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职业学校学生的乙肝感染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检测价值,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提供依据和帮助.应用酶联免疫法对20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25例某职业学校学生的乙肝两对半进行检测结.结果 2011年某职业学校学生HBsAg阳性166人,乙肝两对半全阴性1545人,单纯HBsAb阳性2109人.结论 该职业学校学生的HBsAg阳性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男性HBsAg阳性率明显高过女性,感染表型以HBsAg,HBeAb,HBcAb 同时阳性最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的关系及Pre-S1蛋白的检测意义。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进行乙肝六项检测(两对半+Pre-S1蛋白)。检测结果按两对半模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6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中,Pre-S1蛋白阳性标本678例,阳性率60.21%。大三阳(HBsAg+、HBeAg+、HbcAb+)268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38例,阳性率88.8%;小三阳(HBsAg+、HbeAb+、HBc Ab+)629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66例,阳性率42.3%;一、五阳性(HBsAg+HbcAb+)185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149例,阳性率80.5%;其它少见模式44例,其中Pre-S1蛋白阳性25例,阳性率56.8%。结论:乙肝大三阳者,Pre-S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模式,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大三阳,一、五阳性,小三阳;Pre-S1蛋白可作为判定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周素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998-1000
目的:了解我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防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我校2007级人校新生进行HBsAg检测,对HBsAg阳性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分析,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我校新生HBsAg阳性率9.40%,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学生,未接种乙肝疫苗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接种乙肝者,不同性别之间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HBsAg阳性学生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HBcAb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及管理,开展肝炎防治健康教育,控制乙肝在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探讨并分析乙型肝炎HBV-DNA检出阳性率及病毒复制水平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对200例乙肝患者进行标记检测,并将其HBV血清标志物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HBV-DNA荧光定量法检测有126例HBV-DNA定量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0.6%,最高的是HBsAg、HBeAg、抗HBc标志物阳性的HBV-DNA检验率,HBsAg、抗HBc少点,抗HBc最低。乙型肝炎“两对半”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阳性标记物HBsAg、HbeAg、抗-HBc 92.4%;HBsAg、抗-HBe、抗-HBc 62.5%;HBsAg、抗-HBc 66.7%;抗-HBs、抗-HBe、抗-HBc21.0%;抗-HBc 1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DNA的检测是反映病毒是否复制的指标,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检测联合,可以提高检测效果,有助于临床判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掌握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阳性率及分布状况,了解新生HBV感染动态,为今后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制定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校2002—2006年新生3612人进行HBsAg检测。对HBsAg阳性者进行“两对半”检测与分析。结果2002—2006年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5.72%、15.60%、15.20%、8.77%和10.97%,平均阳性率13.04%,超过我国普通人群阳性率平均水平(10.09%),其中传染性较强的“大三阳”患者占35.03%。结论在新生中开展有关乙肝健康知识讲座,对HBaAg阳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对健康学生人群提高乙肝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相互感染,对降低乙肝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榆林市城区居民(健康体检者)1705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其乙肝“两对半”感染模式的调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性检测被检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结果:1705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者91份,阳性率5.3%;HBsAb阳性者724份,阳性率42.5%;“大三阳”17份,占所调查人群的1%,占HBsAg阳性者18.7%;“小三阳”47份,占所调查人群的2.7%,占HBsAg阳性人群的51.6%;HBsAg、HBcAb两项阳性者26份,占所调查人群之1.5%,占HBsAg阳性人群的28.6%,结论:榆林市城区居民HB sAg阳性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资料报道我国人群HBsAg检出率(9.8%)[1];HBsAb阳性率较高(42.5%),可能与城区居民保健意识增强,接种乙肝疫苗有关,“小三阳”感染模式明显多于“大三阳”感染者“小三阳”模式与HBsAg、HBcAb两项阳性模式为HBsAg阳性者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校新入校学生HBV感染情况,为学校防治乙型肝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2000~2003年新入校大学生10076人采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 HBsAg阳性率为3.57%.