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l.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l.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l.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l.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态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1.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应用图象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于造模 4 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 终止造模2周后,即6周时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 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图象分析与光镜下细胞计数结果相一致,均显示Thy1.1染色细胞数量于6周最高,8周开始下降。超微电镜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核/浆比例高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 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显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卵圆细胞(Hepaticovalcell,HOC)是在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过渡细胞小肝细胞和成熟肝细胞,也可向胆管细胞分化[1,2]。HOC参与了肝组织的再生,与肝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HOC与慢性肝病和肝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脏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s,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致大鼠肝硬化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应用DMN造成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hy1.1在模型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于造模4周肝纤维化最重,形成假小叶,伴大面积出血坏死,6周开始缓解,8周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2周开始散在分布,4周增多于纤维间隔周围,6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开始减少。超微电镜曼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卵圆型为主,高的核/浆比例等特点。结论在DMN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Thy1.1染色的肝脏卵圆细胞呈现曼著的阳性表达并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在肝硬化消减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英  刘平  王磊  陆雄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1):823-827
目的 肝脏卵圆细胞(HOC)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消减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应用DMN腹腔注射(4周12次)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d、2、4周及终止造模后2、4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下观察HOC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y1.1的表达变化,应用图像分析法对所标记的HOC进行半定量测定以及光镜下计数细胞数量。结果 DMN造模4周大鼠已形成典型的肝硬化;终止造模后2周时肝组织病变较造模4周时有所减轻,终止造模后4周时炎症明显减轻并以不完全纤维间隔为主。Thy1.1阳性染色细胞正常大鼠肝组织未见到,造模后3d时可见微量表达,2周时呈散在分布,4周时明显增多,见于纤维间隔周围,终止造模后2周、即第6周时阳性染色显著强于造模4周,大量出现于汇管区,8周时较6周有所减少,表达量基本与4周时相等。阳性染色图像分析、光镜下阳染细胞计数及western blot三者的结果呈一致性。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也具一致性。电镜下显示HOC具有形态小,核以卯圆型为主,高的核/浆比例等特点。结论 Thy1.1阳性的HOC可能与肝硬化的消减或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三个主要成员MDR1、MRP1和Bcrp1基因在大鼠肝脏卵圆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2-乙酰氨基芴/三分之二肝切除模型,两步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脏卯圆细胞和肝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MRP1、Bcrp1转运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在卵圆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肝脏组织中MDR1表达位于门静脉区附近,呈放射状分布,Bcrp1表达定位在细胞膜上。大鼠肝脏卵圆细胞MDR1、MRP1和Bcr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是肝细胞的9倍、1.5倍和13.8倍。结论卵圆细胞表达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后者参与卵圆细胞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肝脏卵圆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转化为胰岛β细胞,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对于肝脏卵圆细胞的分选主要有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流式细胞技术结合免疫荧光标记单克隆技术(FAC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MACS)等.分选得到的肝脏卵圆细胞通过一系列转录因子的介导作用可转化为胰岛β细胞,主要的转录因子包括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dx1)、神经元素3(Ngn3)、神经元分化因子(NeuroD)等,本文从肝脏卵圆细胞的分选和分化等方面对肝脏卵圆细胞向胰岛β细胞分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星状细胞(HSC)在体外培养的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1)将卵圆细胞分别与原代培养的HSC混合共培养(混合共培养组),采用Millicell小室不接触共培养(不接触共培养组),卵圆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在共培养后第7、14、21天观测,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核因子4 α(HNF-4 α)、白蛋白和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量;(2)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卵圆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3)过碘酸希夫染色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内糖原颗粒的含量;(4)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卵圆细胞分泌白蛋白的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卵圆细胞第7、14、21天表达HNF-4 α和白蛋白的mRNA的量(相对与共培养之前的表达量的倍数):混合共培养组HNF-4 α分别为(1.9±0.2)倍、(10.7±1.2)倍、(12.0±1.3)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5.7±1.6)倍、(110.7±13.7)倍、(173.6±22.3)倍;不接触共培养组HNF-4 α分别为(1.4±0.1)倍、(3.2±0.6)倍、(8.9±1.4)倍;白蛋白mRNA的量分别为(2.9±1.4)倍、(22.3±8.5)倍、(96.3±16.3)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2.98,10.08;13.38,7.96; 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AFP、CK-19的表达量:混合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1±0.2)倍、(0.2±0.0)倍、(0.0±0.0)倍;CK-19分别为(0.2±0.1)倍、(0.0±0.0)倍、(0.0±0.0)倍;不接触共培养组AFP分别为(1.0±0.2)倍、(0.2±0.1)倍、(0.1±0.0)倍;CK-19分别为(0.6±0.1)倍、(0.1±0.0)倍,(0.0±0.0)倍.