组织HBcAg及炎症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CHB肝穿刺患者,按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 IU/ml)45例,B组(3~6 log10 IU/ml)138例,C组(>6 log10 IU/ml)67例.按HBeAg阴阳性不同分为阳性组142例,阴性组108例.分别与肝组织中HBcAg水平、肝组织炎症分级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相关性,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HBV DNA不同水平与肝组织HBcAg免疫组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5,P=0.001);与肝组织炎症分级(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75),两者之间也无相关性(r=0.04,P=0.325).HBeAg阳性和阴性分组与肝组织中HBc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1),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56,P=0.001);与肝组织炎症分级(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43,P=0 065),两者之间也无相关性(r=0.06,P=0.415).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HBcAg表达更能反映出肝内HBV复制状态,患者血清中测不出病毒标志物时,可以考虑肝穿刺以观察肝组织中HBcAg表达来判断HBV复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 方法 将102例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组,用PEG-IFN 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患者基本疗程12个月,6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12、18、24、30个月应答情况.观察ALT水平,HBV DNA载量及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治疗应答的影响.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及停药后6、12、18、24、30个月的完全应答率与HBeAg阴性组患者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前ALT>3×ULN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为78.8%,2×ULN<ALT≤3 ×ULN患者完全应答率为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4.40,P<0.05),而HBeAg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HBV DNA载量水平(低、中、高3个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前肝组织炎症G3、G4组完全应答率为85.7%,G1、G2组患者完全应答率为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而HBeAg阴性组患者分别为81.8%和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1、S2组与S3、S4组的治疗完全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EG-IFN α-2a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应答.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高(G3、G4)和血清ALT高水平(>3×ULN)的患者,PEG-IFNα-2a治疗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