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张曙玉 《人民军医》2005,48(9):557-557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6岁。因阵发性咳嗽、哮喘就诊,以支气管哮喘入院。经对症治疗,6天后症状减轻,患者自己要求出院。2个月后,再次因咳嗽、哮喘入院,按支气管哮喘治疗3天,效果不理想。经仔细询问病史,有反酸、反食、胃灼热等症状,疑为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有2处大于5mm的破损;食管滴酸试验出现胸骨后疼痛伴胃灼热。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经调整饮食方式和制酸治疗,患者咳嗽、哮喘症状消失,反酸、反食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并引起食管粘膜的慢性炎症 ,临床以烧心、反酸、反胃和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 ,本病的治疗手段目前主要采取抑制胃酸、保护和加强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 ,增强抗反流机制 ,促进食管及胃的排空能力以及强化食管粘膜的防御机制等措施。1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1 1 H2 受体拮抗剂 目前共有 3代H2 受体拮抗剂用于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用药方便 ,价格适中 ,不同的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的强度不同 ,第 1代H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常用剂量 1.0~ 1.8g/d ,分 2~ 4次服 ,服用西米替丁 40 0mg后 ,可使基础胃…  相似文献   

3.
吴河南  韩迎春  胡明军 《人民军医》2011,(12):1041-1041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们共收治反流性食管炎68例,其中误诊12例,误诊率17.6%。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发病日趋增多。经过24h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健康者均有胃食管反流(GER)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之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白天常发作,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其反流总时间每24h少于1h。由于反流物可即刻被清除到胃内,一般并不致病。但是当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抵抗GER的屏障功能削弱时,会导致频繁GER,反流物量多且较持久,从而损伤食管下段粘膜,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并能引起食管溃疡和狭窄,这些统称GERD。Sandmark在内镜下把食管炎分为5级:0级,正常食管粘膜;1级,食管粘膜充血,水肿;2级,粘膜点状糜烂;3级,糜烂融合或溃疡形成;4级,食管四周糜烂及形成深部溃疡,狭窄和/或Barret食管形成。目前临床上对GERD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最佳方案是以内镜改变为基础,进行阶段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7-04~2009-04经胃镜检查后诊断的67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的联合用药治疗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男51例,年龄37~71岁。其中治愈21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女16例,年龄分布在41~69岁之间,其中治愈10例,显效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具有发病率高、易漏误诊、病变程度重、复发率高的特点,正确认识对该病和综合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73岁。吞咽困难 3年 ,时轻时重 ,严重时进水困难。伴有烧心 ,胸骨后疼痛 ,自觉卧位症状加重。经抗炎、溃疡类药物治疗症状缓解。X线、内窥镜表现 :食管钡餐检查显示食管下 1/3段狭窄 ,狭窄段管壁僵硬 ,但尚能扩张 ,局部管壁内凹 ,有数个小龛影 (图 1,2 )。上段食管扩张。贲门口宽大 ,有明显的胃 -食管反流。心肺未见异常。纤维胃镜检查显示入镜45cm见数条纵行溃疡 ,周围水肿 ,上覆白苔 ,取出病变区组织 5块送检。X线、内窥镜诊断 :食管癌。病理诊断 :食管炎 ,食管溃疡。图 1 食管充盈像显示下 1 / 3段食管狭窄 ,管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联合铝镁加混悬液及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铝镁加混悬液及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组给予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5.1%,对照组有效率为41.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及铝镁加混悬液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并有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8.
阮晖 《西南军医》2013,(2):221-22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通常分为无糜烂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按新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10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RE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1年~2010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228例根据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检出率为2.99%,2001~2005年检出率为2%,2006~2010年检出率为3.90%.A级41.22%,B级35.09%,C级7.90%,D级15.79%.结论 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以轻度为主,胃酸及十二指肠反流在RE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SHH组 )和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 (RE组 )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点。对经X线钡餐检查造影或胃镜证实的 5 0例SHH组和 5 0例RE组患者进行了食管动力和 2 4h食管pH监测。SHH组和RE组下食管括约肌长度 (LESL)为 (1 31± 0 33)cm和 (2 10± 0 86 )cm、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为 (1 17± 0 5 3)kPa和 (2 16± 0 6 5 )kPa ,SHH组均明显低于RE组 (P <0 0 5 )。两组反流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SHH组除 pH <4时的反流次数其余指标均高于RE组 (P <0 0 5 )。提示SHH的食管抗反流功能比单纯RE患者明显低下 ,反流更严重 ;临床应对RE患者 ,特别是对可疑SHH患者应定期进行食管动力和 2 4h食管 pH监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反流状态下大鼠食管上皮细胞增殖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D大鼠进行不同手术 ,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组 (G组 )、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组 (D组 )、胃十二指肠混合液食管反流组 (DG组 )及无反流对照组 (C组 )模型 ,于术后分批取得食管标本 ,制备单细胞悬液、经DNA染色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样品的DNA指数 (DI)、增值指数 (PI)及非整倍体率。结果发现 ,1周时各组食管上皮的平均PI均无明显差别 ;第 2周D组平均PI增多 ,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各反流组之间以及DG、G组与C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 ;第 4周D组、DG组的平均PI显著增加 ,明显高于G组和C组 ,后 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时间点各组食管上皮的平均DI相差均不显著 ,所有样品均未见非整倍体的存在。说明 3种反流均可致食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加 ,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组此表现更为明显。提示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的损伤作用较强 ,其导致的食管上皮过度增殖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3.