共培养组(混合共培养与不接触共培养组)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LSD-t值分别为37.99,34.50;13.59,22.46;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卵圆细胞共培养后白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混合共培养组:14 d为(15.30±0.09)ng/ml、21 d(20.98±0.12)ng/ml,不接触共培养组14 d为(11.41±0.13)ng/ml,21 d为(15.12±0.17)ng/ml,混合共培养组高于不接触共培养组,LSD-t=251.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卵圆细胞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丰富,且细胞间形成毛细胆管结构.(4)过碘酸希夫染色显示共培养后卵圆细胞内出现大量红色糖原颗粒.结论 HSC可以诱导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HSC除了通过细胞因子等可溶性因子途径发挥作用外,与卵圆细胞的直接接触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卵圆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探讨差异基因的意义.方法 经直接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启动的大鼠肝卵圆细胞样WB-F344暴露于过氧化氢,每周1次,重复21次诱发其恶性转化.通过形态学、遗传学和软琼脂克隆形成等实验验证细胞的转化.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转化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大鼠癌通路发现者功能芯片比较恶性转化过程中正常对照(WB),WB-5(过氧化氢刺激5次),WB-21(过氧化氢刺激21次)3组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结果 转化的细胞获得了异倍体核型,具有非停泊依赖生长特性.电镜下转化细胞的细胞器增多,出现缝隙连接和微绒毛等结构.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共有21个基因差异表达,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黏附运动等,其中连续上调的有pten,连续下调的有cdknla,而先上调再下调的基因有myc、fos、casp-8等. 结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异常在卵圆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cdknla、pten、myc、fos等基因可能是起关键作用的分子.  相似文献   

10.
11.
丁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分化刺激剂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喂养含0.1%乙硫氨酸的胆碱缺乏性饮食4~6周的人鼠肝脏中分离出盱卵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用0.75mmol/L酸钠处理大鼠肝卵圆细咆后.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表型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细胞既表达成熟肝细咆的标志物白蛋白,也表达胆管细胞的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RT-PCR结果显示这些细胞还表达干细胞的标志物c-kit,但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物CD34,表明这些细胞是大鼠肝前体细胞——肝卵圆细胞。0.75mmol/L丁酸钠能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出现明显的表型改变,细胞变大,变圆,核浆比减小,且双核细胞数增多,约占总细胞数的50%左右,同时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0.75mmol/L丁酸钠能够提高大鼠肝卵圆细胞白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分化刺激剂丁酸钠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向成熟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肝脏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对大鼠体内肝卵圆细胞(HOC)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6)、模型组、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组.模型组大鼠按每天20 mg/kg剂量灌喂2-AFF,连续4 d,第5天不灌喂行2/3肝切除,术后次日按每天20 mg/kg剂量继续灌喂5 d (2-AFF/PH);PB组予以0.8 g/L PB饮水7 d,第8天按模型组处理,0.8 g/L PB饮水持续至实验结束.模型组、PB组在术后4 h,4,8,12和16 d随机取6只大鼠检测.采用组织病理技术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和细胞形态学方法计数HOC;切开标记/染料示踪技术(incision loading/dye transfer,IL/DT)技术确定GJIC: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检测CX32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分析CX43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及模型组和PB组4 h未见HOC增殖.模型组4 d汇管区有HOC增殖反应,8 d HOC增殖达峰值,12 d HOC从汇管区向肝实质内浸润,16 d HOC增殖较12 d减少.与模型组比较PB组4-16 d各时点HOC明显增加(P<0.01);IL/DT显示各时点模型组大鼠肝脏GJIC均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PB组各时点GJIC进一步降低(P>0.01):模型组、PB组各时点CX3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PB组CX32表达在4 h,12,16 d时点减少(P<0.05),在4,8 d时点表达增多(P<0.05):模型组4 h-16 d时点CX32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82±0.13,0.33±0.11,0.51±0.13,0.68±0.14,1.12±0.18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4 h时点无显著差异(P>0.05),4-16 d时点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4 h-16 d各时点CX43蛋白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1.14±0.17,3.87±0.35,5.28±0.48,2.96±0.33,2.12±0.19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CX43蛋白4 h上调(P>0.05),4-16 d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4 h-16 d各时点CX43 mRNA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09±0.16,2.82±0.23,5.46±0.58,3.34±0.64.0.91±0.11倍.