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在缺血发生后、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缺血后处理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应用,所以比缺血预适应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心肌再灌注保护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缺血后处理(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是指在心肌缺血后,长时间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适应一样,它能减轻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目前有多种后处理方法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本文就后处理的处理方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与预处理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缺血后处理是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处理的方法。它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们对其发生机理、信号通路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作了较多研究。现对缺血后处理的特征、心肌保护作用、分子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渐处理"降低了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扩大缺血后处理在临床上的应用,验证“渐处理”,即一种改良的后处理方式是否对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缺血40 min后分别给予以下处理:(1)再灌注3 h;(2)后处理,缺血30 s,再灌注30 s,进行3个循环后放开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3 h;(3)渐处理,逐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50%2 min,80%2 min,之后再灌注3 h.全程监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检测血清中心肌酶活性,再灌注结束后对心脏进行伊文思蓝-红四氮唑(TTC)染色判断心肌坏死率.结果 上述各项指标显示后处理和渐处理均降低了I/R损伤,减少了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结论 作为一种改良的后处理方式,渐处理对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后长时间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前对缺血心肌进行反复、短暂的再缺血干预,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称为缺血后处理。它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们对其发生机理、信号通路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作了较多研究。现对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后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后处理是指心肌发生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注/缺血的循环,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赵志清等首先在犬的在体缺血再灌模型中,发现缺血后处理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具有心肌保护作用,Galagudza等在鼠的离体缺血再灌模型中证实缺血后处理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室颤动,有抗心律失常作用,Staat等在临床上证实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内源性活性物质的释放、膜通道功能状态的变化和蛋白激酶的活化有关,现就缺血后处理的发现、机理和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脂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 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 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再灌注结束后自右颈动脉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用TUNEL法检测再灌注心肌凋亡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血清中CK活性的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CK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789.68±67.34),(932.86±84.17),(252.48±19.78)U/L,P<0.05],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②心肌凋亡细胞计数:再灌注结束后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1.9±2.7)%,(21.2±3.5)%,P<0.05].③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P<0.05),Bax蛋白表达减低(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增加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凋亡.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是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处理的方法。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与预处理一样能减轻再灌注心肌的损伤。其保护心肌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生成、减轻钙超载、激活蛋白激酶、内源性生成物(如腺苷、阿片肽、一氧化氮等)激活、线粒体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和线粒体通道转换孔关闭有关。现就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复灌120 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动脉下仅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直接恢复再灌注;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后恢复再灌注;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缺血28 min给予芬太尼5μg· kg-1后处理,30 min予以缺血后适应.测定各组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蛋白活力浓度)、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及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再灌注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后处理+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0 vs.50%(4/4),P<0.05;12.5%(1/7)vs.50%(4/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后处理联合心肌缺血后适应显著降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酶蛋白活力浓度,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体条件下,比较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两种保护性处理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缺血预适应加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末测定心肌组织梗死面积,测定心肌酶.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顸适应组、缺血后处理加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血浆肌钙蛋白Ⅰ明显降低(P<0.05),但缺血后处理组、缺血预适应组、缺血后处理加缺血预适应组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相似的心肌保护效应.这两种保护作用无叠加效应,提示缺血后处理与缺血预适应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腺苷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缺血后处理的关系.方法 40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拮抗剂组、缺血后处理组、腺苷治疗组4组,每组10只.制备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心肌收缩功能指标,测量心肌梗死范围,观察缺血再灌注即刻应用腺苷及缺血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影响.结果 腺苷治疗组和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和拮抗剂组相比,再灌注之后左室内压峰值、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的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范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组(P<0.01);心肌酶学LDH和CK含量较对照组和腺苷受体拮抗剂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腺苷/腺苷受体途径是缺血后处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尼可地尔后处理2、5和10 mg/kg剂量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后再灌注前实施5次10 s再灌注-10 s再阻断循环.