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发为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DSA特征及其与癫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首发为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患者的畸形血管团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选择14例首发癫痫的CAVM患者,先行脑电图(EEG)检查,然后均以血管内介入法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VM多位于幕上,共12例(85.7%),其中以位于额顶叶居多(10例,83.3%),且累及范围较大,畸形血管团〉6cm者9例(65%),多为毛细血管扩张型。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12例,85.7%)。5例合并出血,其中2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4例EEG棘尖波灶与CAVM位置不符。结论 本组病例CAVM范围大而弥散,血供丰富。其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CAVM位置与致痫灶大多相符。  相似文献   

2.
脑干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十年来治疗的300例脑动静脉畸形中,12例脑干动静脉畸形的栓塞体会及影像学特点,12例均采用显微导管技术,治愈3例(含栓塞加手术1例),AVM减少80%以上3例,50%~80%2例,50%以下4例,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尽管脑干AVM治疗十分困难,但若掌握了脑干AVM的解剖特点,根据其供血形式,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及术后处理,在功能试验和脑干诱发电位的监测下,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3.
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诊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小儿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其诊治方法的选择。方法:小儿自发性脑出血25例,多见于8~14岁,临床上癫痫发生率(44.0%)明显高于成人,部分患儿有贫血表现。病因以脑动静脉畸形(AVM)最常见(48.0%),血液病(16.0%)次之,约1/4患儿病因不明。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者宜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并及时行脑血管造影及全身系统检查明确病因、作相应治疗。小儿AVM采用血管内栓塞、手术切除或栓塞加手术切除。结果:治愈19例(76.0%),好转3例(12.0%),死亡3例(12.0%)。随访16例(1~6.5年),1例死亡,1例再出血,余14例健康生存。结论:小儿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动静脉畸形和血液病,如诊断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AVM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及放射外科治疗的选择。方法以综合分级标准分级,对73例脑AVM治疗分析。显微直视手术脑AVM67例;其中行脑AVM切除术60例,畸形血管电凝夹闭术7例。对重要功能区的脑AVM分别行血管内栓塞和γ-刀治疗各3例。结果 术后死亡1例,脑AVM切除后59例经造影复查(复查率98%),见AVM血管团消失。栓塞的病例经DSA复查,显示畸形血管1例消失、2例缩小50%;3例γ-刀治疗半年后复查,畸形血管团染影变淡、缩小。全组随访0.5~10年,恢复原工作及可做轻工作者68例占93%。2例可生活自理。2例Ⅳ级者未能手术切除因再次出血而死亡。结论迄今,脑AVM的显微手术仍是不能以其它治疗完全替代的主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是主要而获显效的方法之一,对大型、复杂的AVM栓塞与手术结合是较佳方案。γ-刀治疗对脑AVM是行之有效的,特别对小型、深部、功能区难以切除及不能接受手术或栓塞者更具有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AVMs)。方法:本组18例脊髓AVMs,14例采用干燥硬脑膜粒栓塞,2例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粘合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另2例用3个0真丝线段栓塞。结果:病灶完全栓塞15例,栓塞80%~90%3例。肢体瘫痪症状明显改善16例,其中2例有手术切除史者症状未改善,平均随访32个月,有14例症状完全恢复正常,2例多支供血者经再次栓塞治疗后症状改善,另2例无变化。结论:血管内治疗脊髓AVMs优于手术治疗,应首先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6.