与模型组比较PB组各时点CX43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改变大鼠2-AAF/PH模型肝脏CX32、CX43的时空表达模式,降低肝脏肝细胞及HOC与其偶联细胞的GJIC,可解除HOC生长抑制,促进HO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并观察2-乙酰氨基芴(2-acetaminofluorene,AAF)剂量与模型动物肝卵圆细胞增殖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体重150g左右的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胃管灌喂AAF,每日1次,连续4d,第5日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手术当日不灌喂AAF),第6日继续灌喂,连续1周。AAF剂量分别按2.5、5、10、20mg/kg给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喂。各组手术后复隔2-3d分别取3只大鼠肝组织作常规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未见到肝卵圆细胞,2.5mg/kg剂量组及5mg/kg剂量组仅见少量肝卵圆细胞增生,而10、15、20mg/kg三个剂量组肝组织内均见明显的肝卵圆细胞增殖反应;肝卵圆细胞胞浆细胞角蛋白19(CK19)、OV6及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胞核增殖细胞抗源染色呈阳性。结论 AAF剂量为10-20mg/kg时可获得满意的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卵圆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脾内移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肝卵圆细胞在同种异体大鼠脾内移植的演变结果,为肝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肝功能衰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改进的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鉴定后移植入2/3肝切除的同种异体大鼠脾脏内。结果 每只模型大鼠肝脏中可分离获得约1.69×10~5/ml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的肝卵圆细胞呈现上皮细胞的生长特点,对OV6、细胞角蛋白19及甲胎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白细胞共同抗原染色呈阴性反应。肝卵圆细胞植入异体大鼠脾脏内可形成岛屿状肝组织结构,形成“肝化脾”。结论 大鼠肝卵圆细胞具有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7.
共同培养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大鼠骨髓皋质干细胞(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及肝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埘其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改良的两步法获取大鼠肝细胞。将鉴定的MsCS和肝细胞以半透膜相隔共同培养,以单独培养的MSCs作对照。在第1、3、7.14.21、28天,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检测甲胎蛋白(AFP)、白蛋白、细胞角蛋白l8(CK-l8)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在MSCs与肝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MSCs出现明显的细胞形态、体积和数量变化,可见双核或多核细胞,细胞轮廓较清晰。RT-PCR检测:共同培养的MSCs第7天即出现AFP基因表达,第14天表达增强,第21天表达减弱;第14天开始出现白蛋白、CK-18基因表达,并持续表达。单独培养的MSCs均无表达。共同培养的MSCs,于第7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AFP即呈阳性;第14天白蛋白和CK-18也呈阳性;单独培养的MSCs未见AFP、白蛋白及CK-18表达。结论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肝细胞共同培养,可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pelin receptor (APJ) is related to angiotensin-like-receptor 1 (AGTRL1).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lucidate the in vivo localization and changes of APJ in cirrhotic liver, and the in vitro changes of APJ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and capillarized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SECs) activated by growth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AIM: To investigate H2O2-induced promotion proliferation an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in WB-F344 cells and anti-tumor effects of ursolic acid(UA) and oleanolic acid(OA). METHODS: WB-F344 cells were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7 x 10-7mol/L H2 O2 for 21 d. Observations of cell morphology, colony formation rates,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cell cycle changes and aneuploidy formation indicated that H2 O2 was able to induc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WB-F344 cells. We treated malignantly transformed WB-F344 cells with 4 μmol/L OA or 8 μmol/L UA for 72 h and analyzed the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MTT assay showed that 7 x 10-7mol/L H2 O2 decreased G1 phase subpopulation from 73.8% to 49.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creased S phase subpopulation from 14.5% to 31.8%(P < 0.05 vs control group). Cell morphology showed that nucleus to cytoplasm ratio increased, many mitotic cells, prokaryotes and even tumor giant cells were shown in H2 O2-induced WB-F344 cells. 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WB-F344 cell aneuploidy increased to 12% following H2 O2 treatment.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ed WB-F344 cell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OA(4 μmol/L) and UA(8 μmol/L) showed that OA increased G1 subpopulation to 68.6%, compared to 49.7% in unexposed cells. UA increased G1 subpopulation to 67.4% compared to 49.7% in unexposed cells(P < 0.05 vs H2 O2 model group). CONCLUSION: H2O2 causes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WB-F344 cells. OA and UA exert anti-tumor effects by inhibiting the proliferation in malignantly transformed WB-F344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