尼可地尔后处理组在缺血后再灌注前分别给予三个剂量10 min.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和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尼可地尔后处理能使肌酸激酶、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 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尼可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损伤,稳定细胞膜,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长时间缺血后,在再灌注开始时,通过反复短暂间断的再灌注/缺血而诱导的心肌保护现象,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最近提出的和缺血预处理一样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治疗策略。因其能在缺血后再灌注时实施,故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Caspase(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脂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min),每组16只。再灌注结束后自右颈动脉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再灌注心肌凋亡程度,及Caspase-3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再灌注结束后,①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CK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745.26±62.18)U/L比(926.38±76.49)U/L比(237.67±21.82)U/L],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②心肌凋亡细胞计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11.7±2.6)%比(20.8±3.4)%,P〈0.05];③缺血后处理组缺血区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545.79±98.25)μmol PNA/mg比(739.83±113.57)μmol PNA/mg,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Caspase-3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缺血后处理对比,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②缺血再灌注组;③缺血后处理组;④依达拉奉主动脉根部注射组(依达拉奉1组);⑤依达拉奉股静脉注射组(依达拉奉2组).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测定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伊文思蓝-TYC染色确定梗死及缺血的心肌范围.采用Western blot印迹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e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和依达拉奉2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CK-MB、MDA的水平显著降低,SOD活力增加(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和依达拉奉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后处理组、依达拉奉1组心肌组织Be1-2蛋白表达分别是缺血再灌注组的1.8倍和1.7倍,Bax蛋白的表达分别是缺血再灌注组的0.52倍和0.54倍(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强度与机械性缺血后处理接近,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以及降低凋亡指数(Bax/Bc1-2)是二者的共同机制;主动脉根部一冠状动脉注射途径给药的保护效果不差于静脉注射途径,可能是一种临床上适宜的药物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线粒体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_(ATP)~+)在缺血后处理保护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4只,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缺血,240 min再灌注.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和5-羟葵酸加缺血后处理组.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以及心肌梗死面积,采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心肌线粒体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Cx43蛋白表达.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为(19.1±3.9)%,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35.7±5.8)%,P<0.01.再灌注4 h末血浆CK-MB与cTnI活性,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5-羟葵酸加缺血后处理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各组线粒体均损伤明显(P均<0.01);缺血后处理组线粒体损伤程度轻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缺血后处理组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轻于5-羟葵酸加缺血后处理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5-羟葵酸加缺血后处理组线粒体Cx43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线粒体Cx4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线粒体Cx4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5-羟葵酸加缺血后处理组(P<0.05).结论 线粒体Cx43可能参与了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itoK_(ATP)~+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后处理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方法,它能够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损伤.缺血后处理被证实可能是通过早期引入氧、维持心肌组织酸中毒状态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氧簇激活了类似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信号转导途径,而酸中毒抑制了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心肌保护机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后处理模型,以心肌梗死面积、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来反映心肌的损伤程度,运用Western blot、real time-PCR等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是否参与了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结果 后处理缩小了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梗面积,降低了血清LDH活性,同时上调了心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预先给予HIF-1α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使HIF-1α表达上调后,后处理减轻心肌损伤的效应进一步增强.结论 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的效应可能与其上调心肌组织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缬沙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缬沙坦(valsartan)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 h,再灌注5 h;后处理组:处理同对照组外,于再灌注前15 min耳缘静脉注射缬沙坦,剂量30 mg/kg;缬沙坦组:处理同后处理组外,在再灌注前5 min耳缘静脉注射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0.3 mg/kg).分别于再灌注3 h和5 h取兔血,测定各组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的水平.实验终末,取结扎部位心肌进行免疫组化处理,观察心肌组织蛋白激酶B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含量以及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后处理组血SOD含量高于其它组(P<0.01),丙二醛含量低于其它组(P<0.01),后处理组心肌组织蛋白激酶B和eNOS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其余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缬沙坦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再灌注损伤清除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