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静  辛丽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4,(11):1352-1354
目的提高对婴幼儿与年长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婴幼儿(0~3岁)以咳嗽及喘息为著,肺部罗音多见,发热不明显,胸部影像学以小叶性肺炎多见,并发症少,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者较多;而年长儿(3岁)以发热及刺激性咳嗽为著,肺部体征不明显,易出现大叶性肺炎改变,易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并发症多,合并EB病毒感染者较多。结论婴幼儿与年长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根据其特点对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9,(6):863-864
目的分析梅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410例住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和年长儿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肺外损伤发生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10例MP肺炎中婴幼儿(<3岁)组252例,占61.5%,年长儿组(≥3岁) 158例,占38.5%。临床表现上婴幼儿组喘息、呼吸急促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年长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肺外损伤发生率、 WBC异常率、 CRP上升率及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MP肺炎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需结合患儿病情发展程度和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以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疾病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05-1606
目的探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与年长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分为两组:0~3岁的婴幼儿组及3~15岁的年长儿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X线表现。确诊后均给予不同浓度阿奇霉素治疗。结果两组患儿的咳嗽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伴喘鸣音、湿啰音、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01)。胸部X线显示婴幼儿组间质浸润、小叶实质浸润、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与年长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支原体检测发现两组的血清MP-Ig M抗体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DNA无统计学差异(P>0.05),婴幼儿胸片以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为主,年长儿以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为主。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两组患儿治愈87例,好转12例,1例患儿临床症状好转但胸部X线片仍有异常。所有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9.5 d。结论不同年龄儿童的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不同,胸部X线存在差异,临床医生要确定合理的诊断标准,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为预防小儿支援体肺炎提供有益的方案.方法:根据对2010年12月份~2012年12月份以在本院诊断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197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的特点、临床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的资料、肺外并发症、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 4岁以上年龄段的儿童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占同年龄段肺炎总病例数23.60%以上,明显的高于三岁以内的儿童(P=0.0004).(2)小儿支原体肺炎以秋、冬季发病率要比春、秋两季都要高的多.(3) 男女发病比率无明显的差异.(4) 本实验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约有89%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而且年龄越小,发热率越高,而且全部婴儿患者都出现发热;而且发热程度与年龄是成反比的,以上的情况的婴儿占一半以上.(5) 不同龄段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在发热率和发热程度上都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明显差异,(x2=20.66,P=0.0081).(6)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是不同的.例如,学龄前和婴幼儿的肺炎患者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在23%~32.5%之间,年长一些儿童刺激性干咳发生率为67.5%,青春期组达89.19%,不同年龄间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明显的差异(x2=122.27,P<0.0001).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费用咳痰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65%,明显高于学龄儿童和婴儿,但是有69.24%的婴儿有喉头痰鸣,占有该症状全部19例患儿的47.37%(P<0.0001).(7) WBC>10×109/L者仅占全部病例的30.46%,67.01%病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8) 62.44%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各年龄组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率有明显的不同,(x2=35.42P<0.0001),年龄小的儿童明显低于年长的儿童.(9) 从影像学的检查显示,所有肺炎支原体的患儿肺部的影像学均有所改变,肺部影像学表现是根据年龄的不同表现也是不同的,婴幼儿的阴影多见以斑片状,学龄儿童常出现阴影是出现节段性、大片状(x2=42.38,P=0.0001).(10)小儿肺炎的支原体的肺炎的肺外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比较低,仅仅达37.05%.(11) 小儿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敏感,197例全部治愈,治疗期间时间平均7~10天.结论:(1) 发热是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而且年龄越小,发热率越高,而且全部婴儿患者都出现发热;而且发热程度与年龄是成反比的;(2) 年长的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多伴有刺激性干咳而年幼的支原体肺炎的儿伴有咳痰;(3) 虽然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肺部影像学均有所改变,但是听诊的肺部罗音者仅占18.78%;(4) 小儿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敏感,应采用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住院MPP患儿523例,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3~6岁)和学龄组(6岁),并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胸部X线表现、肺外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婴幼儿组发热少,热程短,喘息多,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学龄前组和学龄组(P均0.05)。学龄组肺部湿啰音少见,皮疹发生率高于婴幼儿组和学龄前组(P均0.05)。学龄组和学龄前组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叶性肺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婴幼儿组低,前降钙素较高(P均0.05);婴幼儿组为支气管肺炎,血红蛋白低于学龄组(P均0.05)。随年龄段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比例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婴幼儿MPP具有发热少、热程短、喘息、胸腔积液少、血小板计数升高不明显和胸部影像学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与学龄前和学龄期MPP患儿区别较大,而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郎会利  宋庆红  李风 《现代保健》2011,(14):183-184
目的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秋冬季节是支原体肺炎的高发期,儿童青少年罹患支原体肺炎的人数很多。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岁以下儿童也可以发病,可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亦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咳嗽较剧烈,婴幼儿中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肺部体征早期大多不明显,因此有“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门诊和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随机选取56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体内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 560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数192例,阳性率为34.29%.2008年10月~2009年5月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具有流行性(χ2分别为6.09、26.88,均P<0.05).年长儿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较婴幼儿高,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四季均有发病,在中山本市以秋冬季节高发.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常呈季节性发病.引起呼吸道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要注意提早预防,积极治疗,避免在集体场所流行.  相似文献   

9.
