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9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和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逐瘀通脉胶囊能缩小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TIA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检测;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和斑块面积、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6%)(x~2=4.762,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辅治能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和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水平.结果 对照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厚于观察组,HDL-C明显低于观察组,LDL-C、TG以及TC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显著缩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调节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AS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2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IMT变薄、颈动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10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均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 结果 服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P<0.05),但以A组更明显. 结论 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均可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检测机体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LD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及外周阻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调脂疗效,以及对临床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20、4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以及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20mg及40 mg组均能显著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mg组:IMT治疗后(1.21mm±0.17mm)比治疗前(1.49mm±0.26mm)减少(P<0.05)。40mg组:IMT治疗后(1.19mm±0.24mm)比治疗前(1.45mm±0.22mm)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仍有调节血脂作用,同时也可进一步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并能明显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类型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8例,服用西药治疗;治疗组58例,在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10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动脉中层厚度与斑块类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较好的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斑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联合阿司匹林75mg.均每日一次,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服药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缩小(P〈0.05),但以A组更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均可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拟通络化浊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化浊汤,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中膜厚度、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程结束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络化浊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可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6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口服,2组均同时服用相关活血化瘀中成药,比较2组患者在2年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道和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年后,2组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预防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复发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记录各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TC、LDL-C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能够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斑块面积以及改善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和脑血管事件的疗效。方法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4例采用辛伐他汀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B组52例采用辛伐他汀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C组50例采用尼莫地平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为1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及血脂的变化,治疗3年内观察心和脑血管事件的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比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治疗前升高。优于C组(P〈0.05);A组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优于B组和C组(P〈0.05)。治疗3年内,A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心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52-65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脑血栓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辛伐他汀口服,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TG、TC、HDL-C、LDL-C、Barthel指数、NIHSS量表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面积、TG、TC及LDL-C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改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显著降低及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变更明显,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疗效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入选180例首次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500mg/d,辛伐他汀20 mg/d)和单药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共观察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脂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内中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均有改善明显,无严重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对于血脂水平和内中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的改善程度较单药治疗组更明显.结论:普罗布考联合辛伐他汀对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作用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