国产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产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适应证、技术要点、栓塞剂的配制及术后并发症。方法40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畸形血管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栓塞57次,治愈8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1例,另1例死于其它疾病,无再出血病例。并发症主要为头痛、神经功能障碍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1例NPPB开颅清除血肿并切除畸形灶,1例视野缺损未恢复,其他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国产NBCA性能良好,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代替进口产品。  相似文献   

7.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栓塞及栓塞加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83例脑动静脉畸形(AVM)分别进行直接手术,单纯栓塞或栓塞加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探讨治疗AVM的理论有效方案。方法(1)直接手术24例,病人按Spetzler-Martin分级(S-M)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5例,Ⅳ级1例,Ⅲ级以上6例占25%,急诊手术10例,显向手术14例,(2)36例行单纯超选择微导管栓塞(NBCA或真丝线段),S-MⅡ级16例,Ⅲ级14例,Ⅳ级6例,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附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从1992年2月至1993年4月,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33例的经验,首发症状以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5例,以癫痫发作者12例,以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以头痛起病者3例。按Spetzler分级标准属于Ⅱ级者4例,Ⅲ级者13例,Ⅳ级者9例,Ⅴ级者7例,无Ⅰ级和Ⅵ级者。采用的栓塞剂有单纯真丝线段混悬液、IBCA、PVA或乙醇和乙烯雌酚、微弹簧圈联合栓塞剂。AVM病灶完全被栓塞者16例,占49%;栓塞75%以上者8例,占24%;栓塞50%~75%者4例占12%;栓塞<50%者5例占15%。栓塞后有1例因基底动脉痉挛而死亡,有3例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文内重点讨论了有关栓塞剂的选择、并发症的防治和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材料与方法 1.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9~60岁,平均27.2岁。采用 DSA复查(25例)及信访(15例)二种方法。随访期1月~7年,平均2.34年。栓塞材料为NBCA(氰丙烯酸正丁酯)与MCgic导管配用。 2.首诊症状员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30例.癫痫10例,其它神经功能障碍9例。 3.全部病人术前均CT或MRI及DSA检查.AVM位于大脑皮层21例.辟部(基底节)6例,胼胝体5例,脑干3例,小脑5例,其中AVM的大小以DBA片上的血管团的最长直径计算,小于3cm11例,3cm…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伽玛刀治疗61例脑血管畸形患者(AVM41例,AOVM20例),经6个月、2年随访,结果16个月以内血管巢闭塞占54%,18~24个月闭塞占80%;癫痫消失56%(平均1.1年);术后有1例再出血死亡(占AVM2.4%)。作者探讨了影响畸形消失的有关因素,认为在允许范围内,剂量大,病灶消失速度快;病灶容积小,消失速度快;儿童病灶消失快。癫痫控制率偏低,若结合PET综合定位和处理,可望提高癫痫治愈率。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或容积过大脑血管畸形,可先予其他处理,残余部分再行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报告6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指出并发症的产生主要归结于:(1)误栓正常动脉或脑供血动脉分布到正常脑组织的分支被栓塞,产生新的神经功能缺失;(2)栓塞剂经脑AVM瘘口将引流静脉栓塞造成畸形血管破裂出血;(3)一次过多栓塞了大型高流量AVM,使原有症状加重。文中针对上述并发症产生的原因,结合病历探讨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及其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AVM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及放射外科治疗的选择。方法 以综合分级标准分级,对73例脑AVM治疗分析,显微直视手术脑AVM67例;基中行脑AVM切除术60例,畸形血管电凝夹闭术7例。对重要功能区的脑AVM分别行血管内栓塞和γ-刀治疗各3例。结果 术后死亡1例,脑AVM切除后59例经造影复查,见AQVM血管团消失。栓塞的病例经DSA复查,显示畸形血管1例消失,2例缩小50%;3例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13.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992年12月至1993年8月,我们采用国产微弹簧圈与其它栓塞材料联合使用,栓塞治疗脑动静畸形56例,56例中有7例完全闭塞;栓塞范围占70%-95%者34例,栓塞范围50%-70%者12例,有3例栓塞范围30%-50%,占本组病例的5%。这种微弹簧围的优点是:(1)在荧屏上清晰可见,避免了线段栓塞的盲目性;(2)表面粗糙,易诱发血栓形成;(3)比重大,易停留在AVM畸形病灶内,不易被血流冲走  相似文献   

14.
