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肺动脉栓塞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管理的方法。方法 总结 7例慢性肺动脉栓塞剥脱术 (PT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1例围术期死亡 ,6例存活。术后 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术后 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 (P <0 .0 5 )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高压、纠正心功能不全 ,术后防治肺水肿及再栓塞的形成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曾超  黎伟  罗程  雷宾峰  冯旭  郑宝石 《医学文选》2013,(6):672-674,686
目的 探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诊治经验及手术指证.方法 5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血栓取出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无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灌注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病人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复查心脏彩超均示肺动脉血流通畅,血管管壁光滑,术后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肺动脉切开血栓取出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尤其是内科溶栓术无效的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 8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中期结果。结果  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 1例围手术期死亡 ,7例存活。术后 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 ,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 ) ,术后 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 (P <0 .0 5 ) ,术后随访 1~ 2 4个月 ,心功能提高到NYHAⅠ级 4例 ,Ⅱ级 3例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高压、纠正心功能不全 ,术后防治肺水肿及再栓塞的形成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连续62例无死亡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8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62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病理分型分为中央型组(46例)、外周型组(16例).全组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 围术期全组无死亡,围术期残余肺动脉高压15例,肺再灌注损伤23例,后者均经延长辅助呼吸支持治疗及体外膜肺治疗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外周型CTEPH是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子,中央型CTEPH是术后肺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子(P<0.05).62例围术期生存患者术后72 h Swan-Ganz导管及血气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肺动脉收缩压从(91 ±38) mm Hg 降至(53±21) mm Hg, 而肺循环阻力从(916±548) dyn·s·cm-5降至(368±302) dyn·s·cm-5(t=6.896,P=0.0001), 动脉血氧分压从 (51±7) mm Hg 升至(90±7) mm Hg, 动脉血氧饱和度从87.0%±3.9% 升至96.1%±3.3%,P<0.01.随访期间无死亡.46例术后复查核素血流灌注通气扫描结果 显示,原灌注缺损部位恢复显像,或(及)肺动脉CT造影提示原不显影区充盈造影剂.2例患者于术后2年、3年再发双下肢静脉血栓,但因有下腔静脉滤网而未发肺动脉栓塞,全组术后3年免除再次栓塞率为96.7%±2.8%.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2.47%患者年,再发下肢静脉栓塞线性发生率为1.64%患者年.术后长期生存62例患者中,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Ⅳ组2例.结论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术后有较好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率,口服华法令抗凝相关的再发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率、出血并发症线性发生率均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7例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外科治疗体会。方法:1999年3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7例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Ⅳ4例,Ⅲ2例,Ⅱ1例;6例在体外循环下,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术后6例存活,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2周测不吸氧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随访显示NYHA Ⅰ级4例,Ⅱ级2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Gan HL  Zhang JQ  Chen H  Mu JS  Zhou QW  Wang SX  Zheng SH  Zhang XF  Li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82-1485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深低温停循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40例的诊治资料,其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25例,外周型肺动脉栓塞15例。深低温停循环组17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不停循环组23例在不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围术期深低温停循环组无死亡,不停循环组6例死亡。术后9例出现残余肺动脉高压,18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手术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91±38)mmHg(1mmHg=0.133kPa)和(58±31)mmHg、肺循环阻力分别为(978±676)dynes·sec^-1·cm^-3和(357±279)dynes·see^-1·cm^-5、血氧分压分别为(54±8)咖Hg升到(90±7)m/nHg、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0%±4.3%和96.5%±1.8%,P均〈0.05。34例平均随访(42±36)个月(2~109个月),晚期死亡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9例、Ⅲ级1例。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有利于进行彻底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而防治残余肺动脉高压、肺组织再灌注损伤是提高围术期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志成  吴艳 《中国医刊》2004,39(4):11-12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手术指征是患者具有明显呼吸困难的症状并且静息或运动时血流动力学状态或通气功能受损;术前必须进行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检查,目的是测定肺血管阻力(PVR)和明确肺动脉栓塞(PE)的部位和范围:一般要求PVR在300~2000 dynes/(s·cm-5)之间,平均800~1000 dyne/(s·cm-5);[1]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栓塞50%以上,且累及主肺动脉、肺叶和近段肺段动脉时具有手术指征[2].  相似文献   