检出感染模式以HBsAg、HBeAb、HBcAb阳性最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和HBV-DNA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确定乙肝检测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健康体检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HBV-DNA,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6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321例,阳性率67.44%;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率92.17%,小三阳HBV-DNA阳性率为6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92.17%,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公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并对阳性结果 按性别、年龄、职业进行统计.结果 HBsAg 总阳性率为4.8%,其中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HBsAg阳性率有差异.结论 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只要定期对公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防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我校2007级入校新生进行HBsAg检测,对HBsAg阳性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分析,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我校新生HBsAg阳性率9.加%,农村学生HB8Ag阳性率高于城市学生,未接种乙肝疫苗学生HB8Ag阳性率高于接种乙肝者,不同性别之间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HBsAg阳性学生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HBcAb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学生健康档案及管理,开展肝炎防治健康教育,控制乙肝在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电力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广西各地城乡,为了解学生中 HBV 感染情况,1992年4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 HBsAg 及 SGPT 测定,并对 HBsAg 阳性者中的96例学生进行“两对半”检测。调查对象及方法(一)调查对象:88~91级中专、技工部学生共1441人,参检学生1388人,受检率96.32%。其中男生927人,女生461人,年龄14~23岁。(二)调查方法:清晨空腹抽血,由广西医学院附院检验科用 ELISA 法检测 HBsAg及抗-HBs、HBeAg 及抗-HBe、抗-HBc。HBsAg 滴度1:16为阳性;用赖氏法测定SGPT,高于40单位为肝功能异常。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各年级 HBsAg 阳性率在12.8~16.8%之间,平均携带率14.77%。各年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受检者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其中HBsAg阴性模式进行HBV-DNA检测,判定其HBV感染状况,评价乙肝两对半检测防止输血传播HBV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00例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进行模式分析,随机抽取各种HBsAg阴性模式进行HBV-DNA检测。结果9种HBsAg阴性模式中,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模式、抗-HBs阳性模式及抗-HBe阳性模式,HBV-DNA检测结果阴性。抗-HBs和抗-HBe阳性模式120例,检出HBV-DNA阳性2例,阳性率1.7%;抗-HBs和抗-HBc阳性模式120例,检出HBV-DNA阳性4例,阳性率3、3%;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120例,检出HBV-DNA阳性1例,阳性率0.8%;HBeAg和抗-HBc阳性模式31例,检出HBV-DNA阳性25例,阳性率80.6%;抗HBc阳性模式130例。检出HBV-DNA阳性11例,阳性卒8、5%;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120例,检出HBV-DNA阳性7例,阳性率5.8%。结论运用乙肝两对半检测,通过模式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判断HBV感染,充分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驻京某部服务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情况,为更好地对服务经营单位进行有效的卫生监督和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方法采集受检者925份血样2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严格按HBsAg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和依据结果判定。结果 925名受检者,HBsAg阳性15人、阳性率1.62%,其中男性412人、阳性9人、阳性率2.84%;女性513人、阳性6人、阳性率1.17%。结论某部5年中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国内阳性检出率,且2011年高于其他年份,有上升趋势,为确保部队官兵健康,应加强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做好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南京市部分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制定从业人群免疫接种、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09年药检行业从业人员采用金标法等进行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丙氨酸转移酶及梅毒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共有3406人体检,HBsAg阳性者有125人,阳性率为3.67%;HBeAg阳性者有30人,阳性率为0.88%;HBsAg、HBeAg同时双阳性者27人,阳性率为0.79%;抗-HBs阳性者1315人,阳性率为38.61%;抗-HBe阳性者有130人,阳性率为3.82%;抗-HBc阳性者有460人,阳性率为13.51%.乙肝感染模式有13种,其中十分之一有强传染性(10.28%),其余大多数进入恢复期或为既往感染(89.13%),极少数为非典型感染(0.59%).转氨酶阳性人数,两对半阳性者及两对半阴性者的转氨酶阳性率基本一致(1.91%,2.06%),未表现出乙肝感染人群比未感染人群转氨酶阳性率高的趋势.梅毒感染率为0.21%.结论 南京市药品行业从业人员的乙肝感染率较低,梅毒感染率也低.  相似文献   

15.