混合性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8例大、中型混合性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本组均经股动脉或同侧颈动脉置入微导管,采用微钨螺旋圈和氰基丙烯酸酯胶(NBCA,IBCA)或聚乙烯醇颗粒等材料栓塞脑内和脑膜的畸形血管。其中7例经两次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除80%~95%;随访3个月至3年,临床头痛及癫痫均得到缓解,未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资料表明,头痛是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症状之一;微钨螺旋圈与NBCA或1BCA混合栓塞脑内畸形血管团有助于提高栓塞效果;分期栓塞和控制术中与术后的体循环血压可预防或减少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国产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优越性,微导管及DSA改进后适应症的变化及栓塞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微导管插至病变处,用国产NBCA胶对24例脑动静脉畸形实施栓塞治疗,男15例、女9例,年龄5 ̄48岁。结果 3次栓塞1例,2次栓塞2例,其余栓塞一次,100%栓塞7例,80 ̄90%栓塞10例,50%栓塞4例,30%栓塞3例。结论 国产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畸形安全,效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栓塞治疗114例创伤性头颈部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创伤性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方法。方法以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100例,假性动脉瘤(FA)10例及动静脉瘘(AVF)4例。76例采用可脱球囊,10例用钨丝微螺旋圈,9例为两者联合应用,12例用弹簧圈,另7例分别用肌块和IBCA栓塞。结果114例均治愈,除1例遗轻偏瘫外,均无并发症。病灶完全栓塞111例(974%)。采用可脱球囊、钨丝螺旋圈或二者联合栓塞的85例TCCF中,保持颈内动脉通畅77例(906%)。经一次栓塞治愈者100例(877%)。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头颈部创伤性血管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脱球囊和钨丝螺旋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与动态血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240例腋血管病(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8例,脑出血36例,脑血栓形成40例,腔隙梗塞90例。ABPM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构”型,少数正常人(2.5%)昼夜节律消失。240例CVD患者ABPM异常者228例(95.0%),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189例(78.8%),夜间基础血压>14.6/9.3kPa(1kPa=7.5mmHg)165例(68.8%),血压波动较大者122例(50.8%)(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28例(11.7%),血压正常15例(6.3%);昼夜节律逆转10例(4.2%)。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夜间血压高值等多种类型,它们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比传统的随测血压有诸多优势,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甩像的价值。方法 43例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100%吻合,引流静脉33例完全吻合(78.6%),9例部分吻合(21.4%);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100%吻合。MRA阳性率95.8%,1例假阴性(4.2%)。与DSA影像比较,供血动脉17例完全吻合(70.8%),6例部分吻合(25.0%);引流静脉14例完全吻合(58.3%),9例部分吻合(37.5%),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98.5%吻合。结论 DSA是脑AVM成像的“金标准”。3D-CTA和MRA技术的发展为AVM影像不诊断提供了高准确性,无创性的  相似文献   

19.
国产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本组报告用自行研制的胶体栓塞剂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 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 106 例。方法 均经股动脉和同侧颈动脉入路, 使用NBCA 的方法有三种: 包括完全根据畸形血管团的动静脉循环时间配制不同比例的碘苯酯和NBCA混合液; 微螺旋圈和NBCA混合栓塞; 循环时间长于2 秒时直接注入30 % 的NBCA混合液。结果 单支供血的AVM均在一次栓塞后完全消除; 多支供血的AVM 在栓塞1 ~3 次后畸形血管团消除范围从40% ~100% 不等。结论 国产NBCA在栓塞脑AVM 的弥散性能良好, 聚合速度可控制, 是治疗脑AVM 性能良好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后巨大脑血管畸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告15例巨大动静脉畸形栓塞后手术全切除。男9例,女6例,年龄20~43岁(平均29.4岁)。无手术后死亡,仅2例术后肌力弱和偏盲。经随访肌力差1例已恢复。栓塞后再手术切除巨大动静脉畸形的作用如下:(1)应用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栓塞供应动脉有助于手术时分离血管畸形;(2)术前应用IBCA栓塞大的血管畸形叮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3)栓塞后分期手术切除动静脉畸形可减少正常灌注压突破发生的危险,使原认为无法手术的动静脉畸形变为可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