8.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志成  吴艳 《中国医刊》2004,39(3):21-23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公认的一种肺动脉栓塞并发症.美国大约每年有500~2500名患者罹患该病--人数占急性肺动脉栓塞存活患者的0.1%~0.5%.和其他类型的肺动脉高压(PAH)一样,若未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干预,CTEPH可以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但绝大多数CTEPH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的干预而治愈.因此,CTEPH和其他类型的PAH进行明确的鉴别诊断非常关键.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是一种专门治疗CTEPH的肯定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肺动脉栓塞比较少见,引起肺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有血栓、肿瘤和异物等。文献报道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主要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共外科治疗肺动脉栓塞13例,其中CTEPH9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1例,肺动脉肿瘤性栓子栓塞2例,异物栓塞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8例该手术的麻醉管理特点,结合预后分析不同麻醉措施的合理性。结果8例患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肺动脉栓塞性肺动脉高压,7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6例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以改善术野。7例选择双腔气管插管,5例选择PGE,行治疗以降低肺动脉压。8例患中3例术中出现肺再灌注损伤,1例术后死于肺动脉再栓塞,其余7例均好转出院。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麻醉要点在于正确处理肺动脉高压和积极预防治疗术后肺出血及再灌注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肺转移切除术(pulmonary metastasectomy,PME)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既往接受肝癌切除术又因异时性肺转移行PME的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PME后HCC患者的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0.5%和33.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9.0%和18.6%。无瘤间隔时间<12个月(P=0.009)和双侧肺转移(P=0.023)是PME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无瘤间隔时间<12个月(P=0.042)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P=0.012)是PME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无瘤间隔时间短和双侧肺转移的PME后HCC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获益,对于无瘤间隔时间短或HBsAg阳性的手术患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LTRAs)对哮喘-慢阻肺重叠(asthma-COPD overlap, ACO)患者的临床症状、气道炎症及肺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ACO患者8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 44例,及治疗对照组(B组)39例,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试验组给予孟鲁斯特(10 mg, qn, po)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 μg/4.5 μg, bid)治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 μg/4.5 μg, bid)。治疗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N%)、CAT评分、ACT评分、肺功能参数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FEV1/FVC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ACO患者的FeNO、痰E%及N%明显高于健康组,FEV1%pred、FEV1/FVC明显低于健康组。治疗前,试验组与治疗对照组的FeNO、ACT评分、CAT评分及肺功能FEV1%pred、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基线水平一致。经6个月治疗后,两组各项炎症指标、症状评分、肺功能参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试验组的临床症状与气道炎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TRAs短期治疗6个月可明显减轻ACO的气道炎症,改善呼吸道症状,但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和公式计算的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对上腹部大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预测效能。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择期行上腹部大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6MWD,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根据6MWD、年龄、性别、体重和静息心率计算CRF。根据是否发生有临床意义的PPCs,将患者分为PPCs组和非PPCs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6MWD和CRF预测PPCs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最佳临界值,采用Z检验比较6MWD和CRF预测PPC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61例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有临床意义的PPCs,发生率为21.7%。PPCs组的6MWD为(346.7±109.0)m,显著小于非PPCs组的(439.9±68.3)m(P<0.001)。PPCs组的CRF为(8.0±1.3)MET,显著低于非PPCs组的(10.1±1.2)MET(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MWD、年龄、静息心率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6MWD预测PPCs的最佳临界值为389 m,敏感度为68.6%,特异度为81.0%。公式计算的CRF预测PPCs的最佳临界值为9.27 MET,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6.2%。公式计算的CRF预测PPCs的AUC显著大于6MWD的AUC(Z=2.624,P=0.009)。结论 公式计算的CRF预测上腹部大手术患者PPCs的效能显著优于单纯6MWD,公式计算的CRF可作为筛查上腹部大手术PPCs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秋瑾  张昭  张辉  王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1,20(1):92-93,97
