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保留生育功能成为这些年轻患者的迫切需求,目前保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孕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孕激素耐药,子宫内膜癌对孕激素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临床资料显示三苯氧胺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腺体及间质细胞内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三苯氧胺与大剂量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检索相关文献,就三苯氧胺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p53蛋白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病理分期:早期组41例,进展组19例;肌层浸润程度:未出现浸润定为A组(28例),浸润1/2定为B组(20例),浸润1/2定为C组(12例)。另选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对比分析p53蛋白、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群(P0.05),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人群(均P0.05);研究组中,早期组p53蛋白表达水平与进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进展组(均P0.05);研究组中,C组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A组(P0.05),C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均P0.05),B组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水平低于A组(P0.05),C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均低于B组(均P0.05);研究组中,已发生淋巴转移患者子宫内膜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P0.05),已发生淋巴转移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水平低于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P0.05),已发生淋巴转移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水平与未发生淋巴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蛋白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癌生物学方面灵敏度较高,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通常与持续的无孕激素对抗的内源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有关。对于晚期和复发患者及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需辅助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激素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ERRα)特异性拮抗剂XCT790作为一种新兴的特异性ERRα拮抗剂,特异性拮抗效果有待研究。该综述旨在论述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XCT790在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巧莲  梁元姣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80-4782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激素治疗等,现就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孕激素治疗孕激素治疗最早在1951年由Kelly首次提出,子宫内膜癌对孕激素类药物敏感〔1〕。孕激素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病理信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及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与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其他类型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53、Ki-67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Ki-67的阳性表达及ER、PR的缺失表达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ER、PR的表达对临床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子宫内膜癌活检组织进行分子标记物的分子特征检测,有助于术前评估分期并指导确定手术范围、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并指导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内膜癌治疗方法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雌激素过度刺激是内膜癌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外,人们在寻找一种能拮抗雌激素作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内膜癌,孕激素疗法应运而生。该文系统地阐述了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背景、临床应用、作用机理、病理变化、动物实验、用药方法及这些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IGF系统与子宫内膜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和因良性疾病切除子宫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选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1,IGF-1R)的水平。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1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且与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IGF-1R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受体阻断剂的应用可能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增高及年轻化趋势,对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保护,已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妇科肿瘤时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宫内放置孕酮或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保守治疗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可避免口服孕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因而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笔者拟就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分子变化特征及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PRB蛋白的表达。(2)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经5-杂氮脱氧胞苷(5′-aza-2′-deoxyóytidine ADC)处理前后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系中PRA、PRB的甲基化状态。(3)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DC处理Hec-1-B细胞系前后PRA、PRB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PRA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蛋白在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A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B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肌层浸润无关;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系中,加入ADC前PRA出现非甲基化条带,PRB出现甲基化条带,加入ADC后,PRA非甲基化条带不变,PRB甲基化条带消失。(3)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系中加入不同浓度ADC后,PRA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RB蛋白表达不同程度增加。[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以及Hec-1-B细胞系中,存在PR基因异常甲基化,与PR表达下调关系密切,编码PR基因启动子的选择性B亚型甲基化,导致了PRB的失活,继而PRB蛋白表达下降或消失,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形成。ADC可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PRB恢复表达,可能提高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内分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孕激素与他莫西芬合用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莫西芬由于其本身的优势仍是激素依赖型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用药,也是雌激素受体阳性、原发性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乳腺癌患者在长时间服用他莫西芬后,可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孕激素不仅可以治疗乳腺癌,而且在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替代疗法中,孕激素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该文意在探讨长期口服他莫西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加服小剂量孕激素降低子宫内膜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以期增强对非子宫内膜样癌的认识及重视。方法:对4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构成比、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已绝经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Ⅲ/Ⅳ期、中、低分化、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内膜样腺癌,更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5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以阴道出血为最突出表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诊刮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广泛子宫切除术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术式。ER、PR的表达随病理分级级别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糖尿病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随病理分期增高而升高。应以包括ER、PR检测在内的病理检查为依据指导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孕激素撤退与分娩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分娩发动机制尚不清楚,因对分娩机制缺乏了解而无法主动选择合适时机计划分娩以降低母儿死亡率.目前,关于分娩发动机制有几种假说,其中功能性孕激素撤退学说因孕激素在妊娠中的重要作用而倍受关注,即人类分娩发动时局部组织孕激素的功能下调,而不是孕激素水平下降.孕激素受体-A/孕激素受体-B值升高是功能性孕激素撤退的基础,孕激素受体-B可上调孕激素激活基因的表达,而孕激素受体-A则下调孕激素的反应活性,即孕激素受体-A/孕激素受体-B值升高削弱孕激素对雌激素的调节性抑制作用,使得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增加,进而上调雌激素的功能及促收缩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子宫失去静止状态而诱发分娩.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不断上升。针对其发病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持续刺激有关,近年来孕激素治疗、抗雌激素治疗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临床应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就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大剂量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35例,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PR、ER、PCNA、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ax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口服避孕药含雌、孕激素,对乳腺、卵巢及子宫肿瘤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本文就近5年来有关口服避孕药致乳腺癌、卵巢功能性囊肿、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子宫纤维瘤的国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控制性超促排卵对子宫内膜种植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形态、组织结构、激素受体、旁分泌以及免疫环境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达到最大的接受状态,胚胎才能植入。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使雌、孕激素异常升高时,影响子宫内膜形态、组织结构、激素受体、旁分泌以及免疫环境,种植窗提前开放,子宫内膜发育与胚胎发育不同步,子宫内膜接受性下降,胚胎植入障碍,妊娠率低下。临床上,在行COH治疗时,密切监测并适当凋整雌、孕激素水平,将有助于提高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的胚胎植入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与预后意义.方法 对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05年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A组,10.1%),其余276例为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B组,89.9%),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细胞学分型、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复发率、3年无病存活率、3年总存活率等资料.结果 A组相比于B组,其肌层深度浸润较浅、组织分化程度好、PR阳性检测率高、ER阳性检测率高、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65、6.285、4.480、6.813、4.98、12.45、17.87,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年龄、绝经率、体重指数、腹水细胞学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2.31、1.22、1.76、1.21、2.04、2.57,均P>0.05).结论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肌层浸润较浅,组织分化好,相较单纯的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其高危因素少.患者术后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保留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是目前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已被视为短期内替代传统手术的治疗选项,目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似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等,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考虑到恶性肿瘤可再发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适应证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治疗后进行相关跟踪调查,以提升受孕率,同时,对肿瘤的预后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目前有关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力的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CD4+ CD25+ Treg细胞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经Ficoll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同时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进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和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制备.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 CD25+ Treg细胞的分布比例,并与25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为对照,并用ELISA方法检测同标本血中Treg细胞分泌的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及趋化因子受体CCR4水平.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CD4+CD25+ 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对照组(P <0.05);IL-10、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Treg通过分泌IL-10和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及细胞接触依赖的抑制途径,抑制免疫效应细胞,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CD4+ CD25+ Treg细胞明显上调,且在肿瘤组织局部表现更为明显,这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生长和演进,机制可能与IL-10、TGF-β及CCR4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