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2.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冬季月平均温度10℃以下,或春季月平均温度15℃以下,不能引起传布与流行,达个时期叫做流行休止期。我国除南部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疟疾流行都有休止期。从目前看来,休止期治疗是各春季疟疾防治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控制和消灭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疟疾流行休止期治疗的意义疟疾的一般临床经过可分为潜伏期、新感染原发期、潜隐期及远期复发期。间日疟在新感染原发期及远期复发期之间的潜隐期可达半年至一年以上。在流行休止期,疟原虫继续在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复发是可能的,但大部分病人在此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  相似文献   

3.
1999年~2000年对西盟县间日疟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效果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对重点人群给予的疟疾化疗药物抗复发治疗,其服药率、全程足量率均高于上一年,致抗复发治疗一月后,治疗人群的带虫率明显低于上一年,为全年疟疾发病率的下降奠定了基础。揭示2000年西盟县抗疟综合措施中的休止期抗复发治疗落实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2019年河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后阶段的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数据及相关的病例资料,对疫情概况、病例的分布特征、感染来源、诊治管理情况及间日疟病例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69例,均由境外输入。其中恶性疟581例,卵形疟107例,间日疟49例,三日疟24例,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7例。输入病例来源于3大洲的41个国家,非洲输入最多(738例),占输入病例总数的95.97%,病例的分布遍及18个省辖市,涉及149个县(市、区),并呈散发分布。发病人群男性居多(755例,占98.18%),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496例,占64.50%),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588例,占76.4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6 d和2.7 d;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3 d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率为98.18%,7 d内疫点处置率为96.49%。2016—2019年,7例间日疟病例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均小于1年,其中2例病例出现二次复发。结论 2016—2019年,河南省维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输入疫情形势依旧严峻,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各地坚持不懈做好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精准施策,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怒江峡谷海拨1 600m以下均属疟疾流行地区,年均发病数在600例以上;发病以间日疟疾为主;为防止部分间日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中因G6PD缺乏,服用伯氨喹啉片后产生溶血,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属泸水、福贡、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1~6月份,休止期根治前对上一年有疟史的人开展了G6PD缺乏筛查工作。方法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结果共筛查2009年有疟史者412人;其中有强荧光反应的357人(G6PD不缺乏),弱荧光反应的44人(轻、中度缺乏),无荧光反应的11人(重度缺乏)。结论以此为依据,对G6PD缺乏者不再作为休根对象,为我州顺利完成休止期根治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淮安市实施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情况,评估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淮安市2010—2015年疟疾疫情、现症病人处理、高危人群休止期根治、"三热"病人血检、疫点处置、疟防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数据分析,判断淮安市综合防控措施对消除疟疾的效果。结果 2010—2015年淮安市共网报疟疾病例267例,其中22例为本地间日疟病例,245例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占74.53%,2例死亡病例。高危人群休止期服药1 430例,正规服药率99.93%。共血检"三热"病人303 016例次,血检阳性231例,阳性率0.08%。处置疟疾活动性疫点117处,室内滞留喷洒1 389户。培训疟防人员4 542人次,居民健康教育受益人数13 222 607人次。结论淮安市6年来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已连续4年无本地病例,建议今后消除疟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关于长潜伏期间日疟,十三年前我们曾进行过一些研究,提示本地区有这种间日疟的存在。近几年,我区各县普遍反映在上半年患疟疾的病人中,一年内无疟史的发病者较多,约占40~50%,甚至90%。为进一步查明目前长潜伏期间日疟的发病情况,提供制订防治对策的依据,我们于1973年6月~1974年6月,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合肥市1999-2009年度间日疟发病的季节性及其气象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合肥市间日疟病例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合肥市间日疟确诊717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疟疾发病进行季节性分析;应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合肥市间日疟与各种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合肥市1999~2009年11年累积间日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P<0.01),除了2000年以外,其它各年份发病均有明显的季节性(P2001<0.05,P其余<0.01),各年份发病高峰日不相同或不全相同(F=13.8946,P<0.01).