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进行研究,实验组42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照组32例使用PFNA髓内钉固定,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5.24%,对照组优良率为84.38%,优良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使并发症比较少,尽早恢复髋关节活动的功能,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假体,结合钢丝捆绑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例.结果 本组48例术后下床时间3~10天,平均6天.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随访4个月~3年,无假体松动、下沉,无钢丝松动及断裂.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结论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患者的常见骨折,常为不稳定性骨折,临床上对于高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和常用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是否选用人工关节置换还存在争议[1].我院对于4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9月间共48例高龄Evans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其中PFNA2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月、12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有45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3月,3例失访。2例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建议在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年龄超过7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DHS治疗,观察组给予FHR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下床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可较早负重活动,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58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采用Harri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术后8d死于肺栓塞。53例获得随访,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按Harris评分法评定:优22例,良21例,中6例,差4例,优良率8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初期稳定性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高,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概率也逐年走高,股骨近端骨折包括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同时股骨近端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治疗难度大。如何有效的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股骨近端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做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A2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探讨A2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1999年1月~2010年4月对23例A2型高龄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8例,女15例,年龄75~99岁,平均年龄78.5岁。按AO分型:A2.1型8例,A2.2型12例,A2.3型3例。致伤原因:跌伤19例,车祸伤4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卧床时间及治疗效果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23例高龄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人术后3个月死于癫痫。22例随访8~18月,平均12月,术后8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A2型骨折能达到即刻稳定的目的,可满足肢体早期负重活动,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对于高龄患者的治疗是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高龄体弱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效果。方法对71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类。A组行DHS内固定患者,B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随访的一般情况。结果Harris功能评分,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94、89.4分;B组手术前后分别为91、90.6分。A组有3人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B组1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假体无出现松动、下沉现象。结论对高龄体弱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1月~2012 年1月住院治疗并采用长柄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的34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4名患者术后存活率为100%,手术时间均<1 h,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0~300 ml之间,术后48 h引流量约50 ml.术后随访期间3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名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未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等其它并发症.按照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76.5%.结论: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康复时间,极大提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老龄化,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日益增多。我科自2006年7月以来,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48~96个月,平均55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2%,无脱位、假体松动,无感染,无异位骨化,无DVT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患者可早期负重行走,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对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和随访。结果术后有泌尿系统感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出现。随访12个月~2年,无假体脱位及松动,褥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利于患者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月、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占髋部骨折的近一半,多见于老年患者。IFF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回顾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文献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优势、手术难度及并发症。总结髓内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HS内固定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使用DHS内固定治疗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DHS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将成为社会与公众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约占髋部骨折的50%。由于这些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慢性内科系统疾病,保守治疗需长期卧位,并发症多,护理难,死亡率高,现已很少应用。我院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2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共47例(均为单侧骨折),男28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80.83±4.83)岁。AFHR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1.26±4.87)岁,A2.2型17例,A2.3型10例;PFNA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79.56±4.75)岁,A2.2型13例,A2.3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并通过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白蛋白差值和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 顾分析2002年~2004年以来对48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在“C”型臂X光透视机定位下,骨折闭合复 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术后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结果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无骨 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发生。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的方法,手术创伤小,疗 效确切。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合并有心、脑、肺、肾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双螺纹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方法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5 2例 .均有不同类型的并存症 .均行双螺纹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5 2例病人除 1例住院期间死于呼吸衰竭 ,3例 1年内死于其它疾病外 ,均随访 2年以上 ,平均 2 5年 .2例术后 3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塌陷 ,需另行手术治疗。稳定型骨折优良率 10 0 % ,不稳定型骨折优良率 80 % .结论 应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创伤少 ,并发症少 ,死亡率低 ,优良率高 ,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较安全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