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肌痉挛为针灸临床常见疑难病症,其中又以原发者为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可因风邪外袭,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等多种内外因素合而为病。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女性居多。笔者参考现代神经解剖学,近年来采用局部多针浅刺加高频电针治疗本病8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浮针浅刺法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阵发性面肌痉挛以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为特征,常起于下眼睑的眼轮匝肌,逐渐向下部肌肉扩展.严重者整个面肌强烈痉挛。本病病因不明,治疗较为棘手,单纯服用中药、西药封闭或手术治疗均暂时缓解,容易复发。笔者近5年来以浮针浅刺针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浅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及可推广性。方法 4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浅针组采用浅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根据面肌痉挛程度(Shorr分级)进行功能分级评分及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Shorr分级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浅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面肌痉挛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浅针疗法因操作时无需将针刺进皮肤,无痛,舒适,更易被惧怕针刺的患者接受,为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浮刺法治疗面肌痉挛5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为半面痉挛,偶尔见于两侧。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但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且呈年轻化趋势。该病症状开始仅有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以后逐渐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者可波及口角,直至扩展到整个面肌发生痉挛。发病时间短,发作频率高,属中医学“筋惕肉明”范畴,  相似文献   

5.
6.
“行气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书庄 《中国针灸》1989,9(1):34-36
  相似文献   

7.
多针浅刺治疗面瘫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面肌痉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是除面肌痉挛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笔者从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撮刺治疗面肌痉挛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悬针治疗面肌痉挛12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雅俊 《山西中医》2005,21(4):16-16
2002年4月至2005年2月,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在病灶局部采用皮内排行悬针的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28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局部垂直浅刺治疗面肌痉挛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表现为面部肌肉呈阵发性不规则的抽搐,常局限于眼睑、口角,严重时可波及整个面部.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笔者采用垂直浅刺的方法治疗本病3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A型肉毒毒素穴注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 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穴注组 4 5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穴位注射 ,针刺组 4 5例采用针刺治疗。结果 穴注组有效率、治愈率同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有效 ,A型肉毒毒素穴注的应用更显著地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4):315-316
蔡圣朝教授治疗面肌痉挛,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将面肌痉挛分为风邪中络与血虚风动两种证型,同时运用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并提出调补、熄风、解筋六字治疗原则,针刺独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析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认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时选取面部穴位容易导致局部阳气亢奋,而应当选取四肢及腹部的穴位以通络解痉。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针刺“四关”加血海穴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采用针刺“四关”加血海穴治疗面部痉挛28例,并与针刺面部穴32例对照。结果 针刺开“四关”加血海穴组痊愈率50%,总有效率93%,针刺面部穴组痊愈率25%,总有效率81%,经统计学处理,P<0. 01两组有差异。结论 针刺“四关”加血海穴组效果优于面部穴组。  相似文献   

15.
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 4 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浅刺法治疗 ,并与常规刺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 (浅刺组总有效率为 93.3% ,常规组总有效率 95 .6 % ) ,但浅刺组出现的后遗症较常规组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深刺、浅刺内关穴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受试者9例,分别记录左侧内关穴浅刺(深度约0.5cm)、深刺(深度约2.0cm)时体感诱发电位N9、N13和N20的潜伏期、波间期。结果:浅刺潜伏期N9、N13、N20与深刺潜伏期N9、N13、N20比较,P0.05;浅刺波间期N9-N13、N13-N20与深刺波间期N9-N13、N13-N20比较,P0.05。结论:深浅刺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可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深刺、浅刺内关穴对感觉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受试者5名,分别记录左侧内关穴浅刺(深度约0.5cm)、深刺(深度约2.0cm)时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结果:(1)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和比较,P>0.05。(2)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比较,P>0.05;波幅比较,P<0.05。结论:深刺和浅刺对感觉神经传导影响可能不具有差异性。深刺对和运动神经的较浅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面瘫汤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针刺(取阿是穴、百会、患侧翳风、健侧合谷、太冲,眼周抽搐为主取患侧攒竹、阳白、太阳、承泣,口周抽搐为主取患侧地仓、颊车、迎香、承浆),1寸毫针斜刺0.8~1寸,不施手法,留针20min,1次/d。治疗组35例面瘫汤(防风、羌活各15g,全蝎10g,桔梗15g,制白附子、僵蚕各10g,蜈蚣1条,地龙15g,络石藤、川芎各20g,鸡血藤15g,甘草10g),1剂/d,水煎300mL,早中晚口服;针灸治法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艮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痊愈1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瓢P〈0.05)。[结论]面瘫汤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局部治疗方法。方法:面肌痉挛是面部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茎乳孔是面神经发出之处。将23例患者施以茎乳孔注射方法,药物为2%利多卡因1.5ml,亚甲兰0.4ml,只注一次,面肌痉挛消失,一月后观察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5%。结论:茎乳孔注射方法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半刺加拔罐治疗陈旧性面神经麻痹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半刺加拔火罐治疗陈旧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取半刺加拔火罐 ;对照组采用神经生长因子取完骨穴注射结合针刺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 6例 ,好转 18例 ,无效 6例 ,对照组治愈 2例 ,好转 10例 ,无效 18例 ,两组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半刺加拔火罐治疗陈旧性面神经麻痹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