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及食管 2 4hp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Bio LAB消化道测压系统和Biostar2 4hpH监测系统检测了反流性食管炎与非食管炎GERD患者的各项食管运动功能及反流指标 ,并对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食管炎组 2 4hpH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 ,二者的总积分分别为 113 2 9± 2 6 73和42 6 6± 11 2 5 (P <0 0 0 2 ) ,两组的LESP分别为 7 5 8±0 98和 10 16± 1 0 2 ,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15 31± 0 99,P <0 0 0 1,P <0 0 5 ) ,且食管炎组明显低于非食管炎组 (P <0 0 5 )。食管炎组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压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与非食管炎组 (P <0 0 0 1) ,非食管炎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单因素比较的 7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其中 3项指标对于食管炎的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 ,即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 (P <0 0 5 )、pH <4时间 %(P <0 0 3)及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 (P <0 0 1) ,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越低 ,食管pH越低 ,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越高 ,发生食管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食管内酸清除能力的降低是造成食管内酸反流时间长 ,从而引起食管炎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患者食管运动障碍的发生机制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IHN Envision法 )结合IMS型彩色图像分析综合系统 ,对 39例RE患者及 14例正常人食管壁内一氧化氮 (NO)能及血管活性肠肽 (VIP)能神经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发现 ,RE组食管粘膜内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VIP阳性产物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多 (P <0 .0 1) ,RE组NOS及VIP阳性区域的面积比和阳性强度均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NOS和VIP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r=0 .87,P <0 .0 1)。RE组食管粘膜肌层NOS及VIP阳性神经纤维比正常组明显增多、增粗、染色增强 ,粘膜下层易见NOS及VIP阳性神经节细胞。结果提示 ,RE患者食管壁内NO能和VIP能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 ,活性增强 ,表明RE患者食管壁内NO能和VIP能神经显著增加在RE的发生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RE患者85例,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下端24h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胃酸反流时,胆红素吸收值与pH值无相关性(r=-0.067,P〉0.05);胆汁反流时,食管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呈负相关性(r=-0.276,P〈0.01)。可见,单纯监测食管下端pH值能反映是否有胃酸反流,但不能判断是否合并有十二指肠胃食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下食管括约肌(LES)和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胃食管一体式导管,在不断增加胃底压力时,同步测量8名健康志愿者和13例RE患者的LES压力改变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发现,RE组在空腹时和胃气囊充气后的LES压力,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显著低于正常组,RE组在胃底膨胀后有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提示RE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LES的基础压力降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减弱和胃底膨胀后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TLESR是RE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10茶犬作胃一空肠吻合术,建立胆汁返流性胃炎实验模型。可见该模型胃液中胆酸明显高于术前(P<0.01),同时游离酸和Na+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H值降低;胃粘膜表现糜烂、溃疡、炎细胞浸润。作者认为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胆酸对胃粘膜的破坏起着主要作用,且返流时间与病变程度成正比。结合58例舰员病例观察研究,结果与动物模型相符,从而证实了本文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发病机理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患者24h食管pH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79例具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患者 ,内镜检查食管炎 40例 ,内镜阴性 39例 ,用Biostar 2 4hpH监测系统记录两组患者生理状态下 2 4h食管pH变化 ,以了解内镜阴性与内镜阳性反流症状患者之间反流状况的异同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发现 ,DeMeester Johnson记分系统各项指标食管炎组明显高于内镜阴性组 ,其中总积分分别为 (85 85± 15 0 9)和 (2 6 2 0± 5 76 ) (P <0 0 0 1) ;症状次数分别为 (2 0 36± 5 2 5 )和 (2 2 33± 4 76 ) (P >0 0 5 ) ;反流次数分别为 (2 49 2 2± 2 9 5 9)和 (79 18± 15 37) (P <0 0 0 0 1)。症状特异性分别为 73 0 7%和 42 2 3% (P <0 0 0 3) ;症状敏感性分别为 8 0 2 %和 17 19% (P <0 0 0 1)。提示食管炎患者具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 ,其反流症状的发生与酸反流密切相关 ;内镜阴性患者部分反流症状的发生不伴有酸反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反流物对食管组织内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于术后不同时期取出食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6、PCNA、Cyclin D1、CDK4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D组、DG组大鼠食管组织中PCNA、Cyclin D1、CDK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G组,并随反流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反流组与C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各组不同时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在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两者在临床应用的优选问题,将50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伴食管裂孔疝患者分为HH1组(A、B级)和HH2(C、D级)。在1周内行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中,两者疝囊诊断率为100%和60%,HH1组的反流方式以抽吸型为主,占78.57%(22/28),而HH2组以倾倒型为主,占81.82%(18/22)。HH1组的廓清方式以被动廓清为主,占64.29%(18/28),而HH2组以延迟廓清为主,占90.91%(20/22),且随着食管炎的加重而加重,延迟廓清呈逐渐增多趋势,内镜检查均可见食管粘膜炎症表现,食管下段粘膜以糜烂、溃疡为主,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0%,两种检查方法均适用于食管裂孔疝诊断,X线钡餐以简便、痛苦少而常首选,但对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或其他并发症时应以内镜检查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