目的:总结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加深对(RA)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31例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血气分析、胸部X线、肺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及相关因素,加深对RA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161例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血气分析、胸部X线、肺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分析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特点.结果 本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并发肺间质纤维化25例,占全部类风湿关节炎的15%;25例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者中,RF强阳性18例,ESR增高23例,CRP增高19例,血小板增高14例,低氧血症18例,23例患者呼吸系统疾患出现在关节炎之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有关联,但病情较原发性肺纤维化轻,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情一般能够得到控制,只有3例死亡,占12%,死亡原因为Ⅰ型呼吸衰竭.结论 RA患者应尽早做肺HRCT及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病变,尤其是RF强阳性的RA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疗效和诱导痰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ECOPD患者分为连花清瘟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AECOPD基础治疗,对连花清瘟治疗组患者加用连花清瘟胶囊,评估CAT量表、肺功能和诱导痰细胞因子IL-8、TNF-α、IL-17、IL-23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AT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0.01)。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后FEV1%预计值从49.48%±15.66%上升至59.90%±15.82%(P<0.05),诱导痰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P<0.05),特别是TNF-α、IL-23分别从(54.49±24.93) pg/mL和(27.30±12.11) pg/mL下降至(36.21±21.18) pg/mL和(18.56±8.81) pg/mL(P<0.01),而常规治疗组则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结论  连花清瘟胶囊可以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ECOPD患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麻黄、五味子影响肺纤维化大鼠血管新生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麻黄、五味子对肺纤维化大鼠血管新生影响差异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Wistar雄性大鼠90只,随机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组、麻黄组、五味子组以及麻黄五味子组.采用博莱霉素A5(7 mg/kg)气管滴入方法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灌胃生理盐水(6 mL/kg)28 d;中药水煎液浓缩至每毫升含原药材1 g,麻黄组、五味子组分别灌胃麻黄(5g/kg)、五味子(2.5g/kg)水煎液28 d,麻黄五味子组灌胃麻黄水煎液(5g/kg)7 d后灌胃五味子水煎液(2.5g/kg)至28 d,氢化可地松组肌注氢化可地松20 mg/kg 28 d.于7、28 d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 7 d时,模型组血浆ET-1含量升高,较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6-Ke-to-PGF1a含量较假手术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麻黄五味子组与氢化可的松组血浆ET-1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6-Keto-PGF1a含量较7 d时均有所升高.模型组肺微血管密度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P<0.05),麻黄组对肺小动脉血管新生的抑制高于五味子组、麻黄五味子组.结论 麻黄对改善肺纤维化大鼠肺系数有积极作用,麻黄、五味子联合应用对肺纤维化的肺部小动脉损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PMVCs)损伤模型中,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肺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HPMVCs 3~5代作为实验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LPS组(L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P+L组)。药物终浓度:LPS 5 μg/mL,异丙酚50 μmol/L。按上述分组,加入LPS前1 h加入异丙酚。于37℃、5%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分别培养12、24、48、72 h后采用CCK-8 (Cell Counting Kit-8)法测细胞活力。细胞孵育12 h后,采用改良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培养液和细胞中的ACE活性,real-time PCR检测ACE、TNF-α、IL-1β和MCP-1 mRNA表达水平,同时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和MCP-1的蛋白含量。结果 (1)各组细胞在72 h内的细胞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2)与C组相比,P组各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C组相比,L组TNF-α、IL-1β和MCP-1的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分泌型ACE活性增加,细胞ACE活性降低,ACE mRNA表达下调(P<0.05);(4)与L组相比,P+L组分泌的TNF-α、IL-1β和MCP-1及其mRNA表达显著降低,细胞ACE活性增加,ACE mRNA表达上调(P<0.05),分泌型ACE活性不变(P>0.05)。结论 异丙酚在转录水平调节HPMVCs中ACE的表达,可能是异丙酚保护HPMVC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RMS)合并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PBMV治疗的患者,并根据PBMV术前所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PAMP)将患者分为两组:PH组(PAMP ≥ 25 mmHg)和非PH组(PAMP<25 mmHg),采用右心导管经胸/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术后两组患者的二尖瓣瓣口面积(mitral valve area,MVA)、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PAMP、左房平均压(left atrial mean pressure,LAMP)、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其中PAMP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PH组患者PAMP、LAMP、PASP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非PH组患者(P<0.05),但PH组患者术后MVA仍小于非PH组,LAD、PAMP、LAMP、PASP仍高于非PH组(P均<0.05)。结论 无论术前肺动脉压是否正常,PBMV可有效降低RMS患者的肺动脉压,短期疗效较好;应在肺动脉压升高之前行PBMV,从而预防肺血管不可逆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重度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度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和BiPAP组。BiPA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BiPAP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指标、住院时间、有效率、无效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BiPAP组治疗(2~12)h后有13例患者神志转清,(12~24)h后有5例患者神志转清;常规组(2~12)h后有4例患者神志转清,(12~24)h后有10例患者神志转清。常规组和BiPAP组pH值和PaO2均升高,PaCO2均下降(P<0.01),BiPAP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BiPAP可以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重度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