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痔PPH荷包缝合高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2年时间将符合《痔诊治暂行标准》诊断痔在Ⅲ期及以上环状混合痔且具备痔PPH手术指征的72例患者,分为三组,荷包缝合线的高度分别在肛齿状线上2、3、4cm。结果:痔PPH荷包缝合线高度在2-3cm时,痔核消失或萎缩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不易发生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痔PPH荷包缝合线高度在2—3cn时。手术效果最佳。结论:2-3cm是痔PPH手术荷包缝合线一个较好的选择高度。  相似文献   

2.
痔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消除痔体 ,从而改善症状。目前人们认识到痔的基础是病理性肥大和移位的肛垫 ,痔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 ,而非消除痔体 ;主张在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肛垫组织。现将国内各种肛垫保留和复位术式列举如下。1 理论基础传统上曾认为痔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和迂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1975年 ,Thomson[1] 首次提出肛垫学说 ,指出位于肛管内齿状线上方有一宽 1.5~ 2 .0cm的环状组织带 (通常称做痔区 )为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 ,简称肛垫 ,其功能是协助肛门的精细排便功能 ,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从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对痔的解剖学、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已确认:痔的解剖学基础是肛垫,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组织结构,肛垫下移而成痔病.肛垫下移学说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肛垫是肛管闭合的微调装置.当黏膜下层的血管因调节障碍发生淤血或肛垫的支撑组织Parks韧带和Treitz肌发生断裂时,肛垫下移形成痔脱垂.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痔的治疗原则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性改变.痔脱垂作为痔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伴发于Ⅱ-Ⅳ度痔病的各个阶段,因此如何提高脱垂性痔病的手术效果,减少患者的手术痛苦,保护肛管的完整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治疗和改善痔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脱垂性痔病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现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和减少痔术后肛缘水中的发生,根据患者个体化特点正确选择术式与操作,包括正确扩肛、保护齿状线、保留皮桥、选择性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治疗痔病60列,观察痔术后肛缘水肿情况。结果显示,肛缘无水肿,结果证明,正确选用手术方式,把好手术关,治疗个体化能较好的预防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马翠平 《河北中医》2014,(1):123-124
现代医学认为,痔不是病,是人体正常的组成部分,只有痔合并出血、脱垂等不适症状时才称为痔病,是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发生的病理性变化。痔病的病因学说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主要是肛垫微循环障碍及肛垫悬吊组织退行变性(肛垫下移)学说[1]。基于肛垫理论,近年来开展起一种借助医疗器械治疗痔病的新方法,即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术)。 PPH 术治疗痔病具有微创小、保护肛垫、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内涵众说纷纭,计有五官九窍突出物皆为痔、肛门部疾病的总称、痔瘘合用、现代痔概念等多种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痔概念逐渐发展为融合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概念的现代痔概念,古今痔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古代文献中的痔概念的本义指肛痈或肛瘘,属于肛周化脓性感染类疾病;痔病名增多的现象,属于词义范围增多研究的范畴,反映了古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一定程度上是指肛肠病的总称;而现代痔概念以静脉曲张学说或肛垫下移学说为主要内容,属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对中医文献中痔概念的本义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痔病相关中医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牛黄痔清栓对肛窦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44例肛窦炎患者分为治疗组72例,(黄连解毒汤坐浴后牛黄痔清栓纳肛)和对照组72例,(黄连解毒汤坐浴后九华栓纳肛),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1%)比较对照组有效率(72.2%)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牛黄痔清栓治疗肛窦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痔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痔的传统概念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随着人们对肛门周围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痔提出了不同的新的概念。痔的现代概念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形证各条如后章。又有酒痔,肛边生疮,亦有血出。又有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有一方面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变为瘘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简析诸痔,说的是牡痔(外痔)、牝痔(内痔)、脉痔(肛裂)、肠痔(肛痈)、血痔(痔疮出血),它们的症状各不一样。还有酒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肛内滴注云南白药粉剂混合液治疗痔病术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云南白药粉剂混合液肛内滴注治疗痔病术后出血30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30例出血病人全部治愈。结论云南白药粉剂混合液肛内滴注治疗痔病术后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杜韦静 《河南中医》2014,(10):1988-1989
痔洗方为主的熏洗疗法可用于治疗肛周术后并发症,痔、肛裂急性发作,炎性外痔,痔瘘肿痛,肛周湿疹,血栓外痔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的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痔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而非消除痔体,主张在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肛门组织。我们基于肛垫下移学说,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病。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在本院行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36例痔病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把符合本术式适应症,且自愿接受该方法的住院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片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52例痔术后肛缘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治疗组术后肛缘水肿使用地奥司明片,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51%)。(P<0.05)。结论地奥司片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病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垫缝扎固定术在治疗痔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肛垫缝扎固定术对36例痔病患者进行肛垫缝扎固定治疗。结果:治愈33例(91.67%);出血症状消失率达到96.55%,脱出症状消失率达到87.1%。结论:肛垫缝扎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痔的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有效、痛苦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牛黄痔清栓对肛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肛窦炎病人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分别以牛黄痔清栓纳肛和复方角菜酸酯栓纳肛,对比观察两组各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00%)与对照组有效率(79.1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牛黄痔清栓治疗肛窦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环状痔又称花圈痔或脱肛痔,其病理特点为:病变包括母痔和子痔及肛管全圈脱出于肛外,齿线下移甚至消失,成为病理性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其手术难度大.嵌顿痔又称"痔绞窄","内痔的急性发作"指Ⅱ、Ⅲ度内痔脱出于肛门外,由于括约肌的痉挛收缩,使痔不能回纳于肛内,发展为Ⅳ度内痔.是肛肠外科的急症之一,过去常先采用保守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现多趋向于早期手术.本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急诊手术治疗198例环状嵌顿痔,均一次治愈,疗效满意,现报道下.  相似文献   

17.
痔术后肛缘水肿的防治南京市中医院(210001)王卫关键词肛缘水肿痔手术疾病防治肛缘水肿是肛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痔手术后。由于手术,局部组织受到损伤和微循环障碍,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组织间隙水分潴留过多或血管受损,形成血栓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牛黄痔清栓治疗肛隐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肛隐窝炎患者应用高锰酸钾-温开水(1∶5 000)肛门局部坐浴后,均给予牛黄痔清栓纳肛,日1次,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占70%;有效率占26%;无效率占4%。结论:牛黄痔清栓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能明显改善肛门灼热、坠胀感,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牛黄痔清栓治疗肛隐窝炎具有效果良好,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机制和防治。方法:针对痔术后肛缘水肿原因,在围手术期采用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结论:采用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痔术后水肿发生率,及时治疗可加快水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1痔的相关概念传统定义: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静脉曲张引起的团块,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强调的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现在定义: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强调的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英国的南安普顿总医院Thomson于1975年在《英国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痔的本质( Thenature of haemorrhoids)”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内痔是因为肛管“正常组织”——“肛垫”发生病理性下滑形成的,作为痔的病因学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说这些肛垫中的Treitz肌退行性变后下移成痔这是此学说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