王惠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49-249
目的:调查郑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感染及模式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对5468例大学新生血清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进行定性检测,并分析乙肝感染模式。结果:5468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212例,阳性率为3.87%。抗-HBs阳性学生2998例,阳性率为54.83%。乙肝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和HBcAb阳性”(32.55%)和“HBsAg、HBeAb和HBcAb阳性”(41.04%)为主。结论:郑州大学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我国人群10%的携带率。应该继续在学生中实施乙肝疫苗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中山市健康人群乙肝血清学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情况,进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行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确保接种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152名新生儿和1岁以上健康人群2 495名,应用酶联免疫法对其血清进行HBsAg和anti-HBsAg检测.结果 152名新生儿,抗-HBs阳性141人,阳性率为92.7%,HBsAg阳性0人.2 495名1岁以上健康人群,抗-HBs阳性1 199人,阳性率为48.1%,HBsAg阳性259人,阳性率为10.4%.1~18岁844人,HBsAg阳性10人,阳性率为1.2%.18岁以上1 651人,HBsAg阳性249人,阳性率为15.1%.结论 对新生儿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能提高新生儿对乙肝的免疫力,预防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接种质量能提高易感人群对乙肝的免疫力,降低人群乙肝感染率.1岁以上健康人群抗-HBs阳性率偏低,存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Pre- S2 抗原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方法:检测HBV感染者Pre- S2 抗原及乙肝“两对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4 4 8例HBV感染者Pre- S2 抗原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阳性率为:(两对半模式) 1、3、5阳性组131例,检出Pre- S2 抗原阳性12 8例,阳性率97.7% ;1、4、5阳性组171例,检出Pre- S2 抗原阳性14 4例,阳性率83.2 % ;1、5阳性组131例,检出Pre- S2 抗原阳性10 9例,阳性率83.2 % ;单纯1阳性组5例,检出Pre- S2 抗原阳性3例,阳性率6 0 .0 % ;2、4、5阳性组3例,检出Pre- S2 抗原阳性1例,阳性率33.3%。结论:HBV感染者Pre- S2 抗原与乙肝“两对半”关系密切,它可以作为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Q-PCR技术对1562例乙型肝炎阳性血清标本和无症状健康者血清进行HBV-DNA检测并对不同血清型的HBV-DNA进行比较。结果:经FQ-PCR检测,380例HBsAg(+)、HBeAg(+)、HBcAb(+)其HBV-DNA阳性率100%;246例HBsAg(+)、HBe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88.6%;210例HBsAg(+)、HBeAg(+)其HBV-DNA阳性率98.1%;190例HBsAg(+)、HBcAb(+)其HBV-DNA阳性率69.5%;146例HBsAb(+)、HBe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22.6%;66例HBsAb(+)其HBV-DNA阳性率6.1%;20例HBs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60.0%;18例HBsAb(+)、HBeAb(+)其HBV-DNA阳性率55.5%;286例“两对半”五项全阴性的病例中有4例HBV-DNA阳性,其阳性率为1.4%。结论:血清中HBV-DNA水平反映了体内HBV是否复制及复制的程度,定量PCR是鉴别HBV感染各期有价值的工具,是评价传染性的可靠方法。定量PCR测定灵敏度高,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乙肝两对半和DNA联合检验在乙肝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乙肝患者94例(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均检测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及乙肝病毒DNA。统计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比较HBV-DNA水平及阳性率,分析HBV-DNA与HBsAg、HBeAg关系。结果:94例乙肝患者中乙肝两对半检测大三阳27例(28.72%)、小三阳40例(42.56%)、其他27例(28.72%);大三阳乙肝患者HBV-DNA水平、阳性率高于小三阳及其他患者(P<0.05);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阳性率(96.77%)高于HBeAg阳性率的(48.39%)(P<0.05)。结论:乙肝患者乙肝两对半检测以大三阳、小三阳为主,且与HBV-DNA具有密切关联,可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在我国健康携带者超过1亿人,患者约有300万,每年发病者有50~100万左右。目前,对乙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主要依靠“两对半”: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use和抗一use。正确理解、分析HBV感染的机制和各种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对于诊断乙型肝炎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我们观察分析了1731例我院体检患者的血清两对半结果。以给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检测信息。l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血清样品1731例全部为我院体检及就诊患者,其中部分病例为HBSAg阳性进一步作“两对半”检测者。歪‘2试剂由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