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裂孔疝患儿手术前后食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食管裂孔疝 (hiatalhernia ,HH)病理生理机制 ,了解HH患儿手术前后的食管功能改变及不同类型HH食管动力压力改变的特点。方法 对 38例经钡餐造影确诊的HH患儿(其中滑动型 17例、食管旁型 10例、混合型 11例 )进行手术前后 2 4小时食管pH监测和食管腔内动力压力测定。结果 食管裂孔疝患儿术前食管pH监测有明显的异常胃酸反流 ;食管动力压力异常表现为食道下段括约肌压力 (LESP)下降 ,下食管括约肌总长度 (LESL)变短 ,双峰波型出现及呼吸反转点消失。不同类型的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压力的改变也有所不同 ,滑疝以双峰波型为主要改变 ;食管旁疝以呼吸反转点消失为主要改变 ;而混合疝以呼吸反转点消失及双峰波型为主要改变 ;LESL变短各类型疝都明显存在。术后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 ;食管腔内动力压力测定双峰波型消失 ,呼吸反转点出现 ,LESL增加 ,但LESP下降仍存在。结论 伴临床症状的HH患儿均存在明显的病理性胃酸反流 ;食管动力压力改变由于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LESP在HH反流的发生和抗反流的功能上不起重要作用 ,而LESL不足 ,尤其是腹内食管段长度不足甚至消失是HH发生反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健康儿童及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食管动力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小儿食管运动的生理学,探讨小儿病理性胃食管反流(GER)发生的食管动力学基础。方法对60例健康儿童和62例经食管pH监测诊断为病理性GER的患儿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系统进行食管测压研究,并对健康儿童组不同年龄段之间,两组同一年龄段之间进行食管动力功能比较。结果健康儿童组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胸内段和腹内段也相应增加(P<0.0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以~1岁组为高(P<0.05);上食管括约肌长度(UESL)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P<0.01),上食管括约肌压力(UESP)以~1岁组和~3岁组为低(P<0.01)。病理性反流患儿的食管动力功能,除~7岁组食管蠕动传导速度低于同一年龄段健康儿童外(P<0.05),其余指标两组同一年龄段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LESP的抗反流功能与年龄关系不大,LESL、UESL和UESP的功能3岁以后逐渐成熟,小儿病理性GER的发生与LESP、LESL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小儿食管裂孔疝时的酸反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小儿食管裂孔疝(HH)时的酸反流情况及不同类型疝的酸反流特点。方法对35例经钡餐造影诊的HH患儿作24h食管下端PH值监测,其中滑动型18例,食管旁型8例、混合型9例,16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HH患儿各项反流指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以Boix-Ochoa综合评分为标准,35例HH患儿中33例为病理性胃酸反流,占94%;另2例为重量性反流,其中1例为食管旁型,1例为混合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膈疝术后食管功能及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预后及术后食管功能和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 对46例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进行随访,13例进行了24h食管双极pH及24h动态压力测定,了解胃食管功能。结果 13例进行了24h食管pH及压力测定的膈疝修补术后患儿中,7例有胃食管反流,其中3例术中应用补片,4例术前显示胃疝入胸腔。结论 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后可出现胃食管反流,24h测压及pH测定表现为食管蠕动功能明显减弱,这种食管下端蠕动功能减弱与膈疝修补术后出现胃食管连接解剖异常及膈肌发育不良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端食管胃酸反流与胃食管反流患儿呼吸道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GER)患儿近端食管胃酸反流与呼吸道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食管双pH动态监测法,对31例单纯性呕吐、23例伴有反复呼吸道症状的GER患儿同时监测食管近端和远端pH值的变化,以35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单纯呕吐组远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近端食管酸反流指标除最长反流时间外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呼吸道症状组远端食管、近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但单纯呕吐组与呼吸道症状组相比较,无论在近端食管还是在远端食管,各项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远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近端食管,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近端食管酸反流并不是GER患儿发生呼吸道症状的主要因素,而远端食管酸反流是小儿GER的主要反流形式。  相似文献   

6.
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1981年3月-2000年10月修补裂孔疝21例,并做3种抗反流手术(重建His角,Belsey手术及Nissen手术);术后根据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食管测压及24hpH监测,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2例再次修补滑动疝,1例并发反流性食管溃疡于术后9年切除食管下段后行食管胃吻合。术后随访8-14年,9例,4-5年2例,2-3年6例,6-10个月3例及2个月1例;术前症状均消失,体重、身高增加,X线钡餐检查:20例贲门位膈下,钡剂通过顺畅,无胃食管反流;2例食管下括约肌有高压带;pH总计分基本正常。结论: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附加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均良好,如无并发短食管及食管狭窄可经腹修补及重建His角抗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胃食管返流病患儿行24h食管pH监测的回溯性检查结果,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50例无消化道梗阻患儿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男64例,女8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45岁。按吞钡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4组:A组18例,为不明原因呕吐、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B组80例拟诊为胃食管返流病,C组47例为食管裂孔疝患儿,D组5例,表现为夜间有突然呛咳、胸痛。其中A组和D组食管吞钡检查均无异常。结果 A组患儿存在明显的胃食管返流;B组有65例存在胃食管返流,15例不符合胃食管返流病的诊断标准,检查结果与食管吞钡不一致;C组41例滑疝患儿存在胃食管返流,而6例食管旁疝无返流;D组患儿有胃食管返流病,以睡眠期返流为主,且返流的出现与其症状发生相一致。结论 通过24h食管pH检查可明确症状与返流的关系、返流程度及返流与体位、进食、疼痛的关系;24h食管pH监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对检查者无损伤,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与食管吞钡检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食管裂孔疝是由于包绕食管的膈肌发育不良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腹腔段食管、胃底甚至全胃及部分腹腔脏器疝入纵隔,使正常解剖结构中的抗反流机制丧失,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因胃食管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本病在儿童各年龄组包括新生儿期均可发生,除症状不明显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外,多数患儿需手术治疗以恢复食管、胃的解剖位置,修复裂孔并建立抗反流结构,防止因胃疝入纵隔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自1993年Lobe等[1]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应用到儿童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病例后,其微创的优点被迅速认同并得到推广。近年来已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途径。吴晔明等[2]在2003年报道了包括食管裂孔疝的腹腔镜下儿童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裂孔疝39例临床资料。其中滑动疝25例,食管旁疝7例,混合型7例。行Thal术2例,Bdesey术式5例,Boerema2例,Nissen29例,1例未手术。结果前两种术式分别有2例、1例轻度返流,其他术式均无返流,无术后吞咽困难、胀气综合征,术后无死亡。结论对有明显食管裂孔疝症状的患儿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抗返流手术以Nissen术式效果最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24 h食管pH监测在婴儿难治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4h食管pH监测在婴儿难治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57例难治性肺炎患儿进行24h食管pH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食管pH〈4.0的次数、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卧位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和Biox-Ochoa评分。结果57例中存在胃食管反流(GER)28例(占49.1%);有呕吐与无呕吐症状患儿各项反流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胃食管反流患儿经促动力剂治疗者,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持续时间均较未用促动力剂治疗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肺炎患儿经正规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考虑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进行24h食管pH监测,以确定病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