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 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安氏Ⅰ类错袷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变化的特点。方法分别测量安氏Ⅰ类错耠矫治前后的牙袷模型110副,其中拔牙组60副,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非拔牙组50副,得出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均减小,尖牙间宽度均增加,较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非拔牙组矫治后的牙弓宽度除(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大于矫治前,较矫治前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矫治前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上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稍大于非拔牙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下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分别为28.06mm和27.21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袷拔牙矫治后前部牙弓宽度不会减小,较非拔牙组反而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部牙弓形态对牙弓深度的可能影响。方法把牙弓弓形分为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双曲线形、悬链形5种形态,建立数学模型,编程计算在尖牙间宽度、前牙弓弧长一定时,不同弓形的上下前牙弓的深度差值是否有差异。结果采用不同形态的前部牙弓计算所得上下前牙弓之间深度的差值是不同的。牙弓深度的差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椭圆形、圆形、抛物线形、悬链形、双曲线形。结论采用不同形态的前部弓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In-Ovation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牙列过程中上颌牙槽弓及牙弓的变化。方法选取20例上颌牙列轻度拥挤的正畸患者(女13例,男7例,17~35岁),应用In-Ovation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上颌牙列,在T1阶段(即治疗前)和T2阶段(即应用0.016英寸Ni-Ti圆丝排齐和整平结束时)分别制取患者上颌模型,所有模型用专用激光扫描仪扫描,并用Imageware图像软件分析处理,建立数字化研究模型,然后选取牙槽弓及牙弓测量标志点进行多项测量。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槽弓及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结果与T1阶段相比,T2阶段除了磨牙中央窝点间牙弓宽度测量项目外,所有牙槽弓、牙弓宽度测量值以及牙弓周长测量值均显著增大(P<0.05),但牙弓长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上颌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在应用In-Ovation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牙列的初期,就可使上颌牙槽弓及牙弓宽度、牙弓周长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析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前牙近远中宽度以及前牙弓周长随前牙弓深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前牙数字化、个性化美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修复的寄存模型中选择上颌前牙牙列完整且排列整齐的模型61副,其中男性模型22副,女性模型39副。使用单反相机固定放大比例从牙合面拍摄模型,利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照片中前牙近远中宽度、前牙弓宽度、前牙弓深度,计算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利用Photoshop图层自由变换功能在保持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测量不同凸度下上颌前牙弓的周长,按照原有各个前牙在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不同凸度下各上颌前牙牙冠近远中宽度。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以及改变上颌前牙弓深度后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在上颌前牙弓一半周长所占比例分别为36.2%±1.3%、30.2%±1.5%、33.6%±1.4%,各比例为正态分布,与上颌前牙弓周长不相关。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在5 mm范围内,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前牙弓周长变化与前牙弓深度变化呈正相关,前牙弓深度每增加或减少1 mm,中切牙近远中宽度增加或减少约0.18 mm,半侧前牙弓周长增加或减少约0.50 mm。结论: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在上颌前牙弓周长中所占比例保持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当上颌前牙弓宽度不变时,上颌前牙近远中宽度及上颌前牙弓周长与前牙弓深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变化。方法 60例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分为拔牙与非拔牙组,拔牙组采用MBT技术矫治,非拔牙组采用自锁技术矫治。收集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模型,测量上颌牙弓尖牙间、前磨牙间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上颌牙弓长度。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间牙弓宽度及前磨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牙弓长度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t=3.25~5.58,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及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3.47、3.79,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变化量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t=3.27、3.33,P<0.05)。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Ⅰ类中度拥挤错畸形与非拔牙矫治比较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及年龄因素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8例16岁以下牙列拥挤拔牙患者,28例16岁以上牙列拥挤拔牙患者,在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宽度减小;对比得出16岁以下组尖牙间宽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狭窄;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3MTM SmartclipTM金属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4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上颌牙列轻到中度拥挤的正畸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3MTM SmartclipTM金属自锁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牙弓长度(28.59±1.08)mm、周长(76.81±3.04)mm以及前磨牙间宽度(37.78±1.45)mm、第一磨牙间宽度(48.01±1.98)mm较之前的患者牙弓长度(26.00±1.42)mm、周长(72.60±3.20)mm以及前磨牙间宽度(34.66±1.69)mm、第一磨牙间宽度(46.33±1.71)mm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结论 应用3m smartclip金属自锁托槽系统可明显增大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以及周长,进而扩大患者临床治疗上不拔牙矫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石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4):387-389,391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和矫治后1年3个时期尖牙间、前磨牙间、磨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观察比较样本治疗期间、随访期间以及全程3个时期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2)各期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对患者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Quad Helix矫治器对成人牙弓狭窄的扩弓效果。方法:对18例成年人牙弓狭窄患者,采用Quad Helix矫治器进行扩弓治疗,测量扩弓前后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宽度的变化。结果:模型测量发现,经过Quad Helix矫治器扩弓治疗的患者,均在半年左右时间内有效地扩大了牙弓,平均前磨牙区宽度扩大了4.7mm,磨牙区宽度扩大了5.9mm。结论:Quad Helix矫治器是一种能配合固定矫治进行扩弓治疗的有效装置,而且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还可以用来移动个别牙齿及增强支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在非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弓中度拥挤患者,分别使用SmartClip自锁托槽(自锁组)和传统MBT金属托槽(传统组)进行矫治,每组15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应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自锁组和传统组牙弓前段和后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自锁组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下颌牙弓前、后段牙弓宽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度拥挤非拔牙矫治病例,SmartClip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宽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国人不同性别的牙齿宽度与颌间牙齿宽度比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68 人,平均年龄 20 岁(分布 18 到 28 岁),男性与女性比例 1:1,测量前牙区段、后牙区段、全牙弓牙齿宽度及其上下颌牙齿宽度的比例关系。结果:68 位受测者完成测量,除了上颌前牙区段之外,都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且男性的宽度总和皆显着大于女性。Bolton指数在三个区段比例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国人的牙齿宽度的性别差异及上下颌牙齿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分析错颌形成的机制和制订错颌畸形的矫治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快速上颌扩展(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在吮拇指所致开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有长期吮拇指习惯的恒牙列早期的开牙合患者10例,10~12岁,平均11.63岁,前牙区开牙合约10 mm。在进行宣教自行破除吮拇指的不良习惯3~4个月以后,对吮拇指所致的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用RME行上颌横向扩展。RME的开展速度为每日将螺旋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直至上后牙腭尖和下后牙颊尖相对为止。扩展矫治前后均取模、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腭中缝被打开,上颌基骨横向宽度增大,左右侧颧点间距、左右侧上颌牙槽基座点间距和左右侧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面最外点间距均增大,增加量分别为2.30、2.30和4.85 mm;上牙弓横向宽度增大,上颌左右侧尖牙牙尖间距及左右侧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增大,上牙弓弓形得到明显改善,并为排齐牙列创造了间隙。结论 RME通过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基骨宽度,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对吮拇指导致开牙合的恒牙列早期患者矫治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的固定矫治纠正开牙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