平均高峰日为8月19日,发病高峰日最早出现在1999年7月12日,最晚出现在2002年9月17日,两者相差67d.相关分析表明,合肥市间日疟发病率与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发病前1月、2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发病前1月、2月降雨量、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月均气压呈负相关.逐步回归方程为Y=-0.03+5.018×10-4X1+4.968×10-4X2(Y、X1、X2分别代表发病率、最低气温和发病前2月平均气温),R2=0.465.结论 疟疾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气象因素影响着合肥市间日疟的发病变化,尤其是月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以后的预防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发病的季节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毛协仁  曹永风 《医学综述》1996,2(7):362-364
间日疟是由蚊虫叮咬人体为主要的传染途径,而通过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感染疟疾,也屡有发生。根据作者搜集的有关资料,统计国内1982年1月~1995年12月公开报道的输血性间日疟372例,对该病的流行概况予以分析,以供同道参考。1 地理分布及发病情况  本文372例有记录地址的病例分析(表1)。散在分布全国16个省(区市),其中以江苏(占总病例数的46.505%)、四川(26.344%)、湖南(5.656%)、河南(5.108%)为多。贵州、安徽、甘肃(均为0.538%)、广西(0.269%)为最少。表1 我国372例输血性间日疟的分布省(区市)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永兴县1989-2009年期间县人民医院、县CDC就诊、报告的高龄残存远期复发疟疾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永兴县近20年期间,共发现9例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在5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9.1岁.9例病例从感染初发至最后复发时间为39-54年之间,平均为49年.结论 高龄残存远期复发间日疟,属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少见类型,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显示,部分未经抗疟规范治疗及漏治的高龄间日疟患者,在长达十几及数十年之久仍可出现远期复发,临床应予重视,避免漏诊;在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其防治策略应以防止输入性的传染源和当地残存复发病例引起的传播为重点,规范抗疟治疗,加强监测,防止残存病例引起的新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 我校一院1950—1984年住院的疟疾患者共有531例,经病原学确诊者447例。本文试图利用后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西安地区散发疟疾的若干特点,希望有助于疟疾的诊治与预防工作。资料分析一、流行特征本组病例中,间日疟426例(占95.3%),恶性疟17例(内3例同时存在间日疟),三日疟4例。在间日疟患者中,系初次发病者24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苏省泰兴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收集泰兴市1950—201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泰兴市自1950年至今共发现疟疾病例2 358 190人,曾经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1971年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 794/万。中华按蚊系唯一传播媒介,综合防治阶段(1979—1988年)通过"一防、三治、压高峰"等措施,休止期根治1 010 914人次,现症治疗37 945人,清理复治23 068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 231 309人次。2005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通过近10年的监测,泰兴市的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万以下,最后1例本地病例发生在2009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共血检48 042人,查出疟疾阳性35人,其中恶性疟31人,间日疟1人,三日疟1人,卵形疟2人,均为输入性病例,开展主动病例侦查174个行政村,34 954人,走访结果未发现疟疾病人。近4年未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泰兴市疟疾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且防治效果巩固,已经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郑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2011-2018年报告的疟疾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郑州市2011-2018年共报告180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病例中恶性疟占80.56%,间日疟占13.33%。病例中141例(78.33%)为非洲国家感染,39例(21.67%)为亚洲国家感染。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5月有一小高峰;病例中男性159例、女性21例,年龄介于3~64岁之间,78.88%的病例集中于20~40岁。