78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确诊为MP感染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36例(46·2%),3~5岁27例(34·6%),5岁以上15例(19·2%)。婴幼儿以发热、肺部表现为主,其中表现为喘息者17例(21·8%)。MP感染并发肺外表现者以年长儿多见,且主要损害神经、血液、泌尿、心血管、消化系统,表现为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肾炎、胸腔积液、心力衰竭及肝功能损害。结论:婴幼儿MP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各异,有肺外表现者可涉及各个系统。提示以喘息和肺外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MP感染,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各年龄段小儿的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及X胸片相应改变,往往症状比体征明显,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年长儿和婴幼儿在上述各方面有一定差别。本文就近年来治疗的8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做一对比析。1诊断标准除症状、体征、X线胸片符合肺炎诊断外,血清冷凝集实验1∶64为阳性,并除外其他疾病。2临床资料I组为年长儿,35例,年龄4岁~12岁,男19例,女16例,以高热起病的20例(20/35),占57·1%,体温38·5℃~40℃,以低热或体温正常起病的15例(15/35),占42·9%,多在2d~3d后出现刺激性咳嗽,双肺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痰热清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并与单独用药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联合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3%和97.1%;经统计分析发现联合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痰热清组和阿奇霉素组(P<0.05)。联合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胸闷气喘缓解时间、X线吸收消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痰热清组和阿奇霉素组(P<0.05)。联合组中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患儿明显少于痰热清组和阿奇霉素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缩短了疗程,不良反应轻微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刘晓宇  徐华  何晓峰  林凯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11-1512
目的:分析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且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23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咳等治疗,观察组同时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未闻及哮鸣音,抗感染、止咳治疗无效,加以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效果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是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71例婴幼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婴幼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对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测定的EBV-DNA阳性的71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B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发热98.6%、咽峡炎70.4%、淋巴结肿大19.7%、肝脾肿大8.5%、皮疹12.7%、咳嗽63.4%,其他还包括呕吐、腹泻、眼睑水肿、惊厥等,EB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其次是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结论婴幼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PCR技术测定EB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58例,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29例。单药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联合组采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恢复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单药组的79.31%(P<0.05)。联合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与单药组的6.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可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加速患儿临床症状的消失及病情的恢复,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溶液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儿综合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压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对照组予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和氨茶碱。对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及治疗后咳嗽、喘息、哮鸣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咳嗽、喘息、哮鸣音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压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联合溶液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实用,可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09至2012年收治的120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120例患儿中,男66例,女54例;5岁以下患儿占36.7%(44例);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占85.0%(102例)、发热占83.3%(100例),年龄较小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体征:双肺呼吸音增粗或减低占40.0%(48例),湿性啰音占22.5%(27例),喘息占8.3%(10例);肺外系统受累占64.2%(77例),心血管系统受累占36.7%(44例),消化系统受累占26.7%(32例);胸片以小斑片或扇形浸润、节段性实变浸润最常见;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占98.3%(118例).患儿经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均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MPP临床表现复杂,且易累及肺外系统,但及时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78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痊愈2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3.36±1.25)d、(4.12±1.24)d、(4.23±1.52)d,对照组分别为(5.63±1.32)d、(6.45±1.36)d、(6.16±1.4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婴幼儿肺炎住院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应用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观察各组患儿的继发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42例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生率为0.1%(4/42),对照组42例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生率为42.9%(18/42)。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减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付敏 《职业与健康》2012,28(4):444-445,448
目的掌握沈阳市沈河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该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年均发病率为14.33/10万;7—8月发病数占全年的38.95%,呈明显的夏季发病高峰;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6.39/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2.2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1.32∶1;散居儿童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占全部病例的48.37%,0~2岁年龄组占43.66%。结论该区感染性腹泻发病的职业高峰明显,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该区应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强化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监管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加强疫情报告及监测预警分析,及时掌握流行趋势,做好应急处理,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认识和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某医院98例住院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占94.90%,早期症状均系呼吸道感染症状,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MP-IgM阳性率高(84.69%),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75.51%),胸片均有支气管肺炎性改变。轻症77例,重症(肺外并发症)21例,所有病例加用阿奇霉素治疗,肺外并发症加用激素治疗,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患儿,早期治疗(2~5天)无效时,应考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MP-IgM检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