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今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较早时期即出现了症状,所以,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内膜的活检得以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手段.目前,对子宫内膜癌者主要采用全面的手术分期,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予辅助治疗.放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后的局部复发.化疗主要用于特殊的病理类型,肿瘤组织分化差、晚期或复发的患者.大剂量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不明,但与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有密切关系,并与地理性差别,经济阶层的差异,家族史、复发癌、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孕产次(多产、未产、不孕症)、月经病(月经失调、初潮提前、绝经提前)、放射线影响等因素有关.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 配合诊断进行治疗.结论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还可配合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邹本红 《中外医疗》2012,31(15):192-192
子宫内膜癌又名子宫体癌,绝大多数为腺癌,约占子宫体癌的90%以上,是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趋于接近甚至超过宫颈癌。从组织学上细分,内膜腺癌还可分为腺癌、棘腺癌和鳞腺癌;棘腺癌的癌组织中同时有腺癌和鳞状细胞为主的上皮细胞所组成,而后者没有恶性特征,治疗与预后都相似,所以常与腺癌放在一起讨论;鳞腺癌为腺癌与鳞癌同时存在,为数很少。  相似文献   

4.
李霞 《伤残医学杂志》2013,(11):152-15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2012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资料分析,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结果:53例患者30岁-70岁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明显好转,没有出现严重的病发。结论:手术的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度,术后的一些辅助性的治疗都是改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关键。  相似文献   

5.
李霞 《中国伤残医学》2013,(11):152-15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2012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资料分析,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结果:53例患者30岁~70岁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明显好转,没有出现严重的病发。结论:手术的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度,术后的一些辅助性的治疗都是改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关键。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the endometrium),又称为子宫体癌(carcinoma of the corpus uteri),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镜下可分为腺癌、腺角化癌、鳞腺癌、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和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治疗,应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唐玲 《医学文选》2000,19(2):243-244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 ,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约占女性总癌症的 7% ,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2 0 %~ 30 %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1 ,2 ] 。随着肿瘤细胞动力学理论的发展 ,子宫内膜癌分期渐趋统一 ,对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重视及对子宫内膜癌转移途径的认识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朝着以手术为主 ,放、化疗及激素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面发展。但在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方面尚有不同意见 ,特别是对淋巴结的处理有争论。现将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希望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处理能有帮助。1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特点、相关发病因素及其合理治疗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病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 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治疗痊愈42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 通过诊断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癌,并根据临床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期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960 2001年间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867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归纳为3组:术前腔内半量放疗+手术组(HR+S组)、手术组(S组)、单纯放疗组(R组)。结果临床Ⅰ期(570例)HR+S组、S组、R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90.7%和57.8%;临床Ⅱ期(134例)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64.3%和25.1%。Ⅰ期与Ⅱ期5年生存率HR+S组与S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明显好于单纯放疗;术前腔内半量放疗再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与手术(筋膜外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高危型均补充放疗,2种治疗方法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又称为子宫体癌(carcinoma of uterine corpu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率仅次子宫颈癌,在部分国家已经超过宫颈癌,成为最常见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淋巴处理的研究现状。结栗:建议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施行淋巴结清扫切除。结论:子宫内膜癌治疗中进行淋巴处理对子宫内膜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谢丽华  王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39-13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接收的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对两组进行手术治疗,并对治疗组再采用内分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转移复发率及无瘤生存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治疗组的死亡率及转移复发率随着内分泌治疗时间的不同,出现的结果对比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在手术基础上再采取内分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及复发转移率,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渝红 《医学综述》2006,12(10):612-614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特征分为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化疗和放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对癌变累及范围及恶性程度估计,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则采用放疗、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而5年生存率却逐年下降,主要是对其诊断及治疗不够规范。因此,总结及规范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1]。1诊断子宫内膜癌完全可以在术前明确诊断,因为子宫内膜的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重要的是如何  相似文献   

16.
刘佩鸣 《广东医学》1994,15(6):375-375
我院妇产科1977年4月~1993年8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53例,采用手术切除及术后化疗,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观察对象:术后经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53例,占我院同期收治妇科恶性肿瘤的36.1%。 2.年龄分布:最大68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8.6,发病年龄以50~60岁为多,占6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经本人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体会.结果:55例患者中,52例阴道异常出血,32例阴道排液,48例为绝经期妇女,40例病理分期为Ⅰ~Ⅱ期,38例病理分型为子宫内膜腺癌.结论:子宫内膜癌多发于绝经后妇女,患者多有阴道异常出血、排液症状,超声检查、分段刮诊以及宫腔镜检查均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手段,手术切除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癌,仅次子宫颈癌.由于原发子宫体部,故又名为子宫体癌.根据资料,国外发病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99%~9.9%.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英 《重庆医学》2001,30(3):262-264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内膜癌的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变化.多种检测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术前评估病变范围,弥补术后病理分期的不足.治疗采用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但目前尚无规范化标准,有些尚有争议,现将其诊治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