结论郑州市疟疾防治效果稳定,近年来报告发病率在较低水平,今后必须继续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疟疾输入性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疟疾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报告疟疾病例528例,死亡4例。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453例(85.80%)、间日疟28例(5.30%)、卵形疟28例(5.30%)、三日疟13例(2.46%)、诺氏疟1例(0.19%)、巴西疟1例(0.19%)、混合疟4例(0.76%)。病例诊断时间间隔算术平均数为9.04 d,发病后3 d内确诊病例占36.74%(194/52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较集中于1、6和9—11月。病例以男性中青年为主。现居住地分布于全国21个省、直辖市。除1例长潜伏期复发三日疟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527/528)。结论 2014—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病例数较2006—2013年明显上升。应加大地区防控体系建设投入,以提高必要的疟疾监测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海南省2010年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方法将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全年的疟防资料汇总、分析。结果 2010年海南省全年血检180 529人次,确诊疟疾的病例28例(均为间日疟);其中流动人口疟疾血检21 588人次,发现疟疾病例18例(均为间日疟)占全省确诊病例的64.3%、比2009年的51例减少了33例,降幅为64.7%。海南省的流动人口发病15例占83.3%,广东0例、广西1例占5.6%、其他省(区)2例占11.1%。2010年疟疾疫情比较平稳,疟疾病例比较集中在3~9月份,无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海南省检测到出国回归2例疟疾患者,比2009年增加1例。结论海南省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疫情虽然平稳下降,但仍占有疟疾发病较大的比例,而且从2010年始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构成比呈相反比例,更加突出加强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要特别关注出国务工或经商感染疟疾而回来的流动人口,这些输入性疟疾病例,可能对海南省疟疾防治工作构成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更好地救治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至2015年收治的449例疟疾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9例患者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重症疟疾患者48例(10.7%)。血涂片检测可见恶性疟351例,间日疟85例,卵形疟1例,恶性疟合并间日疟12例,未发现三日疟的病例。患者以男性为主(88.2%);平均年龄(37.00±10.22)岁。临床表现以不规则热(74.4%)、疲乏(84.2%)、头痛(71.9%)、脾大(33.4%)为主要症状及体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不全、休克、严重出血等。实验室特征为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压积下降,胆红素升高及低蛋白血症等。98.2%患者治愈出院,26例出现疟疾再燃,4例出现疟疾复发。结论输入性疟疾以恶性疟为主,重症比例较高,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疟疾最普遍的是间日疟,因此消灭间日疟就成为我国消灭疟疾传染源在防治与研究工作上的主要任务。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把大部分地区严重流行着的间日疟基本上消灭了。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徹底消灭疟疾,并清除病人体内的疟原虫,使每一个间日疟患者不再引起远期复发,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伯氨喹啉(Primaquine)问世以后,许多学者即用以进行间日疟的抗复发治疗与毒性试验,结果一致认为,伯氨喹啉能制止间日疟的远期复发,是所有抗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91~2009年西盟县疟疾发病及流行情况,评价发热病人疟疾血检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将历年收集的疟疾疫情资料,现症病人、发热病人血检监测结果、居民带虫结果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9年共报告疟疾疫情病例7 760例,其中间日疟7 271例,占93.70%,1991年发病率为39.02%;2009年发病率为1.80%;2009年与1991年发病率比较,下降95.39%。发热病人疟疾血检阳性8 216例,阳性率5.43%,其中间日疟7 670例,占93.35%;西盟县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阳性病例中当地居民当地感染占88.49%;以当地感染为主。疟疾病例数,居民带虫率、疟疾病灶点数均以1998、1999年为最高;当地居民外出人员的疟疾感染率为6.02%,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20.81%,其中外地和境外感染输入阳性率为24.76%。病灶点2009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93.33%。结论近年来西盟县的疟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疟疾流行严重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鉴于西盟县存在适宜传疟媒介繁殖的自然条件和以内源性疟疾感染为主的实际情况,疟疾疫情长期存在和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控制输入性间日疟继发病例。方法对输入性间日疟现症病人采用氯喹、伯喹8日根治疗法,回归人员进行假定抗疟治疗,所有治疗人员由乡村医生实施督导服药。流行季节输入性疟疾发病的村点开展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对流动人口及本地居民定期监测疟疾发病情况。结果2003-2005年,流动人员96人,输入疟疾47例,发病率48.96%,现症病人治疗47例,预防性治疗49人。经监测连续3年未发生当地继发病例。结论及时控制传染源,有效遏制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