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 ,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2.
肝胆管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肝胆管结石即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东亚好发,西方少见,结石成分以棕色胆色素结石(胆红素钙结石)为主,但近来胆固醇结石比例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胆管炎和胆汁淤积、肝脏生化/代谢的缺陷、遗传与环境因素等。根据其发病机制学者们提出了几种溶解结石的口服药物,相信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细菌与胆固醇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在胆固醇结石中扩增到细菌NDA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重新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也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细菌及幽门螺杆菌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肝胆管结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胆管结石即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东亚好发,西方少见,结石成分以棕色胆色素结石(胆红素钙结石)为主,但近来胆固醇结石比例上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细菌和寄生虫感染、胆管炎和胆汁淤积、肝脏生化/代谢的缺陷、遗传与环境因素等。根据其发病机制学者们提出了几种溶解结石的口服药物,相信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及其在成石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的细菌形态学变化,探索细菌在成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共计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均确诊为胆石症.其中胆囊结石2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14例.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胆固醇结石进行观察.结果: 胆固醇结石表层结构内均能够发现细菌,胆固醇结晶中少有细菌,结石核心可发现细菌.结论: 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存在,细菌存在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说明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成因和发病机制中可能充当始动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片段作为有细菌存在的分子证据。结果显示,26例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DNA存在。提示细菌可能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提示细菌在色素胆结石的发病和临床表现中起特殊的作用,本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研究胆石的形态学,测定细菌对体外色素和胆固醇结石表面的亲和性.取二组结石,一组32例新鲜结石,另一组53例干燥结石,其中取自胆囊和胆总管色素结石分别为24例和18例,胆固醇结石分别为27例和17例,混合型胆石分别为9例和11例.全组中,仅5例长期居住在东方.SEM确定有无细菌微集团固定在其表面.每一份细菌培养液作涂片,用钌红染色,测定其中糖被膜.结果: 一、结石形态学一胆固醇和色素结石的肉眼和SEM所见有明显区别: (1)色素结石的表面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细菌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用半定量PCR结合16SrRNA序列对照法,测定38例胆囊结石病人的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取17例非胆石病人的胆汁和胆囊黏膜作为对照。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相应胆汁和黏膜中IgA、IgG、IgM含量。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菌落数分别为3.23cfu(对数值)和2.43cfu,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菌落数分别为3.28cfu和3.67cfu,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胆汁和黏膜IgA、IgG、IgM含量也无显著差异。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无相关性。结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和82%,菌落数分别为3.19cfu和3.26cfu纯胆固醇结石细菌DNA阳性率为100%(3/3)。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细菌DNA阳性率无关。胆石组细菌DNA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胆囊黏膜IgA、IgG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术前1h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显著减少,但是黏膜菌落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胆固醇结石病人与非胆石症人群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不能仅凭结石中存在细菌来肯定细菌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胆囊黏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SR-BI在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粘膜上皮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R-BI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粘膜中的表达和分布,了解其与胆固醇结石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R-BI在22例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粘膜(结石组)和13例非胆囊疾病病人胆囊粘膜(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SR-BI表达于胆囊粘膜上皮细胞顶侧,结石组的SR-BI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粘膜上皮细胞中SR-BI表达减弱,可能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菌与胆石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Maki〔1〕提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学说,认为大肠杆菌可以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后者可分解胆汁中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进结石的形成,认为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类结石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95年Swidsinski等〔2〕根据细菌染色体上的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胆固醇类结石中特异性地扩增16SrRNA基因片段,证明多数胆固醇类结石内有细菌DNA残留,并提出了细菌致胆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可能机理,使细菌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我国胆石症的发…  相似文献   

11.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结石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但仍然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的定论。20世纪90年代后,纳米细菌的发现使人们对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但纳米细菌是否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以及如何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旨在介绍纳米细菌的本质及其独特的生物作用,综述纳米细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纳米细菌作为泌尿系结石的发病因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电镜观察胆固醇结石内细菌的存在。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胆石症患者,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6岁(35∽72岁),其中胆囊结石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6例。利用透射电镜对结石进行细菌学观察。结果 在胆固醇结晶中和结石核心均发现有细菌样结构,呈卵圆形及长卵圆形,菌壁样结构不清晰,内部结构基本消失,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均不可见。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样物质存在,位于结石的核心和外周,提示细菌在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中可能充当了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者进行下列实验观察:1) 胆结石形态。85块病人结石经脱水固定后剖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表面及内部。2) 粘着于结石表面的细菌。取78块胆结石(色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各39块),从病人胆汁培养分离出15种细菌。将细菌放入灭菌的胆汁(42例)或肉汤(36例)中,做成15种不同细菌的悬浊液。在每种细菌悬浊液中放入一块已灭菌的结石,进行培养。每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程度较高,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对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状况及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测定分析38例胆囊结石患者胆石、胆汁和粘膜的细菌DNA阳性率和菌落数,并测定相应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结果 :单个和多发胆石组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5.0%和73.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4.0%,结石核心的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57.1%和85.7%,结石外周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4%和85.7%,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间胆汁和粘膜IgA、IgG、IgM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菌落数与免疫球蛋白含量不相关.多发胆石组粘膜细菌DNA阳性者的胆囊粘膜IgA、IgG含量高于阴性者(P<0.05).单个和多发胆石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胆汁细菌阳性与阴性者的CSI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 :多发和单个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细菌感染率相似,细菌感染不是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炎症严重的原因.多发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粘膜细菌与IgA、IgG含量增高有关,可能间接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近年对胆固醇磷脂泡、成核时间、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棱因子以及胆囊运动过缓等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旧观念。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胆汁胆固醇过饱和;③胆汁中成核因子的活性异常导致成核缺陷;③胆囊运动过缓使胆固醇结晶能在胆囊中滞留足够长时间而聚集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16.
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关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长久以来有诸多的学说和理论,受到幽门螺杆菌(HP)的启发和影响,近年来纳米细菌(nanobacterium,NB)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纳米细菌(nanobacterium,NB)  相似文献   

17.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胆囊结石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胆汁中成分的改变是致石基础,胆囊功能紊乱是致石的重要条件,促-抗成核动力学体系改变是致石的关键。按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胆汁中脂质和蛋白质、胆囊功能、胆汁酸盐肠肝循环、肠内胆固醇吸收能力、脂质转运蛋白以及核受体等在胆固醇结石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综述着重阐述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尼曼匹克C1样1蛋白与胆固醇结石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胆囊结石占胆石病的绝大部分,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因而称为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表现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进一步在胆囊内成核形成胆固醇结晶,最终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机体胆固醇代谢包括若干过程:胆固醇的重新合成、肠道吸收食物与胆汁来源的胆固醇以及肝脏向胆汁分泌胆固醇等。  相似文献   

19.
胆道感染时细菌繁殖产生大量外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 ,将水溶性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水溶性游离胆红素 ,后者与钙质结合形成胆红素结石的细菌酶解学说已被公认[1,2 ]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组织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 β G与胆红素结石的形成也有关[3~ 5]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胆红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 β G进行测定 ,旨在探讨内源性 β G活性变化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  抽取 45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石症患者术中胆囊和 /或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胆总管胆汁 5ml,其中胆红素结石患者3 1例 …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最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