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微创术后不进行胃肠减压并早期进食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且术后不放胃管不禁食(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的156例的食管癌患者(早期进食组)。并选取2012年1-12月间行微创手术治疗但接受传统围手术期处理(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术后第7天开始经口进食)的1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晚期进食组)。结果早期进食组中有6例(3.8%)患者由于术后并发症未能按计划进行早期进食。早期进食组患者较晚期进食组术后排气时间[(2.1±0.9) d比(3.3±1.1) d,P<0.01]、术后排粪时间[(4.4±1.3) d比(6.6±1.0) d,P<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3±3.2) d比(10.4±3.6) d,P<0.01]均显著缩短,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30/156)比25.0%(40/16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经口进食是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但并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微创手术后不放置胃肠减压管以及早期进食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加快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常规经鼻胃肠减压在食管癌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3年1~9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8例食管癌[无管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61.1±8.5)岁]行食管癌腔镜手术前后均不留置鼻胃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78例手术前后常规留置胃管7 d的食管癌患者[置管组,男50例、女28例,年龄(60.3±7.0)岁]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不适度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无管组与置管组比较,肺部感染发生率(16.7%vs.19.2%,P=0.676)、吻合口瘘发生率(1.3%vs.2.6%,P=0.560)、胃管重置率(3.8%vs.2.6%,P=0.6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无管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2.5±1.1)d vs.(4.3±1.2)d,P〈0.05]、排气时间[(3.6±1.7)d vs.(5.8±2.1)d,P〈0.05]明显短于置管组;并且有97%(76/78)的置管组患者出现口干、咽喉肿痛等不适,无管组患者中只有6%(5/78)出现恶心症状。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肠梗阻、肺部感染及迟发性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食管癌腔镜手术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可行的,可减少患者的不适,加速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留置胃管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74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88例,术中或术后第1天晨起拔除胃管)和对照组(86例,留置胃管直至排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时间及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恶心(14.8%比47.7%,P〈0.01)、咽痛(6.8%比38.4%,P〈0.01)、饮水后呛咳及异物感(3.4%比20.9%,P〈0.01)和咳嗽咳痰不畅(36.4%比55.8%,P〈0.05)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离床时间[(1.46±0.58)d比(1.68±0.61)d,P〈O.05]和排气时间[(3.11±0.77)d比(3.75±1.03)d,P〈0.05]明显提前。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4%(3/88)比5.8%(5/86),P〉O.05]。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表情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分3.36比2.78,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拔除胃管是安全、合理的,可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术后胃管拔除时机,为择期非胃肠道手术术后留置胃管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78例肝叶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于术后12h和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部胀痛、恶心、进食时间、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腹部胀痛、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进食及肛门排气时间、肺不张、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肝叶切除手术后尽早终止胃肠减压,可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针对合并肺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胃造口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2007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2例远端胃癌合并肺功能不全患者,其中18例行胃癌根治术加胃造口术(治疗组),14例行胃癌根治术加鼻胃管胃肠减压术(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存活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通气时间、手术后3周内存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针对合并肺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胃造口术是安全可靠的,与传统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方法相比,可明显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胃肠减压在胃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8例行胃切除术的患者通过“信封法”随机分入置管组(53例)和无管组(55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方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置管组与无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8%与23.6%比较,P=0.719)、术后排气时间[3.2±0.9)d与(3.0±0.7)d比较,P=0.192]、恢复饮水时间[(5.9±3.4)d与(5.1±1.6)d比较,P=0.143]、进食流质时间[(7.8±3.6)d与(6.8±1.8)d比较,P=0.085]和进食半流质时间[(9.8±3.5)d与(8.8±1.9)d比较,P=0.0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管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8±0.7)d]和术后住院时间[(10.2±2.1)d]短于置管组[(2.2±0.9)d(P=0.013)和(11.7±4.3)d,P=0.021]。结论胃切除术后可不常规使用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咀嚼运动对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80例择期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口香糖组(60例)、绿茶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各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炎性肠梗阻、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口腔舒适度、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2个试验组在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及口腔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恶性、呕吐、炎性肠梗阻发生率、术后血清胃泌素含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增加咀嚼运动能促进胃肠动力的恢复.方法简单而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适宜长度及其与患者身高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各30例,术前留置胃管的长度分别为45~55cm、50~60cm、55~65cm及60~70cm;术中测量鼻胃管前端与贲门的距离,术后按照常规进行胃肠减压护理。结果术中测量胃管前端距贲门的长度,各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d、2d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患者腹胀程度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到最佳胃肠减压效果的患者,胃管的实际置入长度与其身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管置入长度55~65cm时,能达到最佳引流效果,根据患者身高选择置入长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留置胃管503例和不留置胃管50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方法)进行两组间1∶1匹配, 留置胃管组与不留置胃管组各入组356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留置胃管组发生咽喉疼痛71例(19.9%)、肺炎27例(7.6%)、胸腔积液28例(7.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 d,不留置胃管组咽喉疼痛17例(4.8%)、肺炎9例(2.5%)、胸腔积液11例(3.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胃管组与不留置胃管组在术后吻合口漏[2例(0.6%)vs. 2例(0.6%),P>0.999]、术后出血[6例(1.7%)vs. 4例(1.1%),P=0.524]以及肠梗阻[2例(0.6%)vs. 6例(1.7%),P=0.155]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不留置胃管能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肺部并发症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促进病人早期康复,与围手术期留置胃管相比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 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胸腹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二科同一治疗组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288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Ivor-Lewis组103例,McKeown组185例,两种手术方式均进行胸腹部淋巴结清扫。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的围术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McKeown组缩短[(283.4±32.0) min比(303.6±43.7) min,P<0.01],住院总费用增高[(76492±18553)元比(68923±17331)元,P<0.01)。McKeown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0.5%),Ivor-Lewis组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Ivor-Lewi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7/103),明显低于McKeown组的31.4%(58/185)(P<0.01),其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cKeown组(均P<0.05)。结论全胸腹腔镜Ivor-Lewis术较McKeown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手术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对手术后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24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抽签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后采用经鼻肠管+胃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采取静脉滴注营养液。于术前、术后第1 d、第3 d、第7 d晨起未输液前检测外周静脉血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检测尿素氮、血肌酐等肾功能指标,以及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等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结果肝功能主要指标中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术前及术后第1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及第7 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静脉血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术前、术后第1d、第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 d试验组与对照组尿素氮比较:(4.94±1.07)mmol/L vs.(6.67±2.88)mmol/L;术后第7 d试验组与对照组肌酐比较:(52.50±12.46)μmol/L vs.(68.23±7.61)μmol/L;P〈0.05]。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42.00±1.68)h vs.(50.00±1.54)h]、第一次排气时间[(64.15±10.35)h vs.(70.64±14.73)h]、第一次排便时间[(4.20±1.50)d vs.(5.20±1.40)d]等胃肠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技术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中高位直肠癌6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联合TEM手术组(联合组)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各30例。2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肿瘤距肛门距离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输血例数,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下床活动、排气、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腹腔镜组相比,联合组的手术时间短[(118.5±22.0) min vs.(138.1±23.8) min, t=-3.306, P=0.002],下床活动早[(60.4±19.2) h vs.(83.6±9.6) h, t=-5.920, P=0.001],排气早[(81.4±5.4) h vs.(86.2±8.7) h, t=-2.568, P=0.013],住院时间短[(8.0±2.8) d vs.(11.0±3.5) d, t=-3.666, P=0.001]。2组术中输血例数、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进流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均获随访,时间3-48个月,中位数28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TEM行高位直肠癌体外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腔镜微创与开放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间上海市胸科医院手术治疗的7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完成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腔镜组),38例接受开放食管癌切除术(开放组)。腔镜组中16例行单纯胸腔镜加开腹手术,11例行单纯腹腔镜加开胸手术11例,7例行胸腹全腔镜联合手术。结果腔镜组早期病例(T1-2期)的比例高于开放组[79.4%(27/34)比55.3%(21/38),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2%(14/34)和42.1%(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功能性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2.9%(1/34)比28.9%(11/38).P〈0.01],技术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开放组[38.2%(13/34)比10.5%(4/38)。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9.1±2.7)组/例和(11.2±2.1)组/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枚数[(13.5±5.9)枚/例]却明显少于开放组[(17.8±5.2)枚/例,P〈0.05]。按手术时间,腔镜组前期17例与后期17例患者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期患者胸腔淋巴结淋扫组数、枚数及阳性检出率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腔镜辅助微创食管癌手术可降低功能性并发症发生率.但早期技术不熟练时易增加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等技术性并发症。腔镜下清扫淋巴结可以达到或接近开放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手术和肿瘤学安全性,并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行术式分为LPD组和OPD组,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发热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病理分期、术后发热天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情况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PD组相比OPD组,术中出血量[(168.2±87.4) ml比(353.5±140.1) ml,P=0.000]及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157.7±69.7) ml比(289.1±197.0) ml,P=0.039]减少,术后排气时间[(4.1±0.9) d比(6.6±3.4) d,P=0.024]、恢复流质饮食时间[(5.8±1.3) d比(8.2±3.5) d,P=0.040]、下床活动时间[(3.6±1.4) d比(6.2±1.5) d,P=0.000]和术后住院天数[(17.0±2.2) d比(25.7±13.8) d, P=0.047)明显缩短。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LPD能够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和手术安全的同时,在减少术中出血和促进术后恢复过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方式(机械或手工)对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吻合组(104例)和手工吻合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机械吻合组术中吻合时间较手工吻合组明显缩短[(15.5±5.0) min比(28.0±4.5) min,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5.8%(6/104)和3.0%(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9.6%(10/104)和2.0%(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工吻合相比,全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操作简单、吻合确切,但吻合口狭窄的风险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微创与开放Ivor-Lew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121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微创食管癌Ivor-Lewis术60例(腔镜组),传统开放食管癌Ivor-Lewis术61例(开放组)。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食管癌补充量表QLQ-OES18,及自增的2个项目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腔镜组术后4周和12周的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疲倦、疼痛、呼吸困难及咳嗽困难评分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其中,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疲倦及疼痛评分术后24周仍优于开放组(P<0.05)。另外,腔镜组术后4周、12周和24周的右上肢活动障碍和右侧胸壁麻木评分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Ivor-Lewis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术后生活质量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手术快速康复外科中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安全及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胃肠道手术病人62例为胃肠减压组(A组),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病人58例为非胃肠减压并早期恢复进食组(B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咽喉疼痛、恶心、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显著提前(P<0.05),两组病人出现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病人诉咽喉疼痛、恶心呕吐明显较B组增多(P<0.01)。两组均有发生急性胃扩张并发症而需重置胃肠减压管并禁食病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恢复进食安全可行,有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