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CI对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自强 《山东医药》2008,48(20):34-35
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采用静脉溶栓组治疗(溶栓组)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并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均降低(P<0.01),PCI组降低较溶栓组明显(P<0.01),PCI组再发心肌梗死率、心衰发生或恶化率低于溶栓组(P<0.05).认为BNP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CI治疗可降低AMI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荣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390-4392
目的 对比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静脉溶栓、一般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9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170例,静脉溶栓组37例,一般治疗组83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结果 急诊PCI升高LVEF值;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急诊PCI老年AMI能安全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3.
延迟性冠脉介入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对比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ICS)与静脉溶栓术(I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6例初次AMI患者被分为2组,即延迟PCI组(A组)16例、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20例。结果:(1)住院期间A组和B组平均住院天数(d)、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住院期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和)(%)、室壁运动异常积分指数等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随访期间A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低于B组(P<0.05)、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探讨PCI影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共59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慢性完全闭塞的患者,325例对闭塞病变行PCI术成功(手术组),268例因未行PCI或手术不成功而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临床随访6~102月,部分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左室功能和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手术组与药物组各对283例(87%)和229例(85%)进行了临床随访,两组在临床资料及造影特征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2)临床终点事件手术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组(5.65%与10.48%,P<0.05),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住院者手术组显著少于药物组(11.31%与17.47%,P<0.05),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手术组显著低于药物组(26.15%与42.36%,P<0.001).(3)超声心动图基线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两组相似,但复查时手术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4)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例,两组均可见新的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但手术组有23例可见来自开放的原闭塞血管的侧支循环.结论成功PCI手术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远期预后,其机制不仅在于挽救可能存在的存活心肌,而且恢复为其他血管提供侧支循环的潜在可能,以预防或减轻其他冠状动脉病变时发生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1个月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的疗效。方法 :16 2例AMI患者早期均经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98例行延迟PCI术 (住院 10~18d执行 ) ,6 4例未行延迟PCI术。比较 2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行延迟PCI术组患者与非PCI组患者比较 ,其 30d心力衰竭发生率 (1 98vs 8 /6 4 ,P =0 . 0 33)降低明显 ,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3/ 98vs 9/ 6 4 ,P =0 . 0 38)显著降低。结论 :AMI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 1个月内 ,进行延迟PCI术较非PCI术治疗的患者能更好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在不同心肌冉灌注疗法中的差异,以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113 例 AMI 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组(n=74)和静脉溶栓组(n=39),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T-pwBNP水平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NT-proBNP水平在急诊 PCI 组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 AMI 患者早期应用急诊 PCI 术较静脉溶栓治疗显著降低血浆 NT-proBNP水平,血浆 NT-proBNP 水平对判断 AMI 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3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治疗组,延迟PCI治疗组,静脉溶栓组。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超声心动图。结果平均住院时间延迟PCI组较非PCI组短(P〈0.05),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延迟PCI组较非PCI组少(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延迟PCI组与直接PCI组无差异性(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显示延迟PCI组较静脉溶栓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但较直接PCI组差。结论延迟PCI可取得与直接PCI治疗组相仿的效果,可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改善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AMI伴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并比较两组AMI相关动脉(IRA)开通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前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治疗组为14例(3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例(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RA达TIMI 3级血流者为26例(72.22%),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8例(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患者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 3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 ( 35例 )、未通组 ( 2 3例 )和对照组 ( 85例 ) ,比较急性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急性期心脏性死亡率再通组 ( 2 .9% )、未通组 ( 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5 .9% ) ;其它心脏事件发生率、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比较 ,再通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而未通组大多数指标亦优于对照组 ( P <0 .0 5~ 0 .0 1)。远期随访 ,再通组、未通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94.3%和 82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 71.8% ) ( P <0 .0 5~ 0 .0 1) ;但心绞痛、再梗、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 AMI患者急性期预后 ,即使临床间接指征判定未通者 ,其部分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能提高 AMI患者 3年生存率 ,但对远期再梗、心绞痛、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及远期预的影响. 方法 选取152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AMI发病前24h内是否有IPC分为有IPC组(A组,n=80)和无IPC组(B组,n=72)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改变及血管开通率,分析院内(2~3周)及随访(12~3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进而比较IPC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①A组CK峰值、CK-MB峰值、CK到达峰值的时间、QRS积分、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显著低于B组,而血管开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B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近期预后比较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③远期预后比较不稳定心绞痛、MACE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溶栓治疗患者具有明显再灌注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影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方法,对比评价溶栓、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易化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构的阻抑作用。方法:选择发病10h内的首次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3例,随机分为直接PCI组71例和易化PCI组72例,另选择同期入院且一般临床资料匹配,但仅行溶栓治疗的70例患者为溶栓组。3组患者分别于AMI后1周、28周行ERNA,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及反常容积指数(PVI),随访28周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①直接PCI组在PCI前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易化PCI组(8.45%:31.43%,χ2=11.69;8.45%:30.56%,χ2=11.09;均P<0.01)。易化PCI组术后IRA血流TIMI-3级率高于直接PCI组(98.61%:88.73%,χ2=4.35,P<0.05)。②AMI后28周随访时,易化PC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峰射血率(PER)较溶栓组增高(t=2.21、2.29,均P<0.05),同时左室峰射血率时间(TPER)、PVI降低(t=2.41、2.37,均P<0.05);易化PCI组LVEF、PER较直接PCI组增高(t=2.08和2.13,均P<0.05),同时TPER、PVI降低(t=2.10、2.49,均P<0.05)。③随访28周,易化PCI组和直接PCI组MACE发生率均低于溶栓组(8.33%:54.29%,χ2=35.05;8.45%:54.29%,χ2=34.49;均P<0.01);3组间主要脏器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易化PCI治疗可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IRA,能在AMI早期阻抑AMI急性左室重构过程,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其效应优于直接PCI和单纯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后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趋势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发病后24h内入院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188例,根据患者最终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四组:A组(n=50):行急诊PCI治疗,住院期间第5~7d行第二次PCI治疗;B组(n=48):仅行急诊PCI治疗;C组(n=46):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期间第5~7d行择期PCI治疗;D组(n=44):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测量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患者入院24hNT-proBNP值,将患者分为:0~299pg/ml组、300~899pg/ml组及≥900pg/ml组,记录三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半年内及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对PCI术后NT-proBNP水平与随访1年时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四组患者入院24hNT-proBNP水平均达峰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A、B两组比较,AMI后45d、半年、1年时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B组比较,入院后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D两组比较,AMI后第11d、随访第45d、半年及1年时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水平0~299pg/ml、300~899pg/ml及≥900pg/ml三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半年及1年时MACE发生率均呈递增趋势;其中0~299pg/ml组、300~899pg/ml组患者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此两组与≥900pg/ml组比较,MACE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时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患者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再狭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及溶栓治疗后近、中期预后及1年时冠状动脉再狭窄具有临床价值;急诊PCI及择期二次PCI对降低NT-proBNP水平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60例AMI病人被分为:PCI组(30例),静脉溶栓组(30例);比较两组的ST回落情况,再通率,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ST回落明显,ST仍抬高的水平明显较低(0.17±0.09)mV比(0.03±0.02)mV;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30d内死亡率(10%比3.3%),MACE发生率(23.3%比10%)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53.3%比96.7%)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51.8±5.8)mm比(45.7±6.6)mm,左室射血分数(45.2±7.7)%比(52.1±5.5)%],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4例,住院期间未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A组(n=46),住院期间第5~7天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B组(n=48);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使用电化学发光测量不同时间NT-proBNP水平,同时测量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B两组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较C组明显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在45 d及6个月时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NT-proBNP水平在45 d及6个月时与A组相比进一步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测量值则进一步改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后NT-pro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后续的择期PCI治疗能进一步降低NT-proBNP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degenerative heart valve disease,DHVD)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AMI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分为DHVD组(n=30)和对照组(n=39),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PCI治疗情况、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1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周时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DHVD组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更加严重(病变程度评分:8.93±2.61vs7.09±1.99,P=0.047);DHVD组PCI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较对照组差(平均秩次:939.50vs1475.50,P〈O.05);术后l周DHVD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高(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的发生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26%±5.75%眠48.49%±8.26%,P=0.049);对照组和DHVD组E/A大于1.2的患者分别为64.1%(25/39),36.7%(1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对照组NT—proBNP浓度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4.89±101.31)pg·mL^-1(2025.87±108.04)Pg·mL^-1,P=O.038]。结论合并DHVD对老年冠心病AMI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3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PCI再灌注时间分为3组,A组35例,6h内IRA成功再灌注;B组40例,6~12h内IRA成功再灌注;C组38例,12~24h内IRA成功再灌注。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对比分析3组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并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再灌注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A、B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绞痛的发生在3组中无差别。C组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等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左室重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恢复期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PCI组50例,对照组48例。PCI组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给于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并分别于发病后1个月、6个月做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6个月后,PCI组左心室容积小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能阻止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左室功能,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首次前壁AMI患者64例,经左室造影(LVG)后分为LVA组(31例)和无LVA组(33例)。采血检测BNP,并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成后6个月时检测有创容积和压力各参数。结果LVA组AMI后6 h、第5天和第24周血浆BNP浓度均明显高于无LVA组(P<0.05)。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运动积分(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各参数均高于无LVA组。LVA组BNP峰值水平与PCI后即刻LVESVI、LVEDVI、WMS和LVED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LV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P<0.05),且BNP峰值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MI后BNP的过度分泌参与了AMI后左室重构和LVA的形成,并影响着其后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0.
庞霞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308-31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将120例首次AMI患者分成有梗死前心绞痛史组(A组, 6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史组(B组, 52例),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术,分析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肌酶(CK)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1)A组CK及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 05); (2)A组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率高于B组(P<0. 05),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B组(P<0. 05); (3)A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0. 05); (4)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再梗死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发生,减少直接PCI术后